漢語話題鏈的研究現(xiàn)狀
本文選題:漢語話題鏈 + 研究現(xiàn)狀。 參考:《漢語學習》2012年06期
【摘要】:本文回顧漢語話題鏈的研究現(xiàn)狀,指出當前該領域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話題鏈的界限問題,問題的根源是話題鏈的定義以及對話題的認識仍存在分歧。要解決好話題鏈的界限問題,話題鏈的研究必須從話題的研究著手,以此為基礎才能更為全面地認識話題鏈的功能。
[Abstract]:This paper reviews the current research situation of Chinese topic chain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main problem in this field is the boundary problem of the topic chain. The root of the problem is the definition of the topic chain and the differences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topic.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the boundary of the topic chain, the research of the topic chain must start from the research of the topic, so as to understand the function of the topic chain more comprehensively.
【作者單位】: 華東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
【基金】:2008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論話題的延續(xù):基于話題鏈的漢英篇章研究”(項目編號:08CYY002) 2009年度國家留學基金[2009]3004號的資助
【分類號】:H146.3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4條
1 王靜;現(xiàn)代漢語靜態(tài)話題鏈的句法組織原則[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4年02期
2 鄧鳳民;試論電視談話節(jié)目中的話題轉(zhuǎn)換[J];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3 彭宣維;語篇主題鏈系統(tǒng)[J];外語研究;2005年04期
4 王靜;;語篇與話題鏈關系初探[J];世界漢語教學;2006年02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彭宣維;語篇主題系統(tǒng)[D];北京大學;2001年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蔣平;零形回指現(xiàn)象考察[J];漢語學習;2004年03期
2 范曉;;關于漢語賓語問題的思考——紀念漢語主賓語問題討論五十周年[J];漢語學習;2006年03期
3 吳秋芬;漢語主謂謂語句的英譯[J];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1年01期
4 王靜;;語篇與話題鏈關系初探[J];世界漢語教學;2006年02期
5 周慧先;話題及其特征的多維研究[J];韶關學院學報;2005年08期
6 顧鋼;話題和焦點的句法分析[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1期
7 李梅,趙嬋;話題之功能短語分析[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2年04期
8 程麗霞;;左偏置結(jié)構頻率統(tǒng)計與話題結(jié)構的顯現(xiàn)[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6年02期
9 陳靜,高遠;漢語是主題突出的語言嗎?[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0年05期
10 余玲麗;論信息結(jié)構中主題與存在性預設[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3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郭中;;從類型學的角度看漢語的基本語序問題[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2 許小星;亢世勇;;基于標注語料庫的主謂謂語句的語義分析[A];中文信息處理前沿進展——中國中文信息學會二十五周年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杰;不及物動詞帶主事賓語句研究[D];復旦大學;2004年
2 游舒;現(xiàn)代漢語被字句研究[D];武漢大學;2005年
3 李遐;新疆維吾爾族學生漢語介詞學習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4 費惠彬;漢日話題對比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6年
5 張軍平;翻譯中的語段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5年
6 李叢禾;英漢語會話中第三人稱回指現(xiàn)象的認知闡釋[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5年
7 傅玉;關鍵功能語類與它們的句法特征[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6年
8 許寧云;漢語篇章零回指的解析與生成:一項基于語料的向心研究[D];復旦大學;2006年
9 刁世蘭;受事成分的句法投射[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10 張珂;英漢語存現(xiàn)構式的認知對比研究[D];河南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曹依民;主述位切分與翻譯[D];西北師范大學;2002年
2 周衛(wèi)華;漢語的主語和話題之關系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3 王靜;英漢學術文章主位結(jié)構對比分析[D];大連海事大學;2004年
4 羅燕玲;述題為主謂結(jié)構的話題句的語篇功能考察[D];暨南大學;2004年
5 張靜;現(xiàn)代漢語重動句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4年
6 于輝;英漢賓語移位現(xiàn)象對比[D];延邊大學;2004年
7 朱曉紅;英漢分句作定語現(xiàn)象的對比[D];延邊大學;2004年
8 崔英杰;從語用角度研究英漢主題化[D];曲阜師范大學;2006年
9 褚鑫;動結(jié)式的配價及相關句式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10 王墨翰;現(xiàn)代漢語反轉(zhuǎn)致使句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彭宣維;主題發(fā)展與銜接[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03期
2 周四瑗;話題轉(zhuǎn)換的順應性研究[J];常德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2期
3 許余龍;從回指確認的角度看漢語敘述體篇章中的主題標示[J];當代語言學;2005年02期
4 徐立新;篇章中的語音銜接[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0年04期
5 白世俊;話題的動態(tài)性[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學院學報);2000年02期
6 彭宣維;從計算識別和生成的角度論英語句子的主題系統(tǒng)[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2004年05期
7 雷莉;話題與話語的生成[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1期
8 竟成;漢語的成句過程和時間概念的表述[J];語文研究;1996年01期
9 劉勛寧;現(xiàn)代漢語的句子構造與詞尾“了”的語法位置[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9年03期
10 徐赳赳,JonathanJ.Webster!100732;敘述文中名詞回指分析[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9年04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沈立冉;;近二十年對外漢語俗語教學研究綜述[J];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2 蔣文干;;口譯理論研究的現(xiàn)狀及趨勢分析[J];無錫商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1年04期
3 牛尚鵬;;淺析道法諸經(jīng)詞匯研究現(xiàn)狀及其語料價值[J];中國城市經(jīng)濟;2011年18期
4 劉悅明;;關于話輪研究的綜述[J];東華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5 呂兆芳;;生態(tài)翻譯學解讀及其現(xiàn)狀[J];商丘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1年03期
6 呂嵩崧;陸淼焱;;壯語區(qū)普通話教學與測試研究的現(xiàn)狀與展望[J];賀州學院學報;2011年02期
7 李文娟;王繼紅;;語言學習策略研究現(xiàn)狀[J];才智;2011年18期
8 董農(nóng)美;;高職《應用寫作》課程教學研究現(xiàn)狀及展望[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年08期
9 張燕;;“時—空隱喻”評析[J];淮海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9期
10 楊鵬;鄒航;;綜述主位推進模式理論及其研究[J];海外英語;2011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施家煒;;國內(nèi)漢語第二語言習得研究二十年[A];對外漢語教學的全方位探索——對外漢語研究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4年
2 方棣棠;李樹青;;漢語語音輸入的研究現(xiàn)狀與發(fā)展前景[A];新世紀的現(xiàn)代語音學——第五屆全國現(xiàn)代語音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1年
3 徐明;;認知語言學在日本——日本認知語言學研究現(xiàn)狀的調(diào)查與分析[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4 趙阿平;;中國滿語文研究現(xiàn)狀及發(fā)展[A];世紀之交的中國應用語言學研究——第二屆全國語言文字應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8年
5 李嘉郁;;華文教育研究現(xiàn)狀簡析[A];第四屆全國語言文字應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6 周國棟;孔芳;朱巧明;;指代消解:國內(nèi)外研究現(xiàn)狀及趨勢[A];內(nèi)容計算的研究與應用前沿——第九屆全國計算語言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7年
7 梁建飛;吐爾根·依布拉音;;基于Web的雙語平行網(wǎng)頁自動獲取技術的研究現(xiàn)狀及分析[A];少數(shù)民族青年自然語言處理技術研究與進展——第三屆全國少數(shù)民族青年自然語言信息處理、第二屆全國多語言知識庫建設聯(lián)合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8 呼和;;加強少數(shù)民族實驗語音學研究的幾點建議[A];第十屆全國少數(shù)民族語言文字信息處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9 余超;蔡東風;張桂平;;詞匯語義相似度計算中相關技術的分析[A];第三屆學生計算語言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10 葉寶忠;;文獻述評寫作之我見[A];學術交流質(zhì)量與科技研發(fā)創(chuàng)新——中國科協(xié)第三屆學術交流理論研討會論文集(下)[C];200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3條
1 ;西夏絕學:注解世界上最難懂的古文字[N];社會科學報;2007年
2 本報記者 杜再江;推進民族古文字深入研究[N];貴州民族報;2009年
3 本報記者 唐紅麗;契丹文研究:三代學者 未有窮期[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梁學廷;右文說研究[D];蘭州大學;2006年
2 陳海葉;反語及其識別與理解[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4年
3 石桂芳;通山方言的代詞[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4 王翰穎;《讀書雜志》的語境運用初探[D];曲阜師范大學;2005年
5 劉曉;相聲幽默的偏離研究[D];暨南大學;2007年
6 秀梅;蒙古語不穩(wěn)定“√‘n’”研究[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09年
7 譚湛湛;一組動詞的語法化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8年
8 王謙;杜預《春秋左傳集解》語境運用研究[D];蘭州大學;2007年
9 張燕;功能對等理論與戲劇翻譯[D];外交學院;2007年
10 宋華英;《太平廣記》語詞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208861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xuelw/20886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