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構式語法的現(xiàn)代漢語動趨式研究
本文選題:動趨式 + 構式語法; 參考:《求索》2012年07期
【摘要】:本文基于"構式語法"理論,以整合思路研究現(xiàn)代漢語動趨式。首先,從形式和意義兩方面論證了現(xiàn)代漢語動趨式的構式性。其次,結合認知語言學的相關理論,統(tǒng)一描寫和解釋了動趨式的構式多義性及不同構式意義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我們認為現(xiàn)代漢語動趨式的中心意義是"空間趨向",表示人或物在物理空間的位置變化。在隱喻機制的作用下,把空間關系投射到非空間概念上,將事物的狀態(tài)、時間等的抽象變化類同于具體實物的空間位移變化,由"空間趨向"衍生出完成義和時體義。動趨式的不同構式意義之間具有家族相似性,符合原型效應。
[Abstract]:Based on the theory of Construction Grammar, this paper studies the motility of modern Chinese by integrating ideas. First of all,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the construction of motility in modern Chinese from the aspects of form and meaning. Secondly, combined with the relevant theories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the paper gives a unified description and explan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polysemy of motility and the inter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 constructional meanings. We think that the central meaning of motility in modern Chinese is "spatial tendency", which means the change of position of human or object in physical space. Under the mechanism of metaphor, the spatial relationship is projected onto the concept of non-space, and the abstract changes of state and time of things are similar to the changes of spatial displacement of concrete objects, and the complete meaning and the temporal meaning are derived from the "spatial tendency". There is a family similarity between the different construction meanings of the motility pattern, which accords with the prototype effect.
【作者單位】: 西華師范大學文學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基金項目,12YJAZH001 四川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重點項目,11SA018 西華師范大學科研啟動基金項目,11B014
【分類號】:H146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李苗;論隱喻的本質(zhì)及其雙層意義構建機制[J];求索;2004年02期
2 高寧;;構式語法理論下“V格式”構式義及其關系探析[J];求索;2011年09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揚;語用預設的特征及其認知闡釋[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02期
2 丁凌云;;雙音節(jié)復合詞語序排列中的認知因素[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4期
3 宣恒大;;現(xiàn)代漢語“名詞+名詞”歧義格式及其理解因素[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01期
4 周薇;朱樂紅;羅煒;;漢語語序的“順序象似性”分析[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4期
5 周伊;;量詞“條”與“根”的辨析[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8期
6 姜海艷;;事物,行為,性質(zhì)三大詞類范疇的同源關系[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12期
7 趙斌;吳志云;;量詞“張”對名詞選擇的范疇化過程[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06期
8 方小中;定中結構研究綜述[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4期
9 李勁榮;從認知圖式看兩種表領屬關系的主謂句[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5期
10 李先銀;漢語個體量詞的產(chǎn)生及其原因探討[J];保定師范?茖W校學報;2002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5條
1 蔡淑美;施春宏;;重疊形式的可能性與現(xiàn)實性——以閻連科作品中重疊形式的使用為例[A];第四屆全國語言文字應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2 李勁榮;;內(nèi)涵、外延與漢語修飾成分的標記隱現(xiàn)[A];2008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六屆學術年會文集(哲學·歷史·文學學科卷)[C];2008年
3 崔建新;張文賢;;不同語體下連詞使用率的統(tǒng)計與分析[A];第七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C];2002年
4 朱志平;;二語教學之間的理論互動[A];第九屆國際漢語教學研討會論文選[C];2008年
5 宗守云;;范疇化理論與四個世界理論[A];走向科學大道的修辭學[C];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董正存;漢語全稱量限表達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2 王志軍;英漢被動句認知對比研究[D];復旦大學;2003年
3 徐默凡;現(xiàn)代漢語工具范疇的認知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4 樊中元;現(xiàn)代漢語一名多量現(xiàn)象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3年
5 劉佐艷;語義的模糊性與民族文化[D];黑龍江大學;2003年
6 延俊榮;給予句研究[D];復旦大學;2003年
7 潘文;現(xiàn)代漢語存現(xiàn)句研究[D];復旦大學;2003年
8 李焱;《醒世姻緣傳》語法研究[D];廈門大學;2003年
9 李善熙;漢語“主觀量”的表達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年
10 陳家旭;英漢隱喻認知對比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桂陽;現(xiàn)代漢語“不是X的X”結構考察[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吳琴;從象似性角度談茶詩英譯中“音”與“形”的傳遞[D];大連理工大學;2010年
3 王倩;“(形+名)+動”結構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4 付瑤;概念整合理論指導下的《紅樓夢》歇后語認知研究[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5 何立均;符號學視野下的漢字象似性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6 鐘海英;敘事時距和時序藝術化操作背后的那座認知冰山[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7 羅主賓;現(xiàn)代漢語“以A為B”句探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8 孫興銳;現(xiàn)代漢語“上”類方位詞對比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10年
9 李敏;“的字結構”與“の字結構”的異同考察[D];南昌大學;2010年
10 李占炳;并列標志的類型學考察[D];南昌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5條
1 李彥鳳;;“什么”的否定對象考察[J];廣東海洋大學學報;2007年02期
2 壽永明;疑問代詞的否定用法[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2期
3 李苗;隱喻認知中的概念溶合與語義轉移[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年09期
4 沈家煊;;句式和配價[J];中國語文;2000年04期
5 邵敬敏 ,趙秀鳳;“什么”非疑問用法研究[J];語言教學與研究;1989年01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何愛晶;陸敏;;去粗存精 取精用弘——構式語法研究概述[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2 董娜軼;;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淺析關聯(lián)理論與構式[J];信陽農(nóng)業(yè)高等?茖W校學報;2009年04期
3 李勇忠;祈使句語法構式的轉喻闡釋[J];外語教學;2005年02期
4 張磊;張瑞虹;;構式語法應用于二語習得研究的可能性[J];考試周刊;2007年38期
5 王海峰;;離合詞離析形式AxB的構式特征[J];漢語學習;2009年01期
6 閆洪勇;施曉偉;;基于語料庫的構式語法研究的理論思考[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9年04期
7 于紅;戴衛(wèi)平;;認知語法與構式語法說略[J];現(xiàn)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10年03期
8 蔣世強;;構式語法的符號學詮釋[J];語文學刊;2010年21期
9 張潔;;用構式語法分析漢語的存現(xiàn)句和容納句[J];西安社會科學;2010年06期
10 余蘭;;構式語法及在其框架下的語言習得[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1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8條
1 趙明慧;;也談“復合動趨式+賓語”句式[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4年年會論文集[C];2004年
2 李云靖;;“NP+的+VP”結構的構式語法闡釋[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3 董方峰;;認知范疇理論關照下多義詞意義關系的研究——以漢語的“爬”字為例[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4 黃蓓;;原型釋義與經(jīng)典釋義的互補性[A];中國辭書學會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第七屆年會論文集[C];2007年
5 楊萬兵;趙燕;;PSC評分體系的原型理論闡釋[A];第二屆全國普通話水平測試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6 崔江寧;;兒童范疇化的動態(tài)發(fā)展過程的研究——三歲兒童的個案研究[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7 劉小川;;動趨結構對現(xiàn)代漢語位移句句型生成的制約[A];江西省語言學會第五屆會員大會暨2002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2年
8 董秀芳;;句法構式與詞匯化[A];科學發(fā)展:文化軟實力與民族復興——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論文集(上卷)[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儲澤祥 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儲澤祥:追求理論方法創(chuàng)新是核心[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石彥霞;《紀效新書》句法專題研究[D];吉林大學;2008年
2 周啟強;英漢構詞法的認知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7年
3 齊春紅;現(xiàn)代漢語語氣副詞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4 魏兆惠;周秦兩漢連動式的發(fā)展變化[D];華中科技大學;2005年
5 孟凱;現(xiàn)代漢語“X+N_(役事)”致使復合詞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2009年
6 朱茜;構式語法理論框架下“能”的多義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7 許國萍;現(xiàn)代漢語差比范疇研究[D];復旦大學;2005年
8 林素娥;湘語與吳語語序類型比較研究[D];復旦大學;2006年
9 李文浩;基于突顯觀的構式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1年
10 樸元基;《水滸傳》述補結構研究[D];復旦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許海燕;述賓結構的構式意義及其對相關句法現(xiàn)象的影響[D];蘇州大學;2009年
2 豐蓉;構式語法視角下“起來”中動句的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3 沈沖;從漢語兒童語言習得角度淺談構式語法[D];遼寧大學;2011年
4 黃巾格;“被+X”構式的構式語法研究[D];四川外語學院;2011年
5 李向春;動趨式“V+開去”的句法語義研究[D];遼寧大學;2011年
6 王娟娟;現(xiàn)代漢語存現(xiàn)句的構式語法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7 黃學強;構式語法下英漢被動構式功能的對比研究[D];廣西大學;2011年
8 朱峽;英漢給予概念與給予句的生成與擴展對比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9 胡素珍;漢語動結構式的認知分析[D];江西師范大學;2011年
10 陸燕萍;基于構式語法的漢語動結式習得偏誤分析[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185498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xuelw/18549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