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第一二語言情感詞語義加工
本文選題:大學生 + 情感詞。 參考:《浙江大學》2013年碩士論文
【摘要】:關于雙語者在第一(L1)、二(L2)語言條件下對情感詞的語義加工,人們進行了一些研究,但結果缺乏一致性。Meier and Robinson (2004)研究表明,情感詞(積極/消極)含義判斷與詞呈現的空間方位之間存在隱喻關聯(lián)。本研究通過兩個心理語言學實驗,考察大學生在L2條件下能否像在L1條件下一樣地激活這種隱喻關聯(lián)。 被試是106名大學生,材料包括24個積極詞和24個消極詞。在實驗1中,被試按“Z”或“/”鍵,判斷屏幕上方或下方詞的含義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在實驗2中,被試對目標詞的判斷任務與實驗1相同,不同的是在目標詞呈現之前會快速呈現一個啟動詞,啟動詞的積極消極含義及語言形式與目標詞相同。本研究主要有兩個發(fā)現。(1)與前人的研究發(fā)現一致,不論在L1還是L2條件下,大學生對消極詞的行為表現大致上均比積極詞的情況差。(2)在不同語言條件下,被試的反應時變化有不同的模式。在L1條件下,當積極詞呈現在屏幕下方時,被試的反應時要比積極詞呈現在屏幕上方反應時長;對消極詞,被試反應時受詞空間位置影響的模式與此相反。這證實了Meier and Robinson (2004)的研究發(fā)現。然而,在L2條件下時,被試的反應時在積極詞呈現在屏幕上方時比呈現在下方時長,在消極詞呈現在上方時比呈現在下方時短。這一現象可以結合擴散激活模型(CollinsLoftus,1975)和修正層級模型(KrollSteward,1994)得以解釋。大學生對L2詞的心理表征缺乏基于生活經驗的含義層,因此,相對于L1詞匯,他們識別L2詞匯時不但需要付出更多的認知資源,而且因為沒有心理表征基礎而不能激活在L1條件下才可能發(fā)生的情感判斷和空間知覺關聯(lián)。以往研究所以存在爭議,可能主要因為不同研究考察被試情感詞語義加工過程的不同方面。
[Abstract]:Some studies have been carried out on the semantic processing of affective words in bilinguals under the first and second language conditions, but the results are lack of consistency. Meier and Robinson / 2004). There is a metaphorical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meaning judgment of affective words (positive / negative) and the spatial orientation of words. Two psycholinguistic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whether college students can activate the metaphorical association in L2 condition as in L1 condition. The subjects were 106 college students, including 24 positive words and 24 negative words. In experiment 1, the subjects pressed the "Z" or "/" button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 meaning of the word above or below the screen was positive or negative. In experiment 2, the task of judging target words was the same as that of experiment 1. The difference was that the target words presented a primer word quickly,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meanings and the language form of the initiator word were the same as those of the target word. There are two main findings in this study. (1) consistent with previous studies, the behavior of negative words is generally worse than that of positive words in L1 or L2) under different linguistic conditions. There were different patterns of reaction time changes in the subjects. Under L1 condition, the reaction time of positive words was longer than that of positive words at the top of the screen when the positive words were presented under the screen, but the negative words were affected by the spatial position of words in the opposite way. This confirms the findings of Meier and Robinson 2004. However, under L2 condition, the reaction time of the subjects was longer when the positive words were at the top of the screen than at the bottom, and the negative words were shorter when the negative words were presented at the top than at the bottom. This phenomenon can be explained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diffusion activation model Collins Loftus 1975) and the modified hierarchy model KrollSteward 1994).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representation of L2 words lacks the meaning level based on life experience. Therefore, compared with L1 words, they not only need more cognitive resources to recognize L2 words, but also have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L2 words. Moreover, the emotional judgment and spatial perception association which can not occur under L1 condition can not be activated because of the absence of psychological representation. In the past, there was controversy in the study, probably because different studies examined different aspects of the processing process of emotional words.
【學位授予單位】:浙江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H030;H0-05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寒,韓玉昌;內插材料加工對內隱記憶的影響:干擾?還是促進?[J];心理學探新;2004年04期
2 康玉;張艷娟;陳于全;;對非英語專業(yè)學生詞匯教學的幾點反思[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2010年04期
3 孫悅春;元曲詞語義札[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6年01期
4 干紅梅;;上下文語境對漢語閱讀中詞匯學習的影響——一項基于自然閱讀的調查報告[J];語言教學與研究;2011年03期
5 李裕德;詞語搭配是相應義素的協(xié)同[J];語文建設;1990年04期
6 陳永進;內隱記憶中的干擾現象[J];心理科學;2003年03期
7 葉一舵;能回憶的詞不一定能再認[J];心理科學;1990年02期
8 譚智;介紹一種新型英語詞匯測試題[J];外語界;1995年04期
9 吳靜;詞匯練習和語義關系[J];安徽農業(yè)技術師范學院學報;1999年04期
10 陳華峰,彭聃齡;幼兒從電視中學單詞──項伴隨學習的研究[J];心理科學;1995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李蘭英;;冀教版(7年級起始)初中英語八年級下冊教學設計Lesson 30:Keep the Candle Burning![A];河北省教師教育學會第一屆教學設計創(chuàng)新論壇論文集[C];2011年
2 岸本美緒;;從新思考中國“近世”史[A];北京論壇(2005)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全球化視野中亞洲的機遇與發(fā)展:“歷史變化:實際的、被表現的和想象的”歷史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下)[C];2005年
3 C.P.阿特伍德;;“蒙古”部落名稱來源及其內涵(英文)[A];蒙古史研究(第十輯)[C];2010年
4 ;教育心理分組報告[A];第十三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10年
5 佐藤煉太郎;;日本武士道與“正氣歌”(英文)[A];北京論壇(2004)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哲學對話與文化交流”哲學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4年
6 Alexei Shmelev;;跨文化交流中緣于語言的誤解(英文)[A];北京論壇(2007)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人類文明的多元發(fā)展模式:“多元文明沖突與融合中語言的認同與流變”外國語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上)[C];2007年
7 李晨陽;;中國與希臘古典哲學中的和諧理想(英文)[A];北京論壇(2007)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人類文明的多元發(fā)展模式:“愛智和宏道:人文奧運的哲學基礎”哲學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上)[C];2007年
8 姜望琪;;東方和西方——相抵還是互補?(英文)[A];北京論壇(2007)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人類文明的多元發(fā)展模式:“多元文明沖突與融合中語言的認同與流變”外國語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上)[C];2007年
9 Glen Dudbridge;;但丁與中國白話(英文)[A];北京論壇(2006)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對人類文明方式的思考:“世界格局中的中華文明”國學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6年
10 Takuya Murotsu;Toshiko Isei-Jaakkola;;The/N/Errors of Chinese L2 in Listening——A Pilot Test of Allophonic Variations[A];第九屆中國語音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0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周愛華;慕尼黑國際機場擴張的三個Keywords[N];國際商報;2002年
2 加州圣瑪利學院教授 徐賁;“網罵”如何能不破口大罵[N];南方周末;2011年
3 紫光;創(chuàng)業(yè)者常犯的五大錯誤[N];證券時報;2002年
4 中國互聯(lián)網絡信息中心(CNNIC) 俞陽;IETF——互聯(lián)網技術規(guī)范制定機構(下)[N];計算機世界;2002年
5 吳勞;談談全息翻譯[N];中華讀書報;2001年
6 本報記者 姚睿;RealNames寒流襲來[N];計算機世界;2002年
7 杜學敏;中學女生事業(yè)期望值遠低于男生[N];中國婦女報;2004年
8 本報記者 霍宇力;微軟:贏家通吃[N];信息時報;2001年
9 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博士生導師 劉翔平;排除閱讀障礙困擾[N];中國教育報;2005年
10 劉翔平;都是閱讀障礙惹的禍[N];健康報;200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麗虹;漢英溫覺詞語義對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2年
2 王哲希;閱讀中教學干預手段對詞匯習得的影響[D];上海交通大學;2010年
3 程雪芳;莎士比亞兩部長詩的文體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年
4 袁淑娟;中國英語學習者詞匯推理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5 劉詠波;中國主流媒體中的外來詞譯借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年
6 劉朝暉;四尺度:羅伯特·克里利之詩歌標準研究[D];中山大學;2010年
7 張文紅;中國高校英語專業(yè)學生二語詞匯知識發(fā)展研究[D];山東大學;2010年
8 李晶潔;語料庫數據驅動的學術英語文本短語序列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0年
9 王玉潔;莎士比亞:原初女性主義者還是厭女主義者?[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1年
10 孟紅霞;中文閱讀中注視位置效應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桂飛;大學生第一二語言情感詞語義加工[D];浙江大學;2013年
2 柴春蘭;漢詞英譯視角下漢英詞的對比分析研究[D];天津大學;2010年
3 馬麗娜;基于最小對立的英語潛在詞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2年
4 邵陽;雙語詞匯表征與提取處理中詞匯僵化狀態(tài)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0年
5 楊婷婷;[D];電子科技大學;2011年
6 周陳新;論“杯具”及其衍生詞的認知發(fā)展[D];華中師范大學;2012年
7 王慧芳;中美媒體關于上海世博會英文報道的詞匯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11年
8 王桂丹;漢語中英源外來詞的形態(tài)學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9 文梅;世貿組織總干事和世行總裁演講詞匯對比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12年
10 李妍;鄰近詞對于中國英語學習者英語詞匯提取的影響[D];南京師范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179187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xuelw/17918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