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成語四字格詞組加工中韻律與句法互動的ERP研究——熟語表征和理解的認知研究之六
本文選題:韻律 切入點:停頓 出處:《外語與外語教學》2012年06期
【摘要】:本文以事件相關電位技術為實驗手段,探討非成語四字格字面義詞組加工過程中韻律和句法的相互作用。本研究結(jié)論如下:在非成語加工過程中,當按照標準的2+2韻律模式朗讀時,不論是否符合句法結(jié)構(gòu),加工都相對容易。當按照不正確的1+3韻律模式朗讀時,不論是否符合句法結(jié)構(gòu),加工難度都會增加。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非成語四字格詞組的加工與四字格成語的加工有所不同。加工非成語詞組比成語要花費更多時間。
[Abstract]:This paper takes event - related potential technology as an experimental method to explore the interaction of rhythm and syntax in the processing of non - idioms quadwords . The conclusion is as follows : In the non - idioms processing , the processing is relatively easy when reading according to the standard 2 + 2 rhythm pattern . When reading according to the incorrect 1 + 3 rhythm pattern , the processing difficulty will be increased . The study also finds that the processing of the non - idioms quadword group is different from the processing of the four - character idioms .
【作者單位】: 解放軍國際關系學院學報編輯部;江蘇師范大學語言科學學院;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漢語熟語理解的神經(jīng)機制研究”(項目編號:06BYY019)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基于事件相關電位的漢語慣用語結(jié)構(gòu)的認知研究”(項目編號:30740040) 2010年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神經(jīng)語言學研究及學科建設研究”(項目編號:10&ZD126)的子項目“神經(jīng)詞匯學”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H136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劉振前,邢梅萍;四字格成語的音韻對稱與認知[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3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霜梅;漢語定中短語轉(zhuǎn)喻探微[J];北方論叢;2005年05期
2 李麗娟;從英漢習語的韻律特征看人們的審美認知[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10期
3 李昱;崔桂珍;;轉(zhuǎn)喻的認知語用研究[J];巢湖學院學報;2006年05期
4 劉運同;詞匯短語的特性及其重要意義[J];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5 王儉波;;從概念整合理論看常規(guī)隱喻的意義構(gòu)建過程——基于《人民日報》的語料研究[J];安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4期
6 吳樂雅;;初探對舉格式的生成機制[J];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6年01期
7 劉承峰;“愛V不V”結(jié)構(gòu)的語義分析[J];漢語學習;2004年02期
8 邵敬敏,羅曉英;功能主義與漢語語法研究[J];漢語學習;2004年05期
9 胡偉湘,董宏輝,陶建華,黃泰翼;漢語朗讀話語重音自動分類研究[J];中文信息學報;2005年06期
10 董宏輝;陶建華;徐波;;基于約束模型的韻律短語預測[J];中文信息學報;2007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3條
1 周守晉;;“連……也/都……”格式補議[A];第七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C];2002年
2 葉軍;;《對外漢語教學語音大綱》研究[A];第八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C];2005年
3 陶建華;董宏輝;;韻律短語的語法約束研究[A];中文信息處理前沿進展——中國中文信息學會二十五周年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孫艷;漢藏語四音格詞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5年
2 吳東海;傣語四音格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5年
3 徐陽春;關于虛詞“的”及其相關問題研究[D];復旦大學;2003年
4 周統(tǒng)權;漢語動詞配價理論及其神經(jīng)心理機制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5 楊元剛;英漢詞語文化語義對比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6 王飛華;漢英語氣系統(tǒng)對比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7 李成軍;現(xiàn)代漢語感嘆句研究[D];武漢大學;2005年
8 豐國欣;第二語言認知協(xié)同論[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9 王霜梅;漢語定中結(jié)構(gòu)的認知隱喻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6年
10 方珍平;表達的認知量度觀[D];復旦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韓啟振;動詞性成語配價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5年
2 包明真;關于重音在不同朗讀風格中的分布研究[D];浙江大學;2004年
3 張曉麗;[D];浙江大學;2004年
4 劉亞斌;漢語自然口語的韻律分析和自動標注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年
5 陳景元;“VO_1要VO_2”句式的多角度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4年
6 廖崇陽;語言中的主觀性與“嗎”字問句[D];北京語言大學;2004年
7 裴雨來;“的”格式、“對”格式與語句停延間關系[D];北京師范大學;2005年
8 周紅;[D];北京語言大學;2005年
9 蔡輝;言語幽默乖訛與消解機制的認知語言學研究[D];河北大學;2005年
10 楊娜;話語連貫的認知研究[D];河北大學;2005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劉振前,邢梅萍;漢語四字格成語語義結(jié)構(gòu)的對稱性與認知[J];世界漢語教學;2000年01期
2 徐聯(lián)P ;信息多余性對掌握信號}P構(gòu)過程的影響[J];心理學報;1963年03期
3 朱宏達,吳潔敏;“和韻”新論[J];中國社會科學;1994年04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金中;;《蘇軾詩選》和《蘇軾詞選》中的標點符號使用[J];陜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年02期
2 周奇;;辨識和改正標點符號使用錯誤 嘆號[J];編輯之友;2011年07期
3 姚異;;優(yōu)選論框架下漢語雙音節(jié)重疊詞淺析[J];語文學刊;2011年10期
4 王軍彩;;論演講的語言藝術[J];北方文學(下半月);2011年02期
5 楊焰;馬磊;陳紹薇;;論朗誦中的二度創(chuàng)作[J];昭通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1年04期
6 王辰玲;;從語篇功能視角探析語篇的信息結(jié)構(gòu)分布[J];淮北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1年04期
7 董蓓;;論普通話測試中的短文朗讀[J];林區(qū)教學;2011年07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韞佳;初敏;賀琳;馮勇強;;語句中雙音節(jié)韻律詞重音感知的初步研究[A];新世紀的現(xiàn)代語音學——第五屆全國現(xiàn)代語音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1年
2 王洪君;;普通話節(jié)律與句法語用關聯(lián)之再探[A];第八屆全國人機語音通訊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5年
3 許小穎;李雅;陶建華;;漢語三字“去+去+去”組重音規(guī)則的初步試驗[A];中國聲學學會2009年青年學術會議[CYCA’09]論文集[C];2009年
4 梁潔;楊新璐;;維漢廣播新聞韻律層級邊界特征研究[A];第十一屆全國人機語音通訊學術會議論文集(一)[C];2011年
5 李愛軍;祖漪清;李洋;孟昭鵬;;漢語普通話篇章語速變化模式初探[A];2007’促進西部發(fā)展聲學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7年
6 鄒煜;侯敏;;基于傳媒語音語料庫的主持人口語語句邊界分析[A];內(nèi)容計算的研究與應用前沿——第九屆全國計算語言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7年
7 傅思泉;;機器詞典中按韻分詞及虛詞問題[A];江西省語言學會第五屆會員大會暨2002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2年
8 王茂林;林茂燦;;普通話自然話語中的下傾[A];第六屆全國現(xiàn)代語音學學術會議論文集(上)[C];2003年
9 梁潔;楊新璐;;維吾爾語韻律層級邊界感知及其聲學特征研究[A];第九屆中國語音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0年
10 王茂林;;自然口語中的韻律組塊過程[A];新世紀的現(xiàn)代語音學——第五屆全國現(xiàn)代語音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王茂林;普通話自然話語的韻律模式[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年
2 殷治綱;漢語普通話朗讀語篇節(jié)奏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1年
3 黃梅;現(xiàn)代漢語嵌偶單音詞的句法分析及其理論意義[D];北京語言大學;2008年
4 李鳳杰;漢英對比韻律系學中的若干問題[D];南開大學;2010年
5 敖敏;基于韻律的蒙古語語音合成研究[D];內(nèi)蒙古大學;2012年
6 金星;聽障兒童韻律詞重音的聲學特征及生成特征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祥晶;兩三字組韻律詞連讀音變的優(yōu)選論分析和反撥[D];寧波大學;2011年
2 包明真;關于重音在不同朗讀風格中的分布研究[D];浙江大學;2004年
3 智紅霞;現(xiàn)代漢語動賓式“開V”類動詞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8年
4 格根塔娜;蒙古語朗讀話語韻律層級單元及其邊界處的聲學和語言學線索[D];內(nèi)蒙古大學;2008年
5 楊慧;從Vd、Vs動詞的區(qū)別看韻律在語法中的作用[D];蘇州大學;2006年
6 劉景春;漢語普通話口語復句的語調(diào)實驗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8年
7 林衛(wèi)清;表空間方向的“V著”類介詞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6年
8 柳芭(Sinitsyna Liubov);電視新聞主播言語語音修辭特征研究[D];吉林大學;2012年
9 張金爽;藏語拉薩話新聞朗讀呼吸和韻律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12年
10 楊辰;聲調(diào)與元音對漢語非輕聲兩字組凸顯感知的交互作用[D];天津師范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172534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xuelw/17253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