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顯赫詞類的擴張性看量詞“趟”的語法化歷程
本文選題:量詞“趟” 切入點:語法化路徑 出處:《古漢語研究》2014年02期
【摘要】:"趟"是一個集動量詞、集合量詞和個體量詞于一身的跨類量詞,它來源于動詞"趟",并進一步語法化出名詞"趟"。漢語動詞、量詞詞類的顯赫性是促使量詞"趟"產(chǎn)生及發(fā)展的主要動因,轉(zhuǎn)喻、隱喻、擴展是"趟"語義虛化的機制,結(jié)構(gòu)上的重新分析則是它語法化的句法機制。量詞"趟"的用法具有地域性特點,吳方言、部分西南方言中動量詞"趟"的語法化程度高,華北、東北方言中名量詞"趟"的功能強大。
[Abstract]:It is a cross-class quantifier with momentum words, quantifiers and individual quantifiers. It is derived from the verb "Wan" and further grammatically forms the noun "Wan".The salience of Chinese verbs and classifiers is the main motivation to promote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classifiers. Metonymy, metaphor and extension are the mechanism of semantic vacuity, while the reanalysis of structure is the syntactic mechanism of grammaticalization.The usage of the classifier "Pan" has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The grammaticalization of the quantifier "Pan" in Wu dialect and part of the southwest dialect is high, and the function of the noun quantifier "Pan" in the dialects of North China and Northeast China is powerful.
【作者單位】: 東北師范大學文學院;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現(xiàn)代漢語復句聯(lián)結(jié)模式的類型學研究”(編號為12CYY049)
【分類號】:H146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8條
1 劉丹青;;語言庫藏類型學構(gòu)想[J];當代語言學;2011年04期
2 邢福義;;說“數(shù)量名結(jié)構(gòu)+形容詞”[J];漢語學報;2012年02期
3 劉丹青;;漢語的若干顯赫范疇:語言庫藏類型學視角[J];世界漢語教學;2012年03期
4 張建;;漢語標記配套型并列結(jié)構(gòu)時間關(guān)聯(lián)特征的象似性[J];世界漢語教學;2013年01期
5 高亞楠;吳長安;;動態(tài)量詞語法化的路徑和動因——以“束”、“聯(lián)”、“把”、“趟”為例[J];華夏文化論壇;2013年02期
6 邵敬敏;;動量詞的語義分析及其與動詞的選擇關(guān)系[J];中國語文;1996年02期
7 吳長安;;漢語名詞、動詞交融模式的歷史形成[J];中國語文;2012年01期
8 劉丹青;語法化中的更新、強化與疊加[J];語言研究;2001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國華;;徐杰《生成語法的“語類”與傳統(tǒng)語法的“詞類”比較研究》述評[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9年02期
2 張家合;;元刊雜劇的疑問詞語[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6年03期
3 于思湘;;現(xiàn)代漢語數(shù)量型合成詞的構(gòu)成及其語法功能[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04期
4 郭培錄;;量詞“雙”和“對”對名詞的語義選擇[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1期
5 謝晶;;“漢語語法化”機制綜觀[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05期
6 力量;肖應(yīng)平;;“得”的語法化動因和機制[J];北方論叢;2006年01期
7 徐慧文;;《醒世姻緣傳》同形量詞研究[J];濱州學院學報;2009年01期
8 駱蓉;;言語類致使—施動句式的構(gòu)式解讀[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1年06期
9 甘智林;;動量詞“下”、“次”語義特征的比較研究[J];湖南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10 穆志剛;;中西方語法化理論的發(fā)展和融合[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2年03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4條
1 魏亮珍;;淺析《呂梁英雄傳》中的“給”[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2 王偉;周衛(wèi)紅;;試論語法化理論在對比語言學中的應(yīng)用——以英漢語篇中替代類型之對比研究為例[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3 申珊珊;;現(xiàn)代漢語動量詞“次”與“回”用法比較[A];第五屆北京地區(qū)對外漢語教學研究生學術(shù)論壇論文集[C];2012年
4 季競;;構(gòu)式“VPt+QM+NP”中數(shù)量成分的多角度研究[A];第七屆北京地區(qū)對外漢語教學研究生論壇文集[C];2014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紅梅;韓國語范圍表達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元蓮仙;漢韓語言對比研究及在對韓漢語教學中的應(yīng)用[D];南開大學;2010年
3 劉艷紅;唐五代方位詞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4 陳勇;漢語數(shù)量范疇及其非范疇化研究[D];暨南大學;2011年
5 方清明;現(xiàn)代漢語名名復合形式的認知語義研究[D];暨南大學;2011年
6 劉清平;“里”、“里面(頭、邊)”的共時歷時考察及方位詞的雙音化效應(yīng)[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7 姚小鵬;漢語副詞連接功能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1年
8 胡曉慧;動詞后“上”與“下”、“來”與“去”的語義演變及其不對稱性[D];浙江大學;2010年
9 張慶冰;《祖堂集》完成體動詞辨析[D];山東大學;2011年
10 張春雷;《經(jīng)律up相》up文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敏;“難不成”的衍生過程[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張麗萍;“不要太”結(jié)構(gòu)的語法化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李艷艷;“V一把”結(jié)構(gòu)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4 王曉蕾;量詞“顆”、“粒”、“枚”的比較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5 唐瑩;留學生漢語動量詞習得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6 曹思海;《醒世姻緣傳》“被”字句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7 曾檢紅;限制副詞“只”與“X”的粘合[D];南昌大學;2010年
8 劉文思;跨語言視角的現(xiàn)代漢語動量詞研究[D];南昌大學;2011年
9 鐘鳴;漢英事件名詞比較[D];南昌大學;2010年
10 劉穎;宣城方言結(jié)構(gòu)助詞及其相關(guān)成分研究[D];浙江財經(jīng)學院;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高名凱;;漢語語法研究中的詞類問題[J];安徽大學學報;1963年01期
2 朱德熙 ,v緙孜,
本文編號:170610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xuelw/1706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