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革命”派語文知識的“選擇性錯誤”——以“東方文化派”對“漢字革命”論的批判為例
本文關(guān)鍵詞:“漢字革命”派語文知識的“選擇性錯誤”——以“東方文化派”對“漢字革命”論的批判為例 出處:《人文雜志》2014年06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更多相關(guān)文章: “漢字革命” 語文知識 選擇性錯謬 “東方文化派” “意圖倫理”
【摘要】:近代語文運動特別是五四"漢字革命"運動,是一場"將語文還給大眾"和"語文現(xiàn)代化"的文化革新運動,其對中國語文乃至中國文化現(xiàn)代轉(zhuǎn)型立下的功績,理應(yīng)得到充分肯定。然而,宣傳革命理論的同時,運動中也時常出現(xiàn)有意無意的"知識性錯誤",主要表現(xiàn)在對"言文一致"的錯誤認(rèn)識、將文白之爭比附為拉丁方言之爭、將教育落后之責(zé)諉過于漢字等方面。"東方文化"派曾一一指出上述錯誤之所在。這些常識性錯謬,反映了"漢字革命"論者的"意圖倫理"。如今重新檢視這些問題,有利于對新文化運動得失的深度反思。
[Abstract]:The modern Chinese movement, especially the 54 "Chinese character revolution" movement, is a cultural innovation movement that "returns the language to the masses" and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language". It deserves full recognition of the achievements made in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even Chinese culture. However, the theory of revolutionary propaganda at the same time, the movement also often appear "knowledge error" naturally or half unconsciously, mainly in the Genbunitchi mistake, will the battle was mistaken for the Latin dialects of the dispute, the backwardness of education responsibility blaming Chinese characters etc.. The "Oriental Culture" once one by one pointed out the above mistakes. These common errors, reflects the "revolution" Chinese characters "theory of intention ethics". Today, the re examination of these problems is conducive to the deep reflection of the gains and losses of the new cultural movement.
【作者單位】: 重慶師范大學(xué)圖書館;重慶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xué)基金西部項目“《東方雜志》(1911-1932)與新文學(xué)運動的關(guān)系研究”(11XZW014)
【分類號】:H1-09
【正文快照】: 1922年,在“國語研究會”會刊《國語月刊》的“漢字改革號”上,錢玄同第一次祭出了“漢字革命”大旗,胡適、黎錦熙、蔡元培、周作人、沈兼士、趙元任、傅斯年等,從漢字存廢、字母化以及國語建設(shè)方向等層面,分別提出對漢字加以“徹底改革”的意見。其實,作為一場語文運動,它的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曹敏;肖文科;;GSP對東方文化中“禮貌”的解釋力[J];三峽大學(xué)學(xué)報(人文社會科學(xué)版);2007年S2期
2 ;東方語境再造[J];東方藝術(shù);2009年13期
3 王衛(wèi)軍;走進曼谷東方文化書院[J];當(dāng)代世界;1995年12期
4 顧嘉祖;;論文化的排他性、互補性與自我完善——中美文化關(guān)系發(fā)展趨勢之我見[J];外語研究;1993年03期
5 蘇琪;;“他者”的抵抗——論后殖民語境下翻譯對“東方”形象的消解[J];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xué)學(xué)報;2007年01期
6 王岳川;;漢語熱與英語熱的不同文化心態(tài)[J];北方人;2007年06期
7 ;文字改革 不妨?xí)和J];書城;1995年01期
8 王秉欽;;季羨林翻譯思想“三論”[J];中國外語;2009年05期
9 周建平;;季羨林談漢語漢字研究[J];漢字文化;1997年01期
10 朱保華;;原本《玉篇·心部》殘卷校點考證[J];中文自學(xué)指導(dǎo);2001年05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3條
1 徐思益;;序[A];王希杰和三一語言學(xué)——暨王希杰和三一語言學(xué)學(xué)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2 陸永昌;;翻譯,要使中國文化走向世界[A];上海市社會科學(xué)界第五屆學(xué)術(shù)年會文集(2007年度)(哲學(xué)·歷史·人文學(xué)科卷)[C];2007年
3 任承科;;非對稱語碼的跨文化研究[A];第六屆中國跨文化交際研究會年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5條
1 王岳川;在母語與英語的文化天平上[N];文學(xué)報;2006年
2 蘇培成;“復(fù)興繁體字”——一個無法實現(xiàn)的夢[N];語言文字周報;2007年
3 邸永君;漢語“文化”一詞由來[N];學(xué)習(xí)時報;2005年
4 記者 莽九晨;李長春出席韓國漢拿大學(xué)孔子學(xué)院揭牌儀式[N];人民日報;2009年
5 記者 李瑞英;增強對漢字與漢字文化的認(rèn)同和熱愛[N];光明日報;2009年
相關(guān)碩士學(xué)位論文 前8條
1 郭望舒;中西方對于個人空間的比較性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xué);2009年
2 陳莉;簽名的跨文化研究[D];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xué);2005年
3 郭緒文;漢語書面廣告語文化價值觀變遷的歷時研究[D];重慶大學(xué);2004年
4 吳芳玲;從漢日語言對比看漢語的外向型文化傳統(tǒng)[D];福建師范大學(xué);2005年
5 李霞;慧琳《一切經(jīng)音義》所引《玉篇》考[D];上海師范大學(xué);2006年
6 閔敏;原本《玉篇》聲母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xué);2006年
7 羅宏斌;外語教學(xué)中的文化意識[D];暨南大學(xué);2001年
8 郝瑞麗;人際關(guān)系和稱謂系統(tǒng)的跨文化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xué);2002年
,本文編號:134230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xuelw/13423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