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入韻字與《中原音韻》所收字比較研究
本文關鍵詞:元曲入韻字與《中原音韻》所收字比較研究
【摘要】:全元曲入韻字中有841字不見于《中原音韻》,而《中原音韻》有2029字不見于元曲押韻。比較二者相重韻字,我們發(fā)現(xiàn)"瓊貞他氛"等37字《中原音韻》漏收(指理應兩或三部兼收,但《中原音韻》只收入其中一或兩部),"底媸蚩徙塞"5字《中原音韻》錯收。
【作者單位】: 貴州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
【基金】:教育部2011年青年基金項目“元代北曲用韻研究”(11YJC740054)
【分類號】:H114.2
【正文快照】: 《中原音韻》雖為曲韻書,但與元曲的用韻并不完全契合。我們擬在考察現(xiàn)存所有元曲用韻的基礎上,著重比較元曲入韻字與《中原音韻》所收字,以期進一步厘清《中原音韻》與元曲用韻間的關系①。據(jù)統(tǒng)計,《中原音韻》共收字5866個,其中2029個不見于全元曲用韻;全元曲入韻字共4487個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楊載武;;元散曲的用韻[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1年01期
2 黃炳輝;;中古“涯”字韻屬證[J];語文研究;1981年02期
3 鄧興鋒;大都劇韻所反映的元代一些單字的讀音[J];語言研究;1997年01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田業(yè)政;從桓歡韻看《中原音韻》的基礎方言[J];安康師專學報;2004年02期
2 張婷婷;;從曲唱角度看元曲的用韻特征[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03期
3 黎新第;20世紀《中原音韻》音系研究進程與方法回顧[J];重慶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01期
4 田業(yè)政;《天寶遺事諸宮調(diào)》用韻考[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5 金欣欣;;周德清的通語觀與《中原音韻》的音系性質(zhì)[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1期
6 汪業(yè)全;張曉勤;葉桂郴;;《風雅翼》葉音今音韻系及其與《中原音韻》的比較[J];古漢語研究;2007年04期
7 張建坤;;金代山西詞人用韻研究[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3年01期
8 李蕊;;《元曲選》用韻考[J];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02期
9 趙鳳;;鐘嗣成散曲用韻考[J];河池學院學報;2012年01期
10 李蕊;;元曲里幾個單字的讀音[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4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許穎穎;《全清散曲》用韻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8年
2 丁勇;元代漢語句法專題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7年
3 黃亮;《六十種曲》用韻研究[D];蘇州大學;201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范俊敏;《張協(xié)狀元》韻部研究[D];寧波大學;2011年
2 李林青;福建兩廣唐五代文人詩詞用韻比較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3 焦甜甜;四川、兩湖、江西地區(qū)唐五代詩歌用韻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4 張靜;元明北方漢語入聲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3年
5 李超;元浙江曲家散曲、雜劇用韻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4年
6 蔣雅琴;喬吉戲曲用韻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5年
7 田業(yè)政;元代江西詩人古體詩用韻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05年
8 胡蓉;元代少數(shù)民族詩人耶律楚材、薩都刺詩歌用韻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05年
9 孫國旺;盛唐文用韻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7年
10 張凱;晚唐律賦三大家用韻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7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張金泉;;敦煌曲子詞用韻考[J];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1年03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曾曉渝;對《中原音韻》音系-m尾韻的一點認識[J];古漢語研究;1993年03期
2 陳姍姍;;《中原音韻》知莊章三系聲母的分合研究[J];現(xiàn)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09年06期
3 金欣欣;《中原音韻》音系有入聲證[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4 桑宇紅;;知、照組聲母合一與知二莊、知三章對立——兼論《中原音韻》知莊章聲母的分合[J];語文研究;2008年03期
5 孟愛華;;《中原音韻》研究概述[J];語文學刊;2009年23期
6 傅林;;論確定《中原音韻》基礎方言的方法[J];北京大學研究生學志;2005年04期
7 雷雙鳳;;近代漢語語音演變研究綜述[J];絲綢之路;2011年08期
8 張玉來;;《中原音韻》的著作權問題[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05期
9 劉俊一;《中原音韻》“本聲外來”別解[J];青島大學師范學院學報;1995年02期
10 肖文輝;;《中原音韻》無入聲證——兼與金欣欣先生商榷[J];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6年05期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任國征;連展、善連和碾轉(zhuǎn)是同一食物?[N];中華讀書報;2011年
2 葉寶奎;漢語語音史研究的回顧與反思[N];人民日報;2001年
3 鄭張尚芳;新詞的引入與傳播[N];語言文字周報;2009年
4 記者 李瑞英;語言學大師羅常培學術成果被整理出10部文集[N];光明日報;2009年
5 本報記者 李韻;推廣普通話,不是消滅地方文化[N];光明日報;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9條
1 董建交;明代官話語音演變研究[D];復旦大學;2007年
2 鄒新;《韻略新抄便覽》音系研究[D];山東大學;2012年
3 秦曰龍;清抄本《五音通韻》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4 蔡麗華;王應電《聲韻會通》與《韻要粗釋》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2年
5 任淑寧;明刊徽池雅調(diào)散出選本用韻研究[D];山西師范大學;2014年
6 余躍龍;《等韻精要》研究[D];山西大學;2010年
7 王瓊;并州片晉語語言研究[D];北京大學;2012年
8 黃亮;《六十種曲》用韻研究[D];蘇州大學;2012年
9 丘學強;粵、瓊軍話研究[D];暨南大學;200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沈抒寒;從韻系結構論《切韻》到《中原音韻》之間的入聲變化[D];北京大學;2011年
2 王勝男;鹽山話語音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2年
3 武青國;隆堯方言語音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2年
4 趙安杰;元明漢語語音規(guī)范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3年
5 桑宇紅;中古知莊章三組聲在衡水市的讀音類型[D];河北大學;2001年
6 劉靜;近代以來漢語介音系統(tǒng)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8年
7 曹祝兵;《詞林韻釋》研究[D];吉林大學;2005年
8 鐘惠堯;《元曲選·音釋》入聲字探析[D];中南大學;2007年
9 王瑩;張可久散曲用韻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7年
10 莊紅梅;《太和正音譜》用韻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119182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xuelw/11918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