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球官話課本的能性范疇——兼論南北能性范疇的表達差異
本文關鍵詞:琉球官話課本的能性范疇——兼論南北能性范疇的表達差異
更多相關文章: 琉球官話課本 能性范疇 助動詞 能性述補結構
【摘要】:表達能性范疇的助動詞和能性述補結構在琉球官話系列課本中的語義分布不同。在統(tǒng)計考察歷史語料的基礎上,聯(lián)系現(xiàn)代南北方言能性范疇的表達方式,我們發(fā)現(xiàn)琉球官話課本中能性范疇的使用情況與同時期北方文獻存在差別;這種類型上的差別也存在于現(xiàn)代南北方言中,即南方方言能性述補結構可以表示能性范疇的所有下位義;北方方言則使用助動詞表示能性范疇的所有下位義。另外在肯定式、否定式的比率、賓語的位置等方面,南北方言也存在差異。這是一個值得注意的具有方言類型學意義的問題。
【作者單位】: 北京華文學院;
【關鍵詞】: 琉球官話課本 能性范疇 助動詞 能性述補結構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海外珍藏漢語文獻與南方明清漢語研究”(編號:12&ZD178)、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清代琉球官話系列課本語法研究”(編號:07BYY046) 暨南大學華文教育研究院2013年度“創(chuàng)新平臺”(編號:CXPTYB201313) 北京華文學院一般項目“華裔學生漢語能性范疇的習得研究”(編號:HW201316)的資助
【分類號】:H17
【正文快照】: 0引言吳福祥(2002)參考丁聲樹等(1980)、呂叔湘(1980)、劉月華(1980)和朱德熙(1982)把“能性”分為五個語義次類:a.表示具備實現(xiàn)某種動作/結果的主觀能力;b.表示具備實現(xiàn)某種動作/結果的客觀條件;c.表示對某一命題的或然性的肯定;d.表示情理上許可;e.表示準許。他指出現(xiàn)代漢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8條
1 彭小川;廣州話的“V得(O)”結構[J];方言;1998年01期
2 曾昭聰;;清代俗語辭書《直語補證》研究[J];古漢語研究;2013年01期
3 曾曉渝;;明代南直隸轄區(qū)官話方言考察分析[J];古漢語研究;2013年04期
4 胡云晚;洞口方言能性“得”字研究[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5 李宗江;;“V得(不得)”與“V得了(不了)”[J];中國語文;1994年05期
6 吳福祥;;漢語能性述補結構“V得/不C”的語法化[J];中國語文;2002年01期
7 柯理思;從普通話里跟“得”有關的幾個格式去探討方言類型學[J];語言研究;2001年02期
8 劉曉梅,李如龍;東南方言語法對普通話的影響四種[J];語言研究;2004年04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孫其香;;古老與現(xiàn)代的合奏——從《聊齋俚曲·窮漢詞》中的疊音詞談起[J];蒲松齡研究;2012年01期
2 杜道流;指稱、陳述理論及其對上古語法研究的意義[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1期
3 姜紅;;具體名詞和抽象名詞的不對稱現(xiàn)象[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4 施發(fā)筆;試論《水滸傳》介詞避復的技巧[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04期
5 阮緒和;形名偏正結構的語法功能[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3年02期
6 陶振偉;;“拿”的語法化[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04期
7 樊友新;;從“被就業(yè)”看“被”的語用功能[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2期
8 馮鳴;英語表持續(xù)時段的for短語和漢語時量詞語的比較[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1年02期
9 王有衛(wèi);;語素文字說質疑[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年03期
10 柳國棟;;《論語》重疊詞略論[J];安徽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8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亞麗;王德明;孟子厚;;方言地區(qū)中小學生語音生態(tài)調(diào)查[A];第十一屆全國人機語音通訊學術會議論文集(一)[C];2011年
2 李影;付莉;;韓國中小學生“是”的錯序偏誤分析[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四輯)[C];2009年
3 沈煥生;朱磊;;基于信息內(nèi)容的關鍵詞抽取研究[A];中國電子學會第十五屆信息論學術年會暨第一屆全國網(wǎng)絡編碼學術年會論文集(上冊)[C];2008年
4 呂曉玲;;閩南方言南安話的類結構助詞“得”、“說”、“伊”、“通”[A];福建省辭書學會第五屆會員代表大會暨第十九屆年會論文集[C];2009年
5 王暉;;普通話水平測試中的詞匯、語法問題[A];第二屆全國普通話水平測試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6 田長生;;淺談《論語》中的復疊現(xiàn)象[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5年年會論文集[C];2005年
7 阮緒和;;江西武寧(上湯)話的程度副詞“死、幾、蠻”[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5年年會論文集[C];2005年
8 魏亮珍;;淺析《呂梁英雄傳》中的“給”[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9 周小婕;;數(shù)詞研究綜述[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10 王安琛;;試論“V—V”結構[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佳;論英漢運動事件表達中“路徑”單位的“空間界態(tài)”概念語義及其句法—語義接口功能[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郭紅;基于第二語言教學的漢語語氣范疇若干問題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3 楊先明;0-5歲漢語兒童語言發(fā)展的認知研究[D];武漢大學;2010年
4 彭懿;英漢膚覺形容詞的認知語義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5 龍又珍;現(xiàn)代漢語寒暄系統(tǒng)研究[D];武漢大學;2009年
6 李青;現(xiàn)代漢語把字句主觀性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7 朱懷;概念整合與漢語非受事賓語句[D];吉林大學;2011年
8 王欣;漢日否定表達對比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9 莫啟揚;語言中的時間性及其操作[D];西南大學;2011年
10 吳淑瓊;基于漢語句法結構的語法轉喻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大旗;;長沙話“得”字研究[J];方言;1985年01期
2 熊正輝;官話區(qū)方言分ts t■的類型[J];方言;1990年01期
3 吳福祥;南方方言能性述補結構“V得/不C”帶賓語的語序類型[J];方言;2003年03期
4 楊平;帶“得”的述補結構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J];古漢語研究;1990年01期
5 江藍生;疑問副詞“可”探源[J];古漢語研究;1990年03期
6 李思明;晚唐以來可能性動補結構中賓語位置的發(fā)展變化[J];古漢語研究;1992年04期
7 郭力;《重訂司馬溫公等韻圖經(jīng)》的聲母系統(tǒng)[J];古漢語研究;2004年02期
8 曾良;趙錚艷;;佛經(jīng)疑難字詞考[J];古漢語研究;2009年01期
9 劉]Z;;慣用語語義理解的強語境印證作用[J];漢語學報;2011年04期
10 杉村博 ,沙野;V得C、能VC、能V得C[J];漢語學習;1982年06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楊永德;;論知性范疇[J];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4年04期
2 裴文;;認識語言性范疇的基本路徑[J];南京社會科學;2009年08期
3 陸劍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范疇新論[J];毛澤東思想研究;1985年04期
4 楊涯人;;馬克思哲學中的人性范疇及關于人的本質的論斷[J];哲學研究;2012年10期
5 婁永清;論絕對性范疇[J];社會科學家;2001年01期
6 劉銀姣;;內(nèi)江方言的能性范疇表達[J];內(nèi)江師范學院學報;2012年09期
7 沈小峰;試論簡單性和復雜性范疇[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1982年04期
8 盧冀寧;從矛盾的轉化有不同類型論及矛盾的轉化范疇在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中的位置[J];學習與思考(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81年01期
9 于海江;;偏向懸崖攀險峰——對斗爭性范疇突破的回顧[J];中共沈陽市委黨校學報;2001年05期
10 肖寧;;淺析康德的“知性范疇”[J];法制與社會;2009年06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原瀟霞;復雜性范疇探析[D];山西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112475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xuelw/11247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