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外媒體有關斯諾登事件新聞報道的批評性語篇分析
發(fā)布時間:2017-10-24 09:40
本文關鍵詞:對中外媒體有關斯諾登事件新聞報道的批評性語篇分析
更多相關文章: 批評性語篇分析 系統(tǒng)功能語法 描述 闡釋 解釋
【摘要】:作為批評語言學的分支,批判性語篇分析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是語篇分析的重要方法。它通過探究看似透明公正的語言如何被權勢者操控來影響讀者的意識,從而揭示語言、意識形態(tài)和權利三者之間的關系。近年來,批判性語篇分析越來越多地應用于政治語篇和新聞語篇的分析中,然而中國對新聞語篇的批判性研究僅局限于中美兩國語篇而忽略了其他國家的語篇,理論框架亦不夠詳細清晰。因此,本文從盡可能更多國家地區(qū)的新聞媒體中收集有關斯諾登事件的新聞報道,并在更加完整的理論框架中對其進行批評性分析,從而發(fā)現(xiàn)這些新聞語篇所隱含的意識形態(tài)。本文采用韓禮德的系統(tǒng)功能語法為分析工具,費爾克拉夫的三維模式為理論框架,對斯諾登事件的新聞報道進行了批判性對比研究,以揭示這些報道的潛在意識形態(tài)和社會環(huán)境。在本文的35篇新聞語料中,有10篇選自美國報紙,10篇選自英國報紙,7篇選自其他西方國家報紙,還有8篇選自亞洲國家報紙。分析分為三階段:第一,描述階段從及物性、詞匯選擇和情態(tài)三方面描述了這些新聞報道的表面語法特征;第二,闡釋階段對語內(nèi)連貫性(包括名詞性短語和從句)和互文性(包括新聞來源和報道方式)進行了探討,以發(fā)現(xiàn)報道者如何建構文章,融入個人觀點;第三,解釋階段則對造成新聞報道不同意識形態(tài)的政治、歷史以及社會因素進行了闡釋。本文通過批評性分析發(fā)現(xiàn),看似中立的報道背后隱藏著不同的意識形態(tài)。首先,美國報道者對斯諾登持強烈反對態(tài)度,將其刻畫成應當接受審判的賣國賊;與美國相反的是,中國(包括香港)和俄羅斯的報道者對斯諾登持歡迎態(tài)度,將其描寫成應當受到法律保護的英雄;再次,日本和臺灣作為美國的盟友,其報道者與美國政府的觀點一致;最后,英國、法國、澳大利亞和加拿大等北約國家的報道者則要求保護隱私,但未明確表達其立場。造成上述差別的原因,一是由于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間意識形態(tài)的對立,二是由于緊張的國際局勢,即超級大國美國及其盟友與中俄兩個大國之間的對立。該研究的重要意義在于,它將進一步完善批評性語篇分析的理論框架,并通過大量的語料收集提供更為可靠和代表性的分析結果。此外,它還證實了不同新聞報道所隱藏的不同意識形態(tài),這正是新聞報道并非完全中立,而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偏見的原因。因此,讀者需要在閱讀時批判性地思考,從而把報道者自身評價與真正的事實區(qū)分開來。
【關鍵詞】:批評性語篇分析 系統(tǒng)功能語法 描述 闡釋 解釋
【學位授予單位】:山東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H05
【目錄】:
- Abstract7-9
- 摘要9-11
- List of Abbreviations11-13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13-16
- 1.1 Research Background13-14
- 1.2 Research Questions14
- 1.3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14-15
- 1.4 Layout of the Thesis15-16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16-27
- 2.1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16-23
- 2.1.1 Definition of CDA16-19
- 2.1.2 Development of CDA19-23
- 2.2 Language, Ideology and Power23-25
- 2.3 CDA Studies of News Discourse25-26
- 2.4 Summary26-27
-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oundation27-32
- 3.1 Fairclough's Three-dimensional Model27-28
- 3.2 Halliday's Systemic Functional Grammar28-31
- 3.2.1 Experiential Function30
- 3.2.2 Interpersonal Function30
- 3.2.3 Textual Function30-31
- 3.3 Summary31-32
- Chapter Four Methodology32-46
- 4.1 Analytical Tool32-42
- 4.1.1 Transitivity32-37
- 4.1.2 Lexical Choices37
- 4.1.3 Modality37-39
- 4.1.4 Intra-textual Coherence39-40
- 4.1.5 Inter-textual coherence40-42
- 4.2 Data Collection42-44
- 4.2.1 Background of the News Reports42-43
- 4.2.2 Data Source43-44
- 4.3 Research Procedures44-45
- 4.4 Summary45-46
- Chapter Five Results and Discussion46-72
- 5.1 Description46-60
- 5.1.1 Transitivity46-56
- 5.1.2 Lexical Choices56-57
- 5.1.3 Modality57-60
- 5.2 Interpretation60-68
- 5.2.1 Intra-textual Coherence60-64
- 5.2.2 Intertextuality64-68
- 5.3 Explanation68-70
- 5.3.1 Political Factor69
- 5.3.2 Historical Factor69
- 5.3.3 Social Factor69-70
- 5.3.4 Hidden Ideology70
- 5.4 Summary70-72
- Chapter Six Conclusion72-75
- 6.1 A Summary of Major Findings72-73
- 6.2 Implications73
- 6.3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73-75
- References75-79
- Appendix Sources of the 35 News Samples79-84
- Acknowledgements84-85
- Publications85-86
- 學位論文評閱及答辯情況表86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何明珠;英語無靈主語句的生成機制與表現(xiàn)形式再探[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5年07期
2 唐麗萍;;語料庫語言學在批評話語分析中的作為空間[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2011年04期
,本文編號:108818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xuelw/1088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