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文藝論文 > 語言學論文 >

“一”的隱喻意義和審美特性

發(fā)布時間:2017-10-16 16:17

  本文關鍵詞:“一”的隱喻意義和審美特性


  更多相關文章: 隱喻 審美特性 一畫論


【摘要】:漢字“一”,雖簡單卻復雜,作為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個重要概念,它貫穿了儒道釋等眾家學說,在我國民族審美與認知方面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在歷史上,中西方都經歷了用數(shù)字解釋世界的時期,在哲學以及文化中,數(shù)字都曾煊赫一時,但最終卻只有少數(shù)的數(shù)字保留了下來,“一”便是其中特殊的一員。“一”的特殊,源于多方面的原因,譬如其數(shù)學意義與數(shù)首的地位,譬如原始宇宙生成觀與認識的影響,譬如自然語言與邏輯語言的隔閡所導致的簡化趨向,“愈多愈遠,損則近之,損之至盡,乃得其極”(王弼《老子注》四十二章),譬如大一統(tǒng)的社會趨向,譬如許多民族所共有的“混沌—崩裂”創(chuàng)世觀念等。從最初的數(shù)字之一,到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哲學名詞,“一”在中西方哲學}史上,都有著自己明顯的發(fā)展道路。從《易》、《道德經》等出發(fā),中國的“一”從難以言說的天機、制衡全局的關鍵,變成萬物產生的前提之一,再變成萬物之本,與“道”緊緊地糾纏在一起,掀起了“有無之辯”、“動靜之爭”、“虛實之論”,同時它又與儒道釋各家學說結合,與具體藝術門類相應,發(fā)展出豐富的意義。西方的“一”,則從"Pythagorean one"到"Parmenidean One",再到"Eleatic One",從普通的世界之原,變成“神”、“最高的善”、哲學范疇之一,直至最終被“存在”、“理念”、“邏各斯”等更為抽象的名詞所取代。與西方哲學中“一”,最終趨于沉寂,進而被替代不同,中國的“一”,始終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中西方“一”的天然差異性。與西方的“一”主要從數(shù)學發(fā)軔不同,中國的“一”“即卦畫之單,乃一畫開天之意”(《釋例》,丁福!墩f文解字詁林》),從產生伊始便帶著抽象而神秘的色彩。二者不僅出身定位不同,在思維層次、審美原則上也存在明顯的差異。以數(shù)字“1”的完整性為起點,西方的“一”關注的始終是變化中的不變,而產生于八卦變化之中的中國的“一”,更關注的則是不變中的變化,一為變中求同,一為同中求變。不同的緣起與定位,也導致了“天人合一”的圓融與“寓雜多于整一”固著之別,從而走在了兩條不同的發(fā)展道路上。古老的文化,開創(chuàng)了一個具有持久影響力的思想系統(tǒng),影響著我國各種學術思潮對于漢字“一”的認識,它像個萬能詞匯,被反復使用,像個抽象的模型,被眾人不斷注入新的內涵。拋開數(shù)字之“1”,“始、初與極”、“本與末”“有與無”、“大與小”、“全與單”、“混與純”、“同與另”、“總與別”等,這些隱喻意義大相徑庭,甚至完全相反,卻又一脈相承,因此在中西方翻譯中,漢字“一”也成了一個復雜的存在。漢字“一”隱喻意義的出現(xiàn)與發(fā)展,有著獨特的民族思維特點,表現(xiàn)出獨特的審美特性。石濤根據(jù)“一”的眾多隱喻意義而提出的“一畫”論,作為美學史上一個重要的理論,也從側面與“一”的隱喻思維中所包含的民族審美特性,一一印證。在民族思想文化中,漢字“一”影響非常廣泛,形成了典型的民族認知模式,譬如同中求變、圓融為美、天人合一、樸拙為上等。這些認知模式與“一”的審美特性暗暗相合,通過分析它們,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天下同歸而疏途,一致而百慮”(章學誠《文史通義》內篇一《易教下》),那些早已習以為常、似乎千差萬別的藝術審美,其實異曲同工,都有著共同的內核,而這個內核與我們常常熟視無睹的漢字“一”,則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關鍵詞】: 隱喻 審美特性 一畫論
【學位授予單位】:山東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H15
【目錄】:
  • 摘要8-10
  • ABSTRACT10-12
  • 緒言12-14
  • 第1章 “一”的特殊之由來及表現(xiàn)14-32
  • 1.1 “一”的特殊之由來14-20
  • 1.1.1 數(shù)字在哲學中的地位15-16
  • 1.1.2 數(shù)字在哲學中“失敗”16-19
  • 1.1.3 原始觀念及社會發(fā)展促使“一”的凸顯19-20
  • 1.2 “一”的哲學流變20-32
  • 1.2.1 中國的“一”20-23
  • 1.2.2 西方的23-25
  • 1.2.3 中西“一”有同有異25-32
  • 第2章 “一”的隱喻意義梳理32-42
  • 2.1 始、初與極33-34
  • 2.2 本與末34
  • 2.3 有與無34-35
  • 2.4 大與小35-36
  • 2.5 全與單36-37
  • 2.6 混與純37-38
  • 2.7 同與另、總與別38-39
  • 2.8 翻譯之中39-41
  • 2.9 其他41-42
  • 第3章 “一”的隱喻思維呈現(xiàn)的審美特性42-59
  • 3.1 “一”的隱喻思維之特點42-47
  • 3.1.1 摩態(tài)聯(lián)想42-44
  • 3.1.2 多維通感44-45
  • 3.1.3 縱向辯證45-46
  • 3.1.4 其他46-47
  • 3.2 “一”的隱喻思維之審美特性47-53
  • 3.2.1 主客融合47-49
  • 3.2.2 崇虛向無49-51
  • 3.2.3 變化圓融51-52
  • 3.2.4 其他52-53
  • 3.3 “一”的審美實例:“一畫”論53-59
  • 3.3.1 “一畫”與54-55
  • 3.3.2 “一畫”與“受識”55-56
  • 3.3.3 “一畫”與“變化”56-57
  • 3.3.4 “一畫”與“筆墨”、“山川”57-59
  • 第4章 與“一”的隱喻思維相關的民族認知模式59-62
  • 結語62-64
  • 參考文獻64-67
  • 致謝67-69
  • 附件69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杜本禮;高宏照;;試論畢達哥拉斯派“數(shù)論”與周易八卦“象數(shù)之學”的異同[J];河南財經學院學報;1988年03期

2 周行易;《易經》與畢達哥拉斯數(shù)學美學比較[J];文藝研究;1990年05期

3 張祥龍;數(shù)學與形而上學的起源[J];云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2期



本文編號:1043677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xuelw/1043677.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1b322***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