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與救贖:盧卡奇的小說詩學
本文關(guān)鍵詞:批判與救贖:盧卡奇的小說詩學
更多相關(guān)文章: 盧卡奇 《小說理論》 浪漫懷舊 異化批判 形式救贖
【摘要】:盧卡奇的《小說理論》并不是純粹的關(guān)于小說的形式理論,而是以懷舊為幌子,對資本主義進行批判,并移用小說形式進行救贖的文化批判之著,由此形成了他特殊的小說詩學。在懷舊的基礎(chǔ)上,盧卡奇從為什么"是"小說和小說為什么"能"兩個維度對小說的形式救贖作了縱深闡述,體現(xiàn)出先否定批判,再總體建構(gòu)的兩步走戰(zhàn)略。相較阿多諾的非同一性批判,無疑兩步走的戰(zhàn)略更具深刻性和建設(shè)性。但它也有兩個明顯的悖論,一是排斥卻使用理性,二是"退化中含有進化"的歷史觀。
【作者單位】: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
【關(guān)鍵詞】: 盧卡奇 《小說理論》 浪漫懷舊 異化批判 形式救贖
【分類號】:I054
【正文快照】: 《小說理論》(The Theory of The Novel,1916)是盧卡奇(Georg Lukacs)成為馬克思主義者之前的一部重要作品,與本雅明的《德國悲劇的起源》共同被尊為法蘭克福學派的奠基之作。它最早于1916年發(fā)表在《美學和一般藝術(shù)科學》雜志上,1920年在柏林出版單行本,在西方學術(shù)界享有盛譽,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姚劍波;;盧卡奇的總體性理論[J];學術(shù)月刊;1991年03期
2 郝麗;青年盧卡奇物化觀述評[J];理論學刊;2000年02期
3 張一兵;革命的辯證法與批判的歷史唯物主義——解讀青年盧卡奇的《歷史與階級意識》[J];理論探討;2000年02期
4 陳智;盧卡奇思想評析[J];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年06期
5 張一兵;市場交換中的關(guān)系物化與工具理性的偽物性化——評青年盧卡奇《歷史與階級意識》[J];哲學研究;2000年08期
6 李富君;總體性的辯證法——盧卡奇辯證法新解[J];河南社會科學;2000年03期
7 仰海峰;青年盧卡奇:歷史認識論中的直觀、反思與總體意識[J];南京社會科學;2000年02期
8 胡大平;青年盧卡奇:批判的歷史認識論與主體性[J];南京社會科學;2000年02期
9 張溟久;青年盧卡奇的文學社會學批判[J];南京社會科學;2000年02期
10 李慶鈞;重建:在何種意義上是馬克思主義的?——讀孫伯揾先生的《盧卡奇與馬克思》[J];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01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9條
1 胡緒明;;盧卡奇《歷史與階級意識》的現(xiàn)代性批判理論探析[A];國外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第三屆國外馬克思主義論壇會議論文集[C];2008年
2 張雙利;;內(nèi)在的超越——盧卡奇論辯證法與革命之間的內(nèi)在關(guān)聯(lián)[A];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9)[C];2011年
3 羅綱;;一種浪漫化的馬克思主義——青年盧卡奇對反諷辯證法的演進[A];“馬克思與浪漫主義傳統(tǒng)”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12年
4 馬擁軍;;從唯心主義總體性到唯物主義總體性——兼評盧卡奇對《歷史與階級意識》的自我批評[A];國外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第三屆國外馬克思主義論壇會議論文集[C];2008年
5 劉振起;;“自然即社會范疇”思想解讀——淺析盧卡奇的歷史—自然觀[A];國外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第三屆國外馬克思主義論壇會議論文集[C];2008年
6 胡緒明;;盧卡奇《歷史與階級意識》的現(xiàn)代性批判理論探析[A];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6)[C];2008年
7 韓雅麗;;物化、異化與人的生成[A];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論叢(第二輯)[C];2012年
8 羅騫;;內(nèi)在于歷史的具體的總體性——《歷史與階級意識》對馬克思哲學本真性的闡發(fā)[A];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4)[C];2004年
9 張雙利;;從韋伯到馬克思——再論盧卡奇對資本主義社會的雙重批判[A];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8)[C];2010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中共上海市委黨校哲學部 黃力之;“盧卡奇現(xiàn)象”:品質(zhì)重于文本[N];社會科學報;2004年
2 張亮(南京大學哲學系);為盧卡奇尋找回來的青年時代[N];中國圖書商報;2005年
3 于冬云/編寫;物化與焦慮[N];社會科學報;2004年
4 袁一達(作者系北京大學哲學系99級博士生);對盧卡奇思想的獨到見解[N];云南日報;2001年
5 廣州大學 鄞壬;盧卡奇對“對象性形式”的批判與超越[N];山西青年報;2014年
6 單世聯(lián);“獨特的”德國史[N];南方周末;2008年
7 采訪人 本雅明·布魯姆博格 潘·諾格內(nèi)斯 王平 譯;馬克思主義之后的馬克思[N];社會科學報;2008年
8 曲凱 黑龍江大學藝術(shù)學院;跳動在音符上的唯物主義[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年
9 穆吐;開辟“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新思路[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5年
10 陳學明;人類不能沒有馬克思主義[N];解放日報;2003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袁一達;盧卡奇晚年三大理論創(chuàng)新[D];北京大學;2002年
2 宋朝普;青年盧卡奇對現(xiàn)代性的批判[D];復旦大學;2011年
3 王靜;作為文化批判的審美[D];黑龍江大學;2011年
4 劉明文;盧卡奇本體論思想的研究[D];復旦大學;2005年
5 王銀輝;穿越“晦霾”走向新生[D];河南大學;201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培挺;論盧卡奇的同一的主體——客體思想[D];山東大學;2009年
2 趙艷君;盧卡奇的合類性思想研究[D];南開大學;2011年
3 賈敏;盧卡奇“類”概念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4 劉恒貴;盧卡奇美學思想述評[D];安徽大學;2003年
5 梁棟;盧卡奇的物化觀及其現(xiàn)實意義[D];曲阜師范大學;2013年
6 樊曉東;盧卡奇物化理論探析及其當代意義[D];黑龍江大學;2007年
7 白雪;盧卡奇對馬克思“總體性”思想的人學解讀[D];黑龍江大學;2008年
8 顧成東;盧卡奇歷史哲學思想研究[D];廈門大學;2009年
9 王俊梅;盧卡奇早期辯證法思想述評[D];河南大學;2010年
10 王志昂;評析青年盧卡奇對恩格斯的批評[D];河南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99979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9997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