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哲學闡釋學角度看《九辯》的英譯
本文關(guān)鍵詞:從哲學闡釋學角度看《九辯》的英譯
更多相關(guān)文章: 哲學闡釋學 理解的歷史性 先見 視域融合 《九辯》英譯
【摘要】:《九辯》因其悲秋主題而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情深意長的悲秋之作,對后人的悲秋模式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其實,悲秋并非真的“悲秋”,在楚辭文化衰落、新舊時代交接的歷史條件下,《九辯》的悲秋主題表達的是“貧士失職而志不平”的新主題,,這一主題在以后的封建專制統(tǒng)治下的廣大士林階層中產(chǎn)生了強烈共鳴�!毒呸q》也因其上承《離騷》下啟后人的特殊價值而永遠彪炳于文學史冊。然而,對《九辯》的英譯及英譯研究卻少有人問津。 本文試圖從闡釋學角度,運用定性比較分析的方法來審視《九辯》的三個英譯本。由于文學翻譯本質(zhì)上是一門對意義的理解與表達的藝術(shù),是一個通過闡釋來完成的審美再創(chuàng)造過程,因而闡釋學理論與文學翻譯研究有著極其密切的關(guān)系。文章借用哲學闡釋學中的理解的歷史性、先見和視域融合的理論,從譯者的歷史背景、理解基礎(chǔ)及視域范圍三方面分別對霍克斯、許淵沖及卓振英的《九辯》英譯本進行了分析。文章首先用理解的歷史性分析了三個譯本對題目和典故的翻譯。從分析中了解到,理解和闡釋的文本作為一個歷史性個體,總是局限于特定的歷史背景、文化傳統(tǒng)等因素之上,而譯者總是處于特定的語言系統(tǒng)、社會制度和文化背景之中,因此,譯者的思想、意識等深深地打上了歷史烙印,從而影響他對原文的理解和翻譯;其次,文章從前理解的角度分析了三個譯本對原詩的意象和疊詞的翻譯。通過分析得知,任何理解都有它不可缺少的前提,譯者對文本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前理解,即先見;最后,文章運用視域融合的理論分析了三個譯本對原詩的形式和風格的重構(gòu)與再現(xiàn)。從分析中可以看出,理解者和理解客體之間由時間間距和歷史情景變化而引起的視域上的差距是任何理解者都不可能消除的,理解者在理解的過程中應將兩種視域交融在一起,從而使理解者和理解對象都超越原來的視域,達到一個全新的視域。 本文運用哲學闡釋學對《九辯》三個英譯本進行了分析,以期讓越來越多的人了解并關(guān)注宋玉及其作品的英譯研究,讓更多的國外讀者了解宋玉及其作品,進而了解中國古典文化。
【關(guān)鍵詞】:哲學闡釋學 理解的歷史性 先見 視域融合 《九辯》英譯
【學位授予單位】:廣西民族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1
【分類號】:H315.9;I046
【目錄】:
- Acknowledgements6-7
- 摘要7-9
- abstract9-11
- Chapter 1 Introduction11-17
- 1.1 Song Yu and Jiubian11-13
- 1.2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13-14
- 1.3 Literature Review14-15
- 1.4 Structure of the Thesis15-17
- Chapter 2 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 and Translation17-26
- 2.1 An Introduction to Hermeneutics17-20
- 2.1.1 The Development of Hermeneutics17-18
- 2.1.2 Gadamer’s 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18-20
- 2.2 Theories of 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 Related with Translation20-26
- 2.2.1 Historicity of Understanding21-22
- 2.2.2 Pre-understanding22-24
- 2.2.3 Fusion of Horizons24-26
- Chapter 3 Three English Versions of Jiu Bian26-31
- 3.1 Hawks’ Version26-27
- 3.2 Xu Yuanchong’s version27-29
- 3.3 Zhuo Zhenying’s Version29-31
- Chapter 4 An Analysis of the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Jiu Bian under 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31-57
- 4.1 Historicity of Understanding in the Translation31-39
- 4.1.1 Translation of the Title31-34
- 4.1.2 Translation of Historical Allusions34-39
- 4.2 Pre-understanding in the Translation39-47
- 4.2.1 Translation of Images39-45
- 4.2.2 Translation of Reiterative Locution45-47
- 4.3 Fusion of Horizons in the Translation47-57
- 4.3.1 Rebuilding of the Form48-52
- 4.3.2 Representation of the Style52-57
- Chapter 5 Conclusion57-59
- Notes59-60
- Bibliography60-62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夏滎;;王維詩歌英譯研究述評[J];科技信息;2011年18期
2 黃雁鑫;;形似、神似:《高山流水》的英譯研究[J];浙江藝術(shù)職業(yè)學院學報;2007年03期
3 卜紹先;;《南詔德化碑》碑文英譯研究(英文)[J];大理學院學報;2011年05期
4 張雯;朱華;;順應論視角下的中國政府工作報告英譯研究[J];考試周刊;2011年46期
5 戚健;;從《紅樓夢》書名的英譯看文化意象的可譯性限度[J];湖南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6 王少娣;;對近年來媒體流行詞的英譯研究[J];新聞愛好者;2010年12期
7 劉金龍;;漢語古詩詞曲中專有名詞英譯研究的“三化”視角[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11期
8 巫和雄;;《毛澤東選集》英譯研究:回顧與展望[J];上海翻譯;2008年04期
9 楊堅定;董暉;孫鴻仁;;基于語料庫的《離婚》四種英譯本文化負載詞的誤譯對比研究[J];名作欣賞;2010年17期
10 丁小月;;景點導游詞的英譯研究——以河南旅游景點為例[J];漯河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11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林閩敏;;從功能對等理論角度看校訓漢英翻譯原則[A];首屆海峽兩岸外語教學與研究學術(shù)研討會暨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11年會論文集[C];2011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7條
1 任國征;京劇悲秋題材的啟示[N];學習時報;2010年
2 李中華 趙成林;“屈原賦二十五篇”辨說[N];光明日報;2004年
3 李泰年;江河源文化對華夏文化的貢獻[N];青海日報;2005年
4 李中華 龔賢;楚辭的文體界定與文體滲透[N];光明日報;2004年
5 ;在“九省通衢”之地崛起[N];中國經(jīng)濟導報;2004年
6 王玉池;蘇軾《黃州寒食詩二首》譯注[N];中國藝術(shù)報;2001年
7 潘鳴;“創(chuàng)紀錄”的辭賦與辭賦研究[N];文學報;201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中強;新媒體背景下的漢語新聞英譯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年
2 崔瑩輝;《老子》英譯研究[D];山東大學;2012年
3 吳迪龍;互文性視角下的中國古典詩歌英譯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陳琳;基于語料庫的《紅樓夢》說書套語英譯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年
5 王勇;《論語》英譯的轉(zhuǎn)喻視角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09年
6 李潔;琴聲何處不悠揚[D];蘇州大學;2008年
7 賈卉;符號意義再現(xiàn):杜甫詩英譯比讀[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8 夏天;“闡釋運作”延展理論框架下的老舍小說英譯研究[D];復旦大學;2009年
9 徐來;《莊子》英譯研究[D];復旦大學;2005年
10 肖家燕;《紅樓夢》概念隱喻的英譯研究[D];浙江大學;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吳高昌;論《詩經(jīng)》英譯中的美學再現(xiàn)[D];吉林大學;2011年
2 陶陶;操縱性與譯者主觀能動性在《毛澤東選集》英譯中的對抗[D];浙江財經(jīng)學院;2011年
3 趙丹丹;從功能主義理論視角看中國高校網(wǎng)頁簡介英譯[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齊林濤;一分為三視域下的《金瓶梅》英譯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5 靳乾;從操縱理論看王維詩歌英譯[D];河北師范大學;2011年
6 馮舸;《莊子》英譯歷程中的權(quán)力政治[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7 劉洋;意象圖式理論視角下的《圍城》幽默英譯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8 盧冬梅;郁達夫《故都的秋》英譯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9 焦愛紅;從哲學闡釋學角度看《九辯》的英譯[D];廣西民族大學;2011年
10 許燕;李白詩歌修辭的英譯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1年
本文編號:91036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9103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