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詩詞翻譯中不同譯者審美旨向對比研究
本文關鍵詞:毛澤東詩詞翻譯中不同譯者審美旨向對比研究
【摘要】:中國歷史源遠流長,從古至今,中國的詩詞更是享譽世界。在中華文化的巨大寶庫中,毛澤東詩詞被視為其中的無價之寶。毛主席詩詞宏大的意識形態(tài)和珍貴的藝術性使其占據了獨特的歷史文化地位。 全世界人們無限的崇拜,鉆研和翻譯毛主席詩詞證明了它是現代文學的一顆璀璨明珠。毛主席詩詞已經被八十多個國家翻譯成幾十種語言,從而被廣泛閱讀。本文試圖從不同譯者不同的審美角度,來探析不同的譯文與譯者角色之間的關系。力求從審美、譯美的不同切入點,從詩人譯者、學者及研究者譯者的不同視域中,洞察出美學再現的多元切入及其作品價值觀。許淵沖、李正栓和辜正坤分別是詩人譯者、學者譯者和研究者譯者的典型代表。他們不同的生存文化土壤決定了他們不同的審美旨向,進而對他們的詩歌翻譯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毛澤東詩詞的多種譯本由此而來,它們各具千秋。詩人譯者的語言浪漫、飄渺、美輪美奐,追求意境美的完美再現,不拘泥于文字本身。而學者和研究者譯者多注重于形式美,例如:詞與詞、句與句之間的對應關系,或者對字、詞、句意的極度忠實,往往忽略了意境美的整體再現。而這種種差異往往取決于譯者不同身份下的不同審美旨向及價值觀。 本文以許淵沖的三美理論和勒菲弗爾的操縱論為綱,深入分析李正栓,,辜正坤和許淵沖教授的不同譯本并作出了較為細致的比較研究,指出譯者不同的審美旨向對詩歌翻譯的影響。并針對不同類的讀者,提出了具有指導性的并切合實際的閱讀及研究建議。
【關鍵詞】:毛澤東 三美理論 操縱論 審美旨向
【學位授予單位】:沈陽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H059;I046
【目錄】:
- Acknowledgments6-7
- Abstract7-9
- 摘要9-13
- List of Symbol13-14
- Chapter 1 Introduction14-17
- 1.1 Background of the Study14-15
- 1.2 The Focus and Methodology of the Study15
- 1.3 Overall Structure of the Thesis15-16
- 1.4 Hypothesis of the Study16-17
-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17-22
- 2.1 “Three-Beauty” Theory17-19
- 2.1.1 The Theory Provided by Xu Yuanchong in Poetry Translation17
- 2.1.2 Definition of the Principle of “Three-Beauty”17-18
- 2.1.3 Relationship Among “Three Beauties”18-19
- 2.1.4 “Three-Beauty” Theory for Poetry Translation19
- 2.2 Manipulation Theory19-20
- 2.2.1 Andre Lefevere’s Manipulation Theory19
- 2.2.2 Principles of Manipulation Theory19-20
- 2.3 Summary20-22
- Chapter 3 An Introduction to Mao Zedong’s Poems and English Translations22-39
- 3.1 The Status of Mao Zedong’s Poems in Modern Literature22-23
- 3.2 Characteristics of Mao Zedong’s Poems23-36
- 3.2.1 A Grand Ideology23-26
- 3.2.2 Abundant Imagery26-28
- 3.2.3 Beauty in Sense, Sound and Form28-36
- 3.3 An Introduction to the Translations of Mao Zedong’s Poems36-39
- 3.3.1 Foreign Translations36-37
- 3.3.2 Domestic Translations37-39
- Chapter 4 Comparative Study on Aesthetic Values of Sense, Sound and Form by Different Roles of Translators39-75
- 4.1 Introduction to the Three Translaors39-42
- 4.1.1 A Scholar as a Translator------Li Zhengshuan39-40
- 4.1.2 A Scholar and Researcher as a Translator------Gu Zhengkun40-41
- 4.1.3 A Scholar and Poet as a Translator------Xu Yuanchong41-42
- 4.2 Comparison and Evaluation of Three Versions42-70
- 4.2.1 Li Zhengshuan’s Versions of Mao Zedong’s Poems and His Aesthetic Values43-53
- 4.2.1.1 Beauty in Sound and Its Preservation43-47
- 4.2.1.2 Beauty in Form and Its Preservation47-49
- 4.2.1.3 Sacrifice of Sense49-53
- 4.2.2 Gu Zhengkun’s Versions of Mao Zedong’s Poems and His Aesthetic Values53-63
- 4.2.2.1 Beauty in Sense and Its Preservation53-56
- 4.2.2.2 Beauty in Sound Its Preservation56-61
- 4.2.2.3 Deficiency of Form61-63
- 4.2.3 Xu Yuanchong’s Versions of Mao Zedong’s Poems and His Aesthetic Values63-70
- 4.2.3.1 Beauty in Sense and Its Preservation63-65
- 4.2.3.2 Beauty in Sound and Its Preservation65-68
- 4.2.3.3 Beauty in Form and Its Preservation68-70
- 4.3 Reevaluation of the Three Versions and Three Translators’ Aesthetic Values70-72
- 4.3.1 Different Aesthetic Values among Scholars, Researchers and Poets71-72
- 4.3.1.1 Scholars’ and Researchers’ Aesthetic Values71-72
- 4.3.1.2 Poets’ Aesthetic Values72
- 4.4 Summary and Suggestions72-75
- 4.4.1 Summary72-74
- 4.4.2 Suggestions74-75
- Chapter 5 Conclusion75-79
- 5.1 Major Findings of the Thesis75-77
- 5.2 The Limitation and Further Study of the Thesis77-79
- References79-83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薛莉;;翻譯主體間的關系[J];經濟師;2007年06期
2 樹才;;譯詩批評:從一個到另一個——以《米拉波橋》的七種漢譯為例[J];中國圖書評論;2008年10期
3 劉鎮(zhèn)清;;試探《昕夕閑談》的譯者身份[J];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4 張媛媛;;傅雷翻譯觀中的譯者主體性闡釋[J];譯林;2009年05期
5 易明華;;翻譯中的意圖辨析[J];廣州航海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年04期
6 陳琪;;論文學作品中隱喻翻譯的譯者自由度[J];作家;2011年08期
7 冷育宏;;生態(tài)翻譯理論下譯者真的是“中心”嗎?——與胡庚申教授商榷[J];上海翻譯;2011年03期
8 裘姬新;;譯者與文本的“對話”關系研究[J];民族翻譯;2008年01期
9 楊曉斌;;別樣的語境 多樣的闡釋——從解釋學視角探究翻譯理解中的多樣性[J];外國語文;2011年03期
10 鄭光宜;論譯者的聲音[J];福建外語;2002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Several Inspirations from Traditional Chinese Aesthetics[A];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北京論壇(2004)論文選集[C];2004年
2 張麗芳;;論譯者的主體性-從闡釋學角度分析[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4年會論文集[C];2004年
3 張從益;彭正銀;;走向翻譯文化視域中的翻譯研究[A];譯學辭典與翻譯研究——第四屆全國翻譯學辭典與翻譯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4 李愛華;章宜華;;翻譯視角的內向型英漢學習詞典研究——基于“使用者論”的實證研究與理論思考[A];中國辭書學會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第6屆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C];2005年
5 陳雅;;文化對翻譯的影響以及譯者如何處理翻譯中的文化因素[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4年會論文集[C];2004年
6 陳雅;;文化對翻譯的影響以及譯者如何處理翻譯中的文化因素[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4年會論文集[C];2004年
7 侯林平;;我國近十年來譯者主體性研究的回顧與反思[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8 朱寶鋒;;也談譯者的讀者意識——以辜鴻銘及其《論語》英譯為例[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9 呂綺鋒;;翻譯活動之中譯者的功能——以生態(tài)翻譯為中心[A];首屆海峽兩岸外語教學與研究學術研討會暨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11年會論文集[C];2011年
10 周黎;;析交際功能派翻譯理論中的文化觀[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4年會論文集[C];2004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金濤;當代文學翻譯為何難覓佳作[N];中國藝術報;2010年
2 汪連興;既然上了我這條“賊船”……[N];中華讀書報;2011年
3 謝天振;譯者的誕生與原作者的“死亡”[N];中華讀書報;2002年
4 本報駐京記者 吳越;如何叫醒沉睡的“熊貓”?[N];文匯報;2009年
5 本報記者 孟葉;尋找最佳譯者組合[N];中國圖書商報;2000年
6 孟東;《國際歌》有幾位譯者[N];人民政協(xié)報;2002年
7 張大慶(北京大學醫(yī)學史研究中心);醫(yī)生,我能否相信你?[N];中國圖書商報;2002年
8 本報記者 陸杰;“譯”事雜談[N];中華讀書報;2002年
9 本報記者 楊琳樺;譯言的十字路口[N];21世紀經濟報道;2008年
10 余一中;“姑娘”是怎樣變成“老馬”的?[N];中華讀書報;2009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劉愛華;譯者與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文學譯者批評的理論探索[D];山東大學;2012年
2 馬春麗;鏡與燈的詩學:真善美與莎士比亞十四行詩中的教樂傳統(tǒng)[D];西南大學;2012年
3 劉立勝;翻譯規(guī)范與譯者行為關系研究的社會學途徑[D];山東大學;2012年
4 潘衛(wèi)民;全球化語境下的譯者素養(yǎng)[D];上海交通大學;2009年
5 朱琳;譯者為中心的多學科性翻譯理論建構[D];南開大學;2010年
6 張曉雪;論翻譯中的說服因素:理論溯源與實例分析[D];復旦大學;2010年
7 周丹;葉芝抒情詩中的視覺藝術[D];中南大學;2012年
8 熊兵嬌;實踐哲學視角下的譯者主體性探索[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9 陳豪;變奏與聚合:喬伊斯《尤利西斯》的美學解讀[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1年
10 程雪芳;莎士比亞兩部長詩的文體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于弋;詩人譯者的主體性—評王紅公英譯蘇軾詩詞[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2 陳小敏;翻譯即譯者的適應與選擇[D];河南大學;2010年
3 梁曉輝;從譯者的主體性角度看張白樺及其文學翻譯[D];內蒙古大學;2011年
4 雷虹;和諧翻譯理論視角下譯者角色與地位的新闡釋[D];中國石油大學;2011年
5 張妍;文學翻譯中自譯者的主體性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10年
6 張艷艷;從闡釋學角度論《圍城》英譯本中譯者的主體性[D];河南大學;2011年
7 吳云濤;文化間性視野下的譯者協(xié)調者身份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8 王之杰;從歷史有效性看兩位譯者漢譯Uncle Tom's Cabin[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9 鄒尚非;論譯者主體性的發(fā)揮與控制[D];湖南師范大學;2005年
10 王鳳;從語境視角看翻譯[D];四川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85132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8513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