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垮掉的一代”與日本太宰治等作家比較研究
本文關(guān)鍵詞:美國“垮掉的一代”與日本太宰治等作家比較研究
更多相關(guān)文章: 垮掉的一代 太宰治等作家 文學 心理 文化
【摘要】:每個時代都會孕育出一批特立獨行的人,他們的出現(xiàn)有著深刻的社會原因。20世紀中期的美國和日本,社會形態(tài)和思想領(lǐng)域都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一些美國青年聚集在紐約,嘗試與眾不同的生活方式。他們討論哲學、宗教,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這個群體被稱作“the Beat Generation”,在中國我們稱之為“垮掉的一代”。以艾倫·金斯伯格、杰克·凱魯亞克、威廉·巴勒斯為代表。大洋彼岸的日本,懷疑權(quán)威乃至表示反抗,肆無忌憚地表現(xiàn)頹廢的作家也相繼登場了,他們的出現(xiàn)不僅引起了許多讀者的共鳴,也適應(yīng)了戰(zhàn)后許多日本人試圖找尋新的精神出路的思想情緒。主要作家有太宰治、坂口安吾為代表的無賴派、石原慎太郎的“太陽族”和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大江健三郎。因為一些原因,在中國“垮掉的一代”和日本的這些作家都沒有被充分的認識并理解,人們大多停留在這些作家作品中表現(xiàn)出來的離經(jīng)叛道、頹廢墮落和另類生活,卻沒有深切的關(guān)注產(chǎn)生這些行為的實質(zhì)。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人們發(fā)現(xiàn)世界上有太多東西需要重新審視,因此,本文試圖對美國“垮掉的一代”和日本太宰治、大江健三郎等作家進行比較研究,通過文學的比較,到心理學的深層探析,再追溯到社會文化的差異研究,使人們在此基礎(chǔ)上對兩國文學有現(xiàn)代性認識,也希望此文能夠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 本文大體分為七部分。首先,緒論中介紹了我國對美國“垮掉的一代”和太宰治等日本作家的研究現(xiàn)狀;說明了比較研究的基礎(chǔ)。第一章,,對美國“垮掉的一代”和太宰治等日本作家產(chǎn)生的歷史背景作簡要說明:“垮掉的一代”和太宰治等作家都是二戰(zhàn)之后的歷史轉(zhuǎn)型期成長起來的作家。第二章,簡述了“垮掉的一代”和太宰治等作家文學的發(fā)展,從四個方面比較了他們的相似性,包括:墮落式反叛、追求自由與人性、反傳統(tǒng)的文學形式和反英雄的人物形象。第三章,從主動挑戰(zhàn)與被動反映、性領(lǐng)域的探索之路和文學的最終歸宿三個方面分析了“垮掉的一代”和太宰治等作家文學的差異。第四章,闡述文學與心理學的關(guān)系,從心理學角度說明“生命沖動受到抑制和社會精神體系的坍塌”是這兩國文學產(chǎn)生的心理根源。第五章,通過文學分析文學背后體現(xiàn)出的巨大的文化差異。這些差異主要可以概括為:美國的個人主義和日本的集團主義;美國人的樂觀自信與日本人的自卑情緒;美國的積極主動與日本的被動接受三個大方面。最后,概括說明本文研究的現(xiàn)實意義。
【關(guān)鍵詞】:垮掉的一代 太宰治等作家 文學 心理 文化
【學位授予單位】:遼寧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I0-03
【目錄】: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緒論8-10
- 1 產(chǎn)生背景10-13
- 1.1 “垮掉的一代”之產(chǎn)生背景10-11
- 1.2 太宰治等作家之產(chǎn)生背景11-13
- 2 “垮掉的一代”與太宰治等作家之共性比較13-22
- 2.1 墮落式的反叛13-16
- 2.2 對自由和人性的追求16-18
- 2.3 反傳統(tǒng)的文學形式18-19
- 2.4 反英雄的人物19-22
- 3 “垮掉的一代”與太宰治等作家之差異比較22-28
- 3.1 主動挑戰(zhàn)與被動反映22-23
- 3.2 性領(lǐng)域的探索之路23-25
- 3.3 文學的最終歸宿25-28
- 4 “垮掉的一代”與太宰治等作家文學共性之心理溯源28-32
- 4.1 文學與心理學的關(guān)系28
- 4.2 文學的心理層面分析28-32
- 5 “垮掉的一代”與太宰治等作家文學差異之文化思考32-38
- 5.1 個人主義與集團主義的碰撞32-34
- 5.2 樂觀自信與自卑情緒的沖突34-36
- 5.3 主動追求與被動接受的相悖36-38
- 結(jié)束語38-40
- 參考文獻40-42
- 致謝42-43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先瑞;;太宰治和他的晚期創(chuàng)作[J];解放軍外語學院學報;1997年02期
2 王繼軍;;須知人間有絕境——讀太宰治[J];學習博覽;2010年10期
3 葉舒憲;;斜陽下的痛苦——評太宰治的《斜陽》[J];日本研究;1988年02期
4 沈瑤;;自我解體的焦慮與救贖——以太宰治的自殺為視點[J];現(xiàn)代語文(文學研究);2011年03期
5 白曉煌;;太宰治與他的文學再評價[J];博覽群書;1999年03期
6 川村湊 ,董炳月;《惜別》論——“大東亞之和睦”的幻影[J];魯迅研究月刊;2004年07期
7 孫維才;;自我否定與生存的軟弱性——評析太宰治[J];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6年03期
8 牛偉;;從《奔跑吧,梅洛斯》中解讀太宰治的絕望感[J];青年文學家;2009年21期
9 張蕾;;墮落天使——「太宰治」[J];日語知識;2008年08期
10 王啟元;日本短篇小說《清貧譚》與《聊齋志異》[J];蒲松齡研究;2002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靜;;千變?nèi)f化的“投法”日本作家中的書信高手[A];第十七屆中外傳記文學研究會年會論文摘要集[C];2012年
2 郭沫若;菲戈;;我的母國·作為日本文學課題[A];郭沫若研究第二輯[C];1986年
3 呂元明;;郭沫若的初期詩歌與日本和歌、俳諧及新體詩[A];“郭沫若在日本”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二)[C];1988年
4 王先科;;試析《默市》中對“私”的超越[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8年年會論文集[C];2008年
5 李小慧;;不倫哀歌——淺析《失樂園》[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4年會論文集[C];2004年
6 戈寶權(quán);;郭沫若與外國文學[A];郭沫若研究第一輯[C];1985年
7 于進江;;大江健三郎早期文學活動軌跡探源——《奇妙的工作》問世為止[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6年年會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上)[C];2006年
8 陳伯鼎;;林少華翻譯風格之初探[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8年年會論文集[C];2008年
9 袁琛;;重視和關(guān)懷文藝工作的江政委[A];江渭清紀念文集[C];2005年
10 張敬學;;發(fā)揮中學圖書館在新課改中的教育作用,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A];中國新時期思想理論寶庫——第三屆中國杰出管理者年會成果匯編[C];2007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陳相樂;被歷史傷痕“謀殺”的太宰治[N];華夏時報;2011年
2 李長聲;太宰治的櫻桃[N];東方早報;2011年
3 孫郁;“最初的文明患者”[N];21世紀經(jīng)濟報道;2006年
4 記者 朱俠;《掃除力》系列圖書 將陸續(xù)與讀者見面[N];中國新聞出版報;2010年
5 董炳月;《惜別》與“太宰魯迅”[N];中華讀書報;2006年
6 鄒波;旅美日本作家水村美苗[N];文學報;2004年
7 記者 陳莉;日本作家立松和平來盤觀光考察[N];盤錦日報;2007年
8 南方日報記者 趙洪杰 張勝波 王輝;“地亂了,心卻不亂”[N];南方日報;2011年
9 鄭國友;作家,歇歇再寫吧[N];文藝報;2006年
10 陳喜儒;與日本作家把酒論文學[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4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陳云哲;跨界的想象與無界的書寫[D];吉林大學;2010年
2 安載鶴;日本近代以來《聊齋志異》的受容及其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3 王璐;谷崎潤一郎與中國[D];吉林大學;201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尤曉悅;美國“垮掉的一代”與日本太宰治等作家比較研究[D];遼寧大學;2012年
2 王秋君;太宰治女性獨白體作品的解析[D];黑龍江大學;2010年
3 藍春敏;論太宰治的女性獨白體[D];中國海洋大學;2011年
4 王秀梅;太宰治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1年
5 王建升;試論太宰治文學中“恍惚與不安”的情結(jié)[D];外交學院;2011年
6 李彥霞;試論“母親”對太宰治的影響[D];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2011年
7 李現(xiàn)鳳;太宰治文學主題思想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2年
8 解惠杰;對太宰文學與其自殺的考察[D];天津理工大學;2012年
9 高麗;太宰治的女性觀[D];中國海洋大學;2012年
10 沈瑤;敗北的自我陶醉者[D];寧波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75397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7539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