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dāng)前位置:主頁 > 文藝論文 > 藝術(shù)理論論文 >

卞之琳譯《哈姆雷特》的風(fēng)格傳遞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8-15 06:04

  本文關(guān)鍵詞:卞之琳譯《哈姆雷特》的風(fēng)格傳遞研究


  更多相關(guān)文章: 卞之琳 《哈姆雷特》 風(fēng)格傳遞 形式標(biāo)記 非形式標(biāo)記


【摘要】:奈達和泰伯曾說翻譯不僅要最大程度地忠實于原文的意義,而且還要再現(xiàn)原作的風(fēng)格(Nida Taber, 1982, p. 12)。另外,劉宓慶也曾說翻譯中應(yīng)該保持譯文風(fēng)格對原語風(fēng)格的“適應(yīng)性”,忽視了對原文風(fēng)格的傳遞,就談不上對原作全部意義的把握(劉宓慶, 2005b, p. 239)。不過,圍繞風(fēng)格概念及其翻譯的爭論一直不絕于耳。根據(jù)劉宓慶的理論,風(fēng)格賦形于語言符號體系,它不僅僅體現(xiàn)在作品內(nèi)容上,而且也體現(xiàn)在表現(xiàn)其內(nèi)容的外在形式上。 本文分析的文本《哈姆雷特》的最大特點之一就是以素體詩為主要文學(xué)形式寫成的戲劇,然而漢語中缺乏與其相應(yīng)的文學(xué)形式。因此,不同的譯者在翻譯中選擇了不同的文體,大致可分為兩個種:一是以朱生豪為代表的散文體,另一個是以卞之琳為代表的詩體。目前,譯學(xué)界對于是否在譯作中保持原文的詩體形式看法不一。贊成散文體的人認為散文自然流暢,通俗易懂,并對詩體譯本的可上演性持懷疑態(tài)度;而贊成以詩譯詩的人認為詩體翻譯才能保留原文的文體,突出《哈姆雷特》作為一種詩劇的獨特風(fēng)格。近幾十年來,對《哈姆雷特》中譯本的研究也層出不窮,而其中有關(guān)詩體代表卞之琳譯本的研究卻并不多見,且大多是散論,至于對他原文風(fēng)格傳遞的研究幾乎沒有看見,基于上述原因,本文通過翻譯理論家劉宓慶提出的風(fēng)格翻譯理論,探索卞之琳《哈姆雷特》譯本的風(fēng)格傳遞。 本文共分為五章。第一章引言扼要介紹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義,研究問題以及基本結(jié)構(gòu)。第二章概述了卞之琳的生平,翻譯成就以及總結(jié)出他主要的翻譯思想以便第五章分析卞之琳的個人翻譯思想和成就對其把握和再現(xiàn)《哈姆雷特》原文風(fēng)格的影響。第三章主要探討了戲劇以及戲劇風(fēng)格翻譯,涵蓋了戲劇翻譯、風(fēng)格、風(fēng)格傳遞概念的介紹,戲劇風(fēng)格的可譯性,戲劇翻譯的特征,《哈姆雷特》在中國的研究成果以及莎士比亞時期的戲劇風(fēng)格特征,為第五章研究做好鋪墊。第四章介紹了標(biāo)記理論的溯源,發(fā)展以及與文學(xué)翻譯的銜接,最后,詳述了劉宓慶的風(fēng)格標(biāo)記理論。第五章則結(jié)合實例分析卞之琳譯《哈姆雷特》的風(fēng)格傳遞。其中,部分分析了譯文的可上演性以及譯者的翻譯思想對其風(fēng)格翻譯的積極影響。第六章歸納總結(jié)了全文并指出本文的局限性以及研究前景。
【關(guān)鍵詞】:卞之琳 《哈姆雷特》 風(fēng)格傳遞 形式標(biāo)記 非形式標(biāo)記
【學(xué)位授予單位】:江西師范大學(xué)
【學(xué)位級別】:碩士
【學(xué)位授予年份】:2011
【分類號】:H315.9;I046
【目錄】:
  • Abstract3-5
  • 摘要5-6
  • Content of Table6-9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9-13
  • 1.1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9-11
  • 1.2 Research Questions and Methodology11
  • 1.3 The Framework of This Thesis11-13
  • Chapter Two A Survey of Bian Zhilin and His Translation Thoughts13-17
  • 2.1 Bian Zhilin’s Life13-14
  • 2.2 Bian Zhilin as a Translation Practitioner14
  • 2.3 Bian Zhilin as a Translation Theorist14-17
  • Chapter Three Drama and Drama Style Transfer17-27
  • 3.1 Drama Translation Studies in the West and in China17-18
  • 3.2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Drama Translation18-21
  • 3.2.1 Targeted Receptors19
  • 3.2.2 Audio-visual Effect19
  • 3.2.3 Speakability and Accessible Language19-20
  • 3.2.4 No Annotation in Translated Plays20-21
  • 3.3 Translatability of Poetic Drama Style21-22
  • 3.4 Style and Style Transfer22-24
  • 3.5 English Renaissance Theatre and Shakespeare’s Play Hamlet24-27
  • Chapter Four The Markedness Theory27-36
  • 4.1 The Origin of Markedness Theory27-28
  • 4.2 The Application of Markedness Theory to Literature Translation28-29
  • 4.3 Stylistic Markers Theory29-36
  • 4.3.1 Formal Markers30-33
  • 4.3.1.1 Phonological Markers30
  • 4.3.1.2 Lexical Markers30-31
  • 4.3.1.3 Register Markers31
  • 4.3.1.4 Syntactic Markers31
  • 4.3.1.5 Textual Markers31-32
  • 4.3.1.6 Markers of Figures of Speech32-33
  • 4.3.2 Non-Formal Markers33-36
  • 4.3.2.1 Ways of Expression33
  • 4.3.2.2 The Writer’s Disposition and the Internal Quality of Original Work33-34
  • 4.3.2.3 The Connotative Aesthetic Values34-36
  • Chapter Five The Style Transfer in Bian Zhilin’s Translation of Hamlet with Stylistic Markers Theory36-67
  • 5.1 Style Transfer in Terms of Form Markers36-61
  • 5.1.1 Phonological Makers36-41
  • 5.1.1.1 Unrhymed Iambic Pentameter Markers36-39
  • 5.1.1.2 Rhymed Iambic Pentameter Markers39-41
  • 5.1.2 Lexical Markers41-48
  • 5.1.2.1 Variance of the Words41-45
  • 5.1.2.2 Repetition of Words45-47
  • 5.1.2.3 Foreign Words47-48
  • 5.1.3 Register Markers48-51
  • 5.1.3.1 Foul Language48-50
  • 5.1.3.2 Personal Pronouns50-51
  • 5.1.4 Syntactic Markers51-54
  • 5.1.4.1 Flexible Syntax51-53
  • 5.1.4.2 Relative Clauses53-54
  • 5.1.5 Markers of Figures of Speech54-57
  • 5.1.5.1 Pun54-56
  • 5.1.5.2 Simile56-57
  • 5.1.6 Textual Markers57-61
  • 5.2 Style Transfer in Terms of Non-formal Markers61-67
  • 5.2.1 Manners of Expression61-63
  • 5.2.2 The Writer’s Disposition and the Internal Quality of Original Work63-65
  • 5.2.3 The Connotative Aesthetic Values65-67
  • Chapter Six Conclusion67-70
  • 6.1 Summary of the Thesis67-68
  • 6.2 Limitation and Future Study68-70
  • Bibliography70-73
  • Acknowledgement73-74
  • 在讀期間公開發(fā)表論文(著)及科研情況74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檀俊;;變異學(xué)視域下的《哈姆雷特》與《夜宴》[J];傳奇.傳記文學(xué)選刊(理論研究);2011年03期

2 韓家駒;候曉之;;從《哈姆雷特》看莎士比亞的悲劇藝術(shù)特點[J];北方文學(xué)(下半月);2011年04期

3 張立群;;論卞之琳延安時期的詩歌創(chuàng)作——從《慰勞信集》方向看[J];長沙理工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11年03期

4 時雙雙;;崇高與動人:兩種審美趨向的交融與沖突——《哈姆雷特》與《趙氏孤兒》之比較[J];遼寧工業(yè)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11年03期

5 鐘翔;;情感抒發(fā)與知性追求——徐志摩與卞之琳詩歌創(chuàng)作主張比較[J];企業(yè)家天地(理論版);2011年07期

6 王蘇婷;;人與詩——比較分析研究卞之琳的詩歌藝術(shù)[J];寧波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學(xué)報;2011年03期

7 楊梅;;生存還是幻滅——《哈姆雷特》的人文主義思想淺析[J];現(xiàn)代語文(文學(xué)研究);2011年04期

8 陳曦;楊曉曉;;從哈姆雷特的心理歷程看人文主義思想的演變過程[J];安徽文學(xué)(下半月);2011年07期

9 鄒陽;王睿;;《哈姆雷特》與《趙氏孤兒》比較論[J];北方文學(xué)(下半月);2011年04期

10 西渡;;卞之琳的新詩格律理論[J];現(xiàn)代中文學(xué)刊;2011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衛(wèi);;含混與現(xiàn)代漢詩寫作:以卞之琳三十年代詩歌為例[A];21世紀(jì)中國現(xiàn)代詩第五屆研討會暨“現(xiàn)代詩創(chuàng)作研究技法”學(xué)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2 陳琳靜;;說不盡的《戲劇時光》[A];當(dāng)代美國戲劇研究——第14屆全國美國戲劇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3 鄭靜;;《哈姆雷特》悲劇沖突散論[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xué)會2003年年會論文集[C];2003年

4 黎林;;從《哈姆雷特》和《竇娥冤》看中西悲劇精神之差異及兩種文化背景下的命運觀[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xué)會2001年年會論文集[C];2001年

5 董潔;;卞之琳的翻譯和詩歌創(chuàng)作[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七輯)[C];2010年

6 榮光啟;;詩歌的中年——論屠岸詩歌與卞之琳、馮至的關(guān)系[A];屠岸詩歌創(chuàng)作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7 童晶晶;賈鑫鑫;;中國詩歌翻譯的“深秋”和“初春”——訪屠岸先生[A];屠岸詩歌創(chuàng)作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8 朱雙一;;中國新文學(xué)思潮脈絡(luò)在當(dāng)代臺灣的延續(xù)[A];中國當(dāng)代文學(xué)研究會第十三屆學(xué)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4年

9 李獨醉;;《呼喚真善美回歸》——兼談“寫作與人文精神”[A];貴州省寫作學(xué)會2004學(xué)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4年

10 馮雷;;論屠岸的詩歌形式探索[A];屠岸詩歌創(chuàng)作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彭俐;重讀卞之琳[N];北京日報;2000年

2 屠岸;師生情誼四十年[N];文匯報;2001年

3 名章;心儀卞之琳和他的詩[N];中國審計報;2001年

4 本報記者 吳妍;金海曙 顛覆中國版《哈姆雷特》[N];中國圖書商報;2003年

5 袁可嘉;卓越成就珍貴奉獻[N];文藝報;2000年

6 (美) 漢樂逸;美與真的發(fā)現(xiàn)之旅[N];中華讀書報;2010年

7 臧樂源 喬植英;思念逐日深[N];文藝報;2011年

8 匯添富基金 劉勁文;基金還是股票這是個問題[N];華夏時報;2009年

9 江弱水;閑坐西窗看小書[N];光明日報;2000年

10 ;“心時代”的意味[N];經(jīng)濟觀察報;2003年

中國博士學(xué)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肖曼瓊;翻譯家卞之琳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xué);2010年

2 劉翼斌;概念隱喻翻譯的認知分析[D];上海外國語大學(xué);2011年

3 葉紅;生成與走勢:新月詩派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xué);2010年

4 龔芬;論戲劇語言的翻譯[D];上海外國語大學(xué);2004年

5 曹萬生;現(xiàn)代派詩學(xué)與中西詩學(xué)[D];四川大學(xué);2003年

6 徐立錢;穆旦與英國現(xiàn)代主義詩歌[D];北京語言大學(xué);2006年

中國碩士學(xué)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袁侖;《哈姆雷特》中的延宕[D];復(fù)旦大學(xué);2010年

2 孫嘉琪;論卞之琳三十年代詩歌的“化古”[D];南京大學(xué);2011年

3 夏瑩;卞之琳詩歌語言藝術(shù)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xué);2010年

4 丁雙梅;圣經(jīng)原型視閾下的《哈姆雷特》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xué);2010年

5 賈智;論奧利維爾與阿爾莫雷達對《哈姆雷特》的文學(xué)挪用[D];復(fù)旦大學(xué);2010年

6 孫蕾;卞之琳詩歌自譯研究[D];四川外語學(xué)院;2011年

7 趙宏姣;《哈姆雷特》在中國的旅行[D];四川外語學(xué)院;2011年

8 韋靜;朱生豪與卞之琳《哈姆雷特》中譯本素體詩音樂性之比較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xué);2010年

9 王晨晨;卞之琳智性詩歌與宋詩理趣[D];華中師范大學(xué);2012年

10 王亞麗;兩個《哈姆雷特》中譯本修辭格翻譯對比研究[D];西北工業(yè)大學(xué);2004年

,

本文編號:676560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676560.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quán)申明:資料由用戶b4d87***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