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翻譯中的創(chuàng)造性誤讀現(xiàn)象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7-16 22:11
本文關鍵詞:文學翻譯中的創(chuàng)造性誤讀現(xiàn)象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誤讀 文學翻譯 創(chuàng)造性誤讀 翻譯策略
【摘要】:誤讀現(xiàn)象古已有之,然而一直沒有引起人們的重視。受邏各斯中心主義的長期影響,人們在閱讀與翻譯中以尋求原初意義為目標,把誤讀簡單看作錯誤的閱讀。20世紀以來,隨著解構主義思想的發(fā)展,人們的觀點逐步轉變。解構主義先鋒羅蘭·巴特的文章“作者之死”首次瓦解了作者的王國,鼓勵了讀者解釋的自由。法國哲學家德里達提出了延異的思想,即所有文字都是延遲的,所以根本不可能抓住它們的原初含義。因此所謂的正確閱讀是不可能的,一切閱讀皆是誤讀。 受德里達思想影響,幾位耶魯大學文學批評學者發(fā)展了解構主義誤讀思想。這其中,哈羅德·布魯姆是一個特別的人物。這位第一個使用誤讀這個概念的學者,從嚴格意義上來說,并不是一個解構主義者。與其他幾位耶魯學者相比,他更強調閱讀中人的作用,因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誤讀理論。他提出,誤讀是一種對抗策略,是后輩強者詩人用來對抗前輩的策略。強者詩人通過有意誤讀前輩的詩作以爭取生存的空間。布魯姆的理論被譽為“過去二十幾年中最大膽,最富創(chuàng)見的文學理論”。 另一個對誤讀研究做出貢獻的學派是現(xiàn)代闡釋學。其代表人物伽達默爾批判性地繼承了前人海德格爾的思想,提出了幾個關鍵概念一歷史性理解、前見、視域融合,這些概念為誤讀合理化奠定了基礎。 哲學和文學批評上的發(fā)展也推動了翻譯研究的進步。翻譯研究學者漸漸注意到翻譯中的誤讀現(xiàn)象及它的重要意義。一些學者對其進行了深入研究,運用解構主義和現(xiàn)代闡釋學的理論探討了誤讀的成因、表現(xiàn)形式和影響。 本文研究的重點是文學翻譯中的創(chuàng)造性誤讀。與大多數(shù)學者將創(chuàng)造性誤讀界定為有意誤讀不同,在本文中,作者試圖重新界定創(chuàng)造性誤讀這個概念。即不從誤讀的產生原因,而是從誤讀結果的角度對創(chuàng)造性誤讀做出界定。因此,不論是有意誤讀還是無意誤讀,只要能夠產生積極的效果,即被認為是創(chuàng)造性誤讀。本文分析了創(chuàng)造性誤讀的表現(xiàn)形式,產生機制和意義,并提出創(chuàng)造性誤讀可以作為一種文學翻譯的策略。另外,作者還對如何運用創(chuàng)造性誤讀這種策略做出了建議。 本文前言部分回顧了誤讀研究的歷史,簡要介紹了誤讀理論的演化。 第一章介紹了誤讀的概念及分類,并對創(chuàng)造性誤讀這一概念進行了新的界定。 第二章是本文的理論基礎。在這一部分,作者從解構主義和現(xiàn)代闡釋學的不同視角分析了與創(chuàng)造性誤讀相關的理論,重點放在對哈羅德·布魯姆誤讀理論的介紹及其與翻譯研究關系的分析上。 在第三章,作者根據(jù)第二章中的相關理論,探討了創(chuàng)造性誤讀的原因,并加以例證分析。 第四章是關于創(chuàng)造性誤讀影響的。作者根據(jù)創(chuàng)造性誤讀的有意及無意性,分析了其兩方面的積極影響。在此基礎上,作者提出創(chuàng)造性誤讀可以作為一種翻譯的策略并探討了這種策略在翻譯實踐中的具體應用,如通過縮譯和增譯進行有意誤讀。 最后是本文的結論部分。在這一部分里,作者總結了前而幾章的內容并重申了本文研究的焦點。
【關鍵詞】:誤讀 文學翻譯 創(chuàng)造性誤讀 翻譯策略
【學位授予單位】:首都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H059;I046
【目錄】: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Introduction11-15
- Chapter 1. Misreading and Creative Misreading15-27
- 1.1 Connotation of Misreading15
- 1.2 Categories of Misreading15-25
- 1.2.1 Conscious Misreading & Unconscious Misreading16-23
- 1.2.1.1 Unconscious Misreading17-20
- 1.2.1.2 Conscious Misreadin20-23
- 1.2.2 Beneficial Misreading & Harmful Misreading23-25
- 1.3 Creative Misreading25-27
- Chapter 2.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Creative Misreading27-42
- 2.1 Creative Misread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ermeneutics27-30
- 2.2 Creative Misread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construction30-34
- 2.2.1 Roland Barthes:The Death of the Author30-31
- 2.2.2 Heidegger:The limits of Naming31-32
- 2.2.3 Derrida:Translation and Diffierance32-34
- 2.2.3.1 Diffierance:Something Lost in Language32
- 2.2.3.2 The Play of Trace32-33
- 2.2.3.3 Translation:The Survival of the Original33-34
- 2.2.4 De Man:Allegories of Reading34
- 2.3 Creative Misreading against Precursors34-42
- 2.3.1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Harold Bloom's Theory34-39
- 2.3.2 The Difference between Bloom's Misreading Theory and Deconstruction39-40
- 2.3.3 The Relation between Bloom's Poetic Misprision and Translation Study40-42
- Chapter 3. Causes of Creative Misreading42-56
- 3.1 Misreading related to Translators' Subjective Factors42-44
- 3.2 Creative Misreading Related to Characte ristic of Literary Texts44-52
- 3.2.1 Creative Misreading Related to Blanks and Unfixed Spots of Texts44-47
- 3.2.2 Creative Misreading Related to Texts' Literariness47-50
- 3.2.3 Creative Misreading Related to Intertextuality50-52
- 3.3 Misreading Related to External Environment52-56
- 3.3.1 Ideology:A Shaping Force of Translation53-54
- 3.3.2 Poetology:An Inevitable Factor54-56
- Chapter 4. The Significance of Creative Misreading56-65
- 4.1 Dramatic Effects of Some Unconscious Misreading56-57
- 4.2 The Significance of Conscious Misreading57-61
- 4.2.1 The Enlightenment of Social Revolution57-58
- 4.2.2 A Bridge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58-61
- 4.3 Creative Misreading as a Translation Strategy61-65
- 4.3.1 Conscious Mistranslation62-63
- 4.3.2 Abridged and Supplementary Trananslation63-65
- Conclusion65-66
- References66-70
- Acknowledgements70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孫宏;;論龐德對中國詩歌的誤讀與重構[J];外國文學;2010年01期
2 許淵沖;譯文能否勝過原文?[J];教學研究;1982年02期
3 崔麗芳;論中國近代翻譯文學中的誤讀現(xiàn)象[J];南開學報;2000年03期
4 胡寶平;論哈·布魯姆“詩學誤讀”[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1999年03期
5 邰耕;蔣兆軍;;經(jīng)典的一句話[J];少年讀者;2002年03期
6 陳躍紅;走出困擾─—試論中西文化交流中的誤讀及其出路[J];國外文學;1994年02期
7 翁顯良;淺中見深——漢詩英譯瑣議之二[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學院學報);1981年06期
8 許淵沖;新世紀的新譯論[J];中國翻譯;2000年03期
9 許淵沖;再談《競賽論》和《優(yōu)勢論》──兼評《忠實是譯者的天職》[J];中國翻譯;2001年01期
10 孫致禮;翻譯與叛逆[J];中國翻譯;2001年04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毛思敏;布魯姆的“誤讀”理論[D];山東師范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55076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5507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