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女性主義角度看劉向《列女傳》
發(fā)布時間:2022-12-25 14:12
面對劉向《列女傳》這樣一部歷史上最早出現(xiàn)的婦女專史,本文擬從女性主義角度出發(fā),看待《列女傳》的現(xiàn)代闡釋問題。文中對《列女傳》成書的歷史背景以及當時的婦女生存空間進行了初步的分析,繼而對《列女傳》中涉及到的眾多女子形象按照母親形象群、女兒形象群和妻子形象群三大類進行歸類和分析,以說明劉向或者整個社會對各類角色的理想和期待。最后對劉向《列女傳》到歷代史書《列女傳》中女性形象群的流變進行梳理和分析,以探討儒家社會對女性的塑造和規(guī)訓。
【文章頁數(shù)】:85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緒論
第1章 劉向《列女傳》的歷史背景與當時婦女生存條件
1.1 前言
1.2 確立中心與邊緣的意識形態(tài)
1.3 禮教與婦女道德標準
1.4 女性生存空間
第2章 劉向《列女傳》中各個女子形象群
2.1 前言
2.2 母親形象群
2.2.1 母儀天下的女子形象
2.2.2 善于教化的母親形象
2.2.3 充滿慈愛的繼母形象
2.2.4 堅強聰慧的母親形象
2.2.5 惡母形象
2.2.6 母親形象群的分析
2.3 女兒形象群
2.3.1 出嫁前,禮不備而不嫁
2.3.2 有遠見卓識的貌丑的奇女子
2.3.3 替父脫罪者
2.4 妻子形象群
2.4.1 賢明的妻子形象
2.4.2 貞順節(jié)義的妻子形象
2.4.3 維持家庭團結的妻子形象
2.4.4 惡妻形象
2.4.5 妻子形象群的分析
2.5 各個形象的互相交織以及劉向的政治訴求
2.5.1 母親、妻子、女兒形象和整合
2.5.2 善與惡的絕對對立
2.5.3 劉向的政治關懷
第3章 劉向《列女傳》及后世正史《列女傳》的歷史流變
3.1 前言
3.2 惡女形象群的消失
3.3 才學女性形象群的出現(xiàn)與消退
3.4 賢良妻母形象群的漸退
3.5 孝女形象群到孝婦形象群的轉變
3.6 列女形象到烈女形象的轉變
3.7 美丑善惡兩極化的女性形象發(fā)生變化
第4章 對《列女傳》流變的分析
4.1 史家借《列女傳》為意識形態(tài)代言
4.2 對婦女的道德教化與父權制度的關系
4.3 《列女傳》對女性的教化和塑造
結論
參考文獻
攻讀學位期間承擔的科研任務與主要成果
致謝
個人簡歷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中國歷代政治得失》[J]. 錢穆. 黃金時代(學生族). 2017(03)
[2]劉向《列女傳》的體例創(chuàng)新與編撰特色[J]. 陳東林. 明清小說研究. 2006(02)
[3]《列女傳》研究綜述(1988-2004)[J]. 高小燕. 宜賓學院學報. 2006(05)
[4]劉向《新序》《說苑》《列女傳》材料來源及加工取舍方式探索[J]. 邢培順. 濱州師專學報. 2004(01)
[5]《列女傳》與周秦漢唐婦德標準[J]. 焦杰. 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3(06)
[6]劉向《列女》、《列士》、《孝子》三傳考論[J]. 熊明. 錦州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3(03)
[7]論漢代母后政治[J]. 賈麗英. 石家莊師范?茖W校學報. 2002(03)
[8]論劉向《列女傳》的立傳標準及其價值[J]. 王麗英. 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2(02)
[9]《列女傳》引《詩》得失芻議[J]. 李寅生. 欽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02(01)
[10]論中國古代正統(tǒng)觀的演變與中華民族融合之關系[J]. 胡克森. 史學理論研究. 1999(04)
本文編號:3726768
【文章頁數(shù)】:85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緒論
第1章 劉向《列女傳》的歷史背景與當時婦女生存條件
1.1 前言
1.2 確立中心與邊緣的意識形態(tài)
1.3 禮教與婦女道德標準
1.4 女性生存空間
第2章 劉向《列女傳》中各個女子形象群
2.1 前言
2.2 母親形象群
2.2.1 母儀天下的女子形象
2.2.2 善于教化的母親形象
2.2.3 充滿慈愛的繼母形象
2.2.4 堅強聰慧的母親形象
2.2.5 惡母形象
2.2.6 母親形象群的分析
2.3 女兒形象群
2.3.1 出嫁前,禮不備而不嫁
2.3.2 有遠見卓識的貌丑的奇女子
2.3.3 替父脫罪者
2.4 妻子形象群
2.4.1 賢明的妻子形象
2.4.2 貞順節(jié)義的妻子形象
2.4.3 維持家庭團結的妻子形象
2.4.4 惡妻形象
2.4.5 妻子形象群的分析
2.5 各個形象的互相交織以及劉向的政治訴求
2.5.1 母親、妻子、女兒形象和整合
2.5.2 善與惡的絕對對立
2.5.3 劉向的政治關懷
第3章 劉向《列女傳》及后世正史《列女傳》的歷史流變
3.1 前言
3.2 惡女形象群的消失
3.3 才學女性形象群的出現(xiàn)與消退
3.4 賢良妻母形象群的漸退
3.5 孝女形象群到孝婦形象群的轉變
3.6 列女形象到烈女形象的轉變
3.7 美丑善惡兩極化的女性形象發(fā)生變化
第4章 對《列女傳》流變的分析
4.1 史家借《列女傳》為意識形態(tài)代言
4.2 對婦女的道德教化與父權制度的關系
4.3 《列女傳》對女性的教化和塑造
結論
參考文獻
攻讀學位期間承擔的科研任務與主要成果
致謝
個人簡歷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中國歷代政治得失》[J]. 錢穆. 黃金時代(學生族). 2017(03)
[2]劉向《列女傳》的體例創(chuàng)新與編撰特色[J]. 陳東林. 明清小說研究. 2006(02)
[3]《列女傳》研究綜述(1988-2004)[J]. 高小燕. 宜賓學院學報. 2006(05)
[4]劉向《新序》《說苑》《列女傳》材料來源及加工取舍方式探索[J]. 邢培順. 濱州師專學報. 2004(01)
[5]《列女傳》與周秦漢唐婦德標準[J]. 焦杰. 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3(06)
[6]劉向《列女》、《列士》、《孝子》三傳考論[J]. 熊明. 錦州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3(03)
[7]論漢代母后政治[J]. 賈麗英. 石家莊師范?茖W校學報. 2002(03)
[8]論劉向《列女傳》的立傳標準及其價值[J]. 王麗英. 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2(02)
[9]《列女傳》引《詩》得失芻議[J]. 李寅生. 欽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02(01)
[10]論中國古代正統(tǒng)觀的演變與中華民族融合之關系[J]. 胡克森. 史學理論研究. 1999(04)
本文編號:372676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37267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