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與宋前敘事文學的悼祭主題
發(fā)布時間:2021-10-25 05:17
中國的悼祭文學主題貫穿整個文學史,而佛教的傳入對悼祭文學形態(tài)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本文從悼祭對象角度入手,通過對比佛教傳入前、后悼祭文學主題所呈現(xiàn)的異同來透視外來文化對其產(chǎn)生的巨大影響。受佛教影響較大并帶有濃厚宗教色彩的有三種:自悼,包括悟前生類故事、反陽類故事、超度類故事;悼妓,包括色欲考驗類、菩薩點化類、鎖骨菩薩類;悼僧,包括舌頭不腐、佛舍利崇拜、佛塔祭悼等。悼祭文學表現(xiàn)形態(tài)的不同根源于文化差異。此前的文學受儒家思想影響具有根深蒂固的慣性,佛家思想則作為一種外力對其產(chǎn)生強烈的沖擊。具體表現(xiàn)為:儒佛兩家悼祭傾向不同;二者的生命觀不同;他們的喪悼行為分別承載著不同的功利觀。另外,儒佛兩家思想在某些問題上不謀而合使這種融合成為可能。二者具有共同的客觀效果:伸張人間正義;警示作惡之徒;通過不同的途徑達到同樣的道德自我完善,殊途同歸;在這兩種思想影響之下的中國小說,出現(xiàn)了一個明顯的特點即具有說教性質(zhì)。融合后的悼祭觀沖淡了文學的悲劇色彩。
【文章來源】:遼寧師范大學遼寧省
【文章頁數(shù)】:29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內(nèi)容提要
關鍵詞
一、國內(nèi)外關于悼祭文學主題研究的現(xiàn)狀
二、佛教傳入前悼祭文學的形態(tài)
三、佛教對悼祭文學的影響在宋前敘事文學中具體表
(一) 自悼
(二) 悼妓
(三) 悼憎
四、儒、佛兩家悼祭觀的比較
(一) 儒、佛思想影響下悼祭觀的差異性
(二) 儒、佛思想影響下悼祭觀的共同性
五、結論
英文提要
注釋
參考文獻
學位論文獨創(chuàng)性聲明
學位論文版權的使用授權書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西域冥府游歷故事對中土的影響[J]. 王青. 新疆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4(01)
[2]馮燕母題的佛經(jīng)文獻考原——婦女觀和俠義情愛觀的一個跨文化個案[J]. 王立. 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3(03)
[3]《中國哲學史》撰稿格式[J]. 中國哲學史. 2001(04)
[4]佛教因果說與中國文學[J]. 趙杏根. 中國典籍與文化. 2000(01)
[5]文化人類學[J]. 有色金屬高教研究. 1995(04)
[6]《老子》研究的新成果——黃釗《帛書老子校注析》述評[J]. 李中華. 武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2(06)
[7]錢鐘書妙喻錄[J]. 新聞愛好者. 1992(06)
[8]評《中國文化概論》[J]. 方克立,曹耀明. 哲學研究. 1989(01)
[9]論南北朝的“釋氏輔教之書”[J]. 李劍國. 天津師大學報. 1985(03)
本文編號:3456726
【文章來源】:遼寧師范大學遼寧省
【文章頁數(shù)】:29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內(nèi)容提要
關鍵詞
一、國內(nèi)外關于悼祭文學主題研究的現(xiàn)狀
二、佛教傳入前悼祭文學的形態(tài)
三、佛教對悼祭文學的影響在宋前敘事文學中具體表
(一) 自悼
(二) 悼妓
(三) 悼憎
四、儒、佛兩家悼祭觀的比較
(一) 儒、佛思想影響下悼祭觀的差異性
(二) 儒、佛思想影響下悼祭觀的共同性
五、結論
英文提要
注釋
參考文獻
學位論文獨創(chuàng)性聲明
學位論文版權的使用授權書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西域冥府游歷故事對中土的影響[J]. 王青. 新疆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4(01)
[2]馮燕母題的佛經(jīng)文獻考原——婦女觀和俠義情愛觀的一個跨文化個案[J]. 王立. 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3(03)
[3]《中國哲學史》撰稿格式[J]. 中國哲學史. 2001(04)
[4]佛教因果說與中國文學[J]. 趙杏根. 中國典籍與文化. 2000(01)
[5]文化人類學[J]. 有色金屬高教研究. 1995(04)
[6]《老子》研究的新成果——黃釗《帛書老子校注析》述評[J]. 李中華. 武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2(06)
[7]錢鐘書妙喻錄[J]. 新聞愛好者. 1992(06)
[8]評《中國文化概論》[J]. 方克立,曹耀明. 哲學研究. 1989(01)
[9]論南北朝的“釋氏輔教之書”[J]. 李劍國. 天津師大學報. 1985(03)
本文編號:345672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34567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