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突于文藝和政治之間——1948年香港時期的郭沫若
發(fā)布時間:2021-10-02 01:20
游走于文藝和政治之間,擔當著文藝家和政治家的雙重社會角色,是郭沫若長期以來的公眾形象。1948年香港時期的郭沫若,更是在文藝和政治之間奔突,其社會活動之頻繁,且革命立場之鮮明,政治熱情之高漲,斗爭鋒芒之畢露,都是前所未有的?梢哉f,這一年的郭沫若又一次煥發(fā)了青春。然而。由于郭沫若1948年的絕大部分文章還是佚文,迄今還未見到有人就此作專門的挖掘和考察,這不能不說是一個缺憾。有鑒于此,本文擬系統(tǒng)地論述郭沫若1948年在港時期的活動和表現(xiàn),探討其文藝觀念和政治觀念,尋覓其深層的文化心理和個性氣質(zhì),力求還原一個真實的郭沫若來。相信本選題有一定的補漏填隙的價值,對郭沫若研究的深化也不無意義。第一章集中論述郭沫若的文藝活動和文藝觀念。其一,主張新的“文以載道”,強調(diào)“文必須載道,文學應該是為政治服務”;其二,對自由主義作家沈從文等人無情撻伐和嚴厲批判,認為他們是“反人民的文藝”“硬是要打擊他們才行”;其三,全面接受蘇聯(lián)影片,肯定“蘇聯(lián)電影史以為人民服務為目的的,是教育人民的有力工具”,蘇聯(lián)影片的今天就是中國電影的明天;其四,突出文藝批評的人民本位觀念,要求在人民本位觀念下反對文藝批評的主觀主義,...
【文章來源】:山東師范大學山東省
【文章頁數(shù)】:51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論
第一章 作為文評家的郭沫若
一、新“文以載道“論
二、對自由主義作家的批判
三、揚蘇抑美立場下的文藝選擇與接受
四、文藝批評的人民本位觀念
第二章 作為政論家的郭沫若
一、以尾巴主義切入政治與社會
二、歷史進化觀下的政治宣傳
三、重視對青年的教育
第三章 奔突于文藝與政治之間
一、個性氣質(zhì)的張揚
二、屈原的影響與毛澤東的感召
三、獨特的中國式有機知識分子
結(jié)語
注釋
參考文獻
攻讀碩士期間發(fā)表的論文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郭沫若的性格側(cè)面[J]. 魏建. 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8(03)
[2]胡風事件的前前后后(林默涵問答錄之一)[J]. 林默涵,黃華英. 新文學史料. 1989(03)
[3]訪問蘇聯(lián)·迎接新中國——回憶錄[三十三][J]. 茅盾. 新文學史料. 1986(04)
本文編號:3417720
【文章來源】:山東師范大學山東省
【文章頁數(shù)】:51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論
第一章 作為文評家的郭沫若
一、新“文以載道“論
二、對自由主義作家的批判
三、揚蘇抑美立場下的文藝選擇與接受
四、文藝批評的人民本位觀念
第二章 作為政論家的郭沫若
一、以尾巴主義切入政治與社會
二、歷史進化觀下的政治宣傳
三、重視對青年的教育
第三章 奔突于文藝與政治之間
一、個性氣質(zhì)的張揚
二、屈原的影響與毛澤東的感召
三、獨特的中國式有機知識分子
結(jié)語
注釋
參考文獻
攻讀碩士期間發(fā)表的論文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郭沫若的性格側(cè)面[J]. 魏建. 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8(03)
[2]胡風事件的前前后后(林默涵問答錄之一)[J]. 林默涵,黃華英. 新文學史料. 1989(03)
[3]訪問蘇聯(lián)·迎接新中國——回憶錄[三十三][J]. 茅盾. 新文學史料. 1986(04)
本文編號:341772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34177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