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吾文學批評的審美現代性
發(fā)布時間:2020-12-25 07:53
20世紀三十年代,隨著西方現代理論的傳入,中國新文學批評經由五四時期的啟蒙階段,開始發(fā)展到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新文學的批評家接受了西方現代批評理論的洗禮,開始由傳統(tǒng)的外部批評轉而關注批評自身。三十年代的新文學批評突破了傳統(tǒng)的批評模式,此時的左翼批評雖為主流,但同屬自由主義批評范疇內的海派批評和京派批評憑借全新的批評理念和富于沖擊力的批評實踐迅速崛起,與主流批評形成鼎足之勢。審美現代性理論的傳入使京派批評成為三十年代各批評流派中最具審美意義的批評,作為京派批評的代表人物,李健吾的印象式批評最能體現審美現代性理論對中國傳統(tǒng)批評的改造和影響。本文嘗試在三十年代中國新文學的現代語境下,運用審美現代性的視角,對李健吾的文學批評進行全新解讀,旨在從審美現代性角度揭示出其批評的現代意義和審美內涵。本文第一部分對三十年代中國新文學現代語境進行了宏觀介紹。首先,從時代背景和文學思潮角度來看,西方審美現代性理論的滲透和浸潤既是當時中國新文學批評發(fā)展的深刻背景,也是李健吾文學批評審美現代性特質形成的直接原因,而現代主義文學創(chuàng)作的復興和興盛則為李健吾的審美批評提供了批評場域和批評對象。其次,批評文本的審美現代...
【文章來源】:遼寧大學遼寧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頁數】:62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緒論
0.1 研究背景及選題原因
0.2 研究現狀及前景展望
0.3 研究目的與意義價值
0.4 研究方法與本文結構
1 三十年代:新文學審美現代性的張揚
1.1 時代語境的現代張力
1.1.1 審美現代性理論的滲透與浸潤
1.1.2 現代主義非主流文學的重尋復興
1.2 審美主體的現代彰顯
1.2.1 脫域:自我主體的全面解放
1.2.2 去魅:文學主體的審美訴求
1.3 京派批評的現代維度
1.3.1 縱向顛覆:對傳統(tǒng)的反實用性
1.3.2 橫向突圍:對主流的去政治化
2 自我主體:印象式批評體系的自律制衡
2.1 "靈魂在杰作間相遇"的批評理念
2.1.1 "人生的色相"的有機存在
2.1.2 "人性的昭示"的探幽發(fā)微
2.1.3 "自我的個性"的靈魂推呈
2.2 "批評是一種印象的印象"的批評標準
2.2.1 直覺與感受的"心象"
2.2.2 自由與公平的"心力"
2.2.3 真誠與同情的"心境"
2.3 "拿自我作依據"的批評過程與批評機制
2.3.1 從"第一印象"到"放進自己"
2.3.2 從"獨有的印象"到"形成條例"
2.3.3 從"自己的存在"到"更大的存在"
3 "文本快樂":"可讀"與"可寫"之間的積極互動
3.1 絮語化:作者與讀者的互動"交往
3.2 詩意化:感覺敏銳與思緒飄逸的浪漫抒情
3.3 隨筆體:自由化與散文化的趣味鑒賞
4 文學主體:理論資源的多元整合
4.1 審美的自律性與西方現代思潮的詮釋
4.1.1 "批評是一種獨立藝術"的唯美主義嬗變
4.1.2 "為批評而批評"的表現主義影響
4.1.3 "心靈的評傳"的實證主義分析
4.2 感性的回歸與中國傳統(tǒng)美學的繼承
4.2.1 "獨抒性靈"與"玄妙之悟"的思維理念
4.2.2 "以意逆志"與"知言養(yǎng)氣"的批評方法
4.2.3 "言不盡意"與"得意忘言"的文體形式
5 含英咀華:新文學批評審美現代性的期待視野
5.1 中西方文學批評理論的調和交融
5.2 啟蒙理性與審美感性的矛盾統(tǒng)一
5.3 批評主體與創(chuàng)作主體的彼此介入
5.4 感性先見與理性經驗的兩難抉擇
結束語
參考文獻
致謝
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論文以及參加科研情況
本文編號:2937244
【文章來源】:遼寧大學遼寧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頁數】:62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緒論
0.1 研究背景及選題原因
0.2 研究現狀及前景展望
0.3 研究目的與意義價值
0.4 研究方法與本文結構
1 三十年代:新文學審美現代性的張揚
1.1 時代語境的現代張力
1.1.1 審美現代性理論的滲透與浸潤
1.1.2 現代主義非主流文學的重尋復興
1.2 審美主體的現代彰顯
1.2.1 脫域:自我主體的全面解放
1.2.2 去魅:文學主體的審美訴求
1.3 京派批評的現代維度
1.3.1 縱向顛覆:對傳統(tǒng)的反實用性
1.3.2 橫向突圍:對主流的去政治化
2 自我主體:印象式批評體系的自律制衡
2.1 "靈魂在杰作間相遇"的批評理念
2.1.1 "人生的色相"的有機存在
2.1.2 "人性的昭示"的探幽發(fā)微
2.1.3 "自我的個性"的靈魂推呈
2.2 "批評是一種印象的印象"的批評標準
2.2.1 直覺與感受的"心象"
2.2.2 自由與公平的"心力"
2.2.3 真誠與同情的"心境"
2.3 "拿自我作依據"的批評過程與批評機制
2.3.1 從"第一印象"到"放進自己"
2.3.2 從"獨有的印象"到"形成條例"
2.3.3 從"自己的存在"到"更大的存在"
3 "文本快樂":"可讀"與"可寫"之間的積極互動
3.1 絮語化:作者與讀者的互動"交往
3.2 詩意化:感覺敏銳與思緒飄逸的浪漫抒情
3.3 隨筆體:自由化與散文化的趣味鑒賞
4 文學主體:理論資源的多元整合
4.1 審美的自律性與西方現代思潮的詮釋
4.1.1 "批評是一種獨立藝術"的唯美主義嬗變
4.1.2 "為批評而批評"的表現主義影響
4.1.3 "心靈的評傳"的實證主義分析
4.2 感性的回歸與中國傳統(tǒng)美學的繼承
4.2.1 "獨抒性靈"與"玄妙之悟"的思維理念
4.2.2 "以意逆志"與"知言養(yǎng)氣"的批評方法
4.2.3 "言不盡意"與"得意忘言"的文體形式
5 含英咀華:新文學批評審美現代性的期待視野
5.1 中西方文學批評理論的調和交融
5.2 啟蒙理性與審美感性的矛盾統(tǒng)一
5.3 批評主體與創(chuàng)作主體的彼此介入
5.4 感性先見與理性經驗的兩難抉擇
結束語
參考文獻
致謝
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論文以及參加科研情況
本文編號:293724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29372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