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化到文學:《詩經(jīng)》“興”原始義解讀
發(fā)布時間:2020-11-01 14:22
“興”是以隱喻為表現(xiàn)特征的特殊詩體!芭d”的一個重要作用是把物象的某一特征突出地呈現(xiàn)出來,并寓意于其中,使之成為隱喻的形象。應當說,《毛傳》解詩為后人提供了理解“興”體的基本思路。 在長期的詩歌藝術實踐中,《詩經(jīng)》“興”原始內(nèi)涵不斷地發(fā)生演變:從簡單到復雜,從原始宗教祭祀文化到文學藝術領域。在這個轉變的過程中,不同時期人們對其解釋的角度是不同的。在后人對其研究中,這些不同時期、不同領域、不同視角下所理解出的“興”義又往往相互干擾,這是造成“興”之原始義復雜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文圍繞“興”的原始本義,從多種視角展開闡釋;窘Y論是: “興”在人類社會發(fā)展初期,是遠古初民生存意識與宗教情感的表現(xiàn),“興”源于自然,源于人類的原始思維,是眾人合力而“起”的宗教祭祀文化活動;其后,《論語》的詩教之“興”義是在“興”本義“起”基礎上的一種引申,使其成為提高并升華人的思想認識與修養(yǎng)的道德倫理方面的啟發(fā)、啟迪之“興”義,它是孔子對《詩三百》的一種現(xiàn)實性的感發(fā);再后的《毛傳》,對“興”的解釋則是重在揭示其文學作品中隱含于物象中的與諷喻政治有關的意蘊。
【學位單位】:東北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07
【中圖分類】:I206.2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章 從原始宗教視角看《詩經(jīng)》“興”之本義
一、“興”源于人類的原始思維方式
二、“興”最初產(chǎn)生于原始宗教的祭祀文化
三、“興”最初的文學特征是詩歌中的起句、起韻與起情
第二章 從抒情審美范疇解《論語》詩教之“興”義
一、《論語》感發(fā)之“興“的現(xiàn)實背景
二、《論語》感發(fā)之“興”義
第三章 從傳統(tǒng)詩學角度析《毛傳》獨標之“興體”
一、《毛傳》隱喻之“興”
二、“興”是諷喻性詩體
結 論
參考文獻
后記
在學期間公開發(fā)表論文及著作情況
【參考文獻】
本文編號:2865661
【學位單位】:東北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07
【中圖分類】:I206.2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章 從原始宗教視角看《詩經(jīng)》“興”之本義
一、“興”源于人類的原始思維方式
二、“興”最初產(chǎn)生于原始宗教的祭祀文化
三、“興”最初的文學特征是詩歌中的起句、起韻與起情
第二章 從抒情審美范疇解《論語》詩教之“興”義
一、《論語》感發(fā)之“興“的現(xiàn)實背景
二、《論語》感發(fā)之“興”義
第三章 從傳統(tǒng)詩學角度析《毛傳》獨標之“興體”
一、《毛傳》隱喻之“興”
二、“興”是諷喻性詩體
結 論
參考文獻
后記
在學期間公開發(fā)表論文及著作情況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5條
1 趙沛霖;;六十余年比興研究述評[J];貴州社會科學;1986年12期
2 劉懷榮;賦、比、興的幾組相關概念[J];貴州文史叢刊;1996年01期
3 王先霈;興論新釋[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8年02期
4 周金聲;論興[J];文藝理論與批評;1992年02期
5 李湘;“興”法分類考[J];中州學刊;1983年05期
本文編號:286566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2865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