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學中玉原型的美學闡釋
發(fā)布時間:2020-09-29 19:24
玉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典型代表和重要載體,是中國古代人文理念的物的體現(xiàn)。綜觀中國的文學作品,玉是在中國文學中反復出現(xiàn)的典型意象,可以說玉乃是中國文學的一個原型。目前關于玉的研究正逐漸由器物轉向文獻,文學作品中玉的廣泛存在雖已被關注,但主要還是側重文學現(xiàn)象的表述,對其深層內涵和文化表征研究還不是特別系統(tǒng)深入。本文借鑒榮格的集體無意識理論和弗萊的神話—原型批評方法,試圖對中國文學中的玉原型進行一種美學的闡釋。全文從“中國文學中的玉原型”、“玉原型所蘊含的女性審美意識”、“玉原型所體現(xiàn)的審美理想”三個方面展開論述。 首先,從歷時性角度看,玉意象在中國文學中亙古存在,延綿不絕。從共時性的角度看,玉意象不僅在詩歌中大量地存在,而且還遍布于詞、曲、賦,散文、小說各種文學體裁。玉意象在中國文學作品中大量地存在和反復出現(xiàn),使它成為中國文學中的一個重要原型。 其次,在中國古代神話和文學作品中,玉很少作為陽剛的象征物出現(xiàn),人們更多的是將它與女性、水和月亮聯(lián)系在一起,并且具有強烈的生命色彩,而這都根植于玉原型所積淀的女性崇拜的遠古記憶。同時,中國人傳統(tǒng)的思維方式和審美心理是典型的母系意識的表現(xiàn)形式,中國文化具有鮮明的女性偏向和陰性特征,玉作為中華文化的靈魂和載體,體現(xiàn)了中國人偏重陰柔的文化心態(tài)。因此,玉原型承載了中華民族女性崇拜的集體無意識,并滲透到了中國人的審美意識與理想中去,玉正是陰柔的象征,蘊含了中國人崇尚女性與陰柔之美的審美意識。 再次,玉原型不僅蘊含了中華民族的女性審美意識,還體現(xiàn)了中國人獨特的審美理想。玉由形容女性的美延伸至一切美好的事物,如人格的美、藝術的美、理想的美,總而言之,玉成為一切美好事物與理想的代稱;中國女性與月亮總是孤獨與寂寞的象征,而純粹與理想和世俗現(xiàn)實也總是處于矛盾之中,因此玉在至美至善的背后也體現(xiàn)了中國人獨特的悲劇精神:既有含蓄內蘊、溫潤柔婉的情性又有“寧可玉碎,不可瓦全”的堅貞品質,玉正是中國人獨特的悲劇意識的完美體現(xiàn);另外,從女性崇拜的集體無意識看,女性智慧是非思辨的,它更接近生命與自然。玉長久以來就被視為自然山川之精英,對玉的喜愛和崇拜表達了人們對自然的感悟和贊嘆。而玉不只是作為一種自然審美對象,也是代表了人與自然的親和。玉自古就是溝通天地神人的靈物,在中國人與自然的審美關系的建立和發(fā)展中,玉扮演了重要角色。因此玉表達了人與自然的生命關聯(lián)與共感,玉原型體現(xiàn)了中國人的生態(tài)審美觀念。 總之,本文主要意圖不只是列舉玉在文學作品中的廣泛存在,而是通過對玉的原型意義的美學闡釋,使我們能更深入地把握中華民族的心理氣質和審美文化心態(tài)。
【學位單位】:山東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07
【中圖分類】:I206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中國文學中的玉原型
二、玉原型所蘊含的審美意識
(一) 玉與原母神
(二) 玉和月亮的淵源
(三) 玉與水的關聯(lián)
(四) 玉原型與生命意識
三、玉原型所體現(xiàn)的審美理想
(一) 玉原型蘊含著中國人的純美理想
(二) 玉原型體現(xiàn)了中國人獨特的悲劇精神
(三) 玉原型體現(xiàn)了中國人的生態(tài)審美觀念
結語
注釋
參考文獻
致謝
發(fā)表學術論文目錄
本文編號:2830151
【學位單位】:山東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07
【中圖分類】:I206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中國文學中的玉原型
二、玉原型所蘊含的審美意識
(一) 玉與原母神
(二) 玉和月亮的淵源
(三) 玉與水的關聯(lián)
(四) 玉原型與生命意識
三、玉原型所體現(xiàn)的審美理想
(一) 玉原型蘊含著中國人的純美理想
(二) 玉原型體現(xiàn)了中國人獨特的悲劇精神
(三) 玉原型體現(xiàn)了中國人的生態(tài)審美觀念
結語
注釋
參考文獻
致謝
發(fā)表學術論文目錄
【引證文獻】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王萃萃;土地原型與詩性文化[D];南昌大學;2008年
2 肖婷;魏晉南北朝玉文化及詩歌創(chuàng)作[D];南京師范大學;2012年
3 呂鳳;論玉在《詩經》中的文化意蘊[D];云南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283015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28301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