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學中美女描寫模式及其文化考源
發(fā)布時間:2020-09-29 11:04
中國文學中的美女描寫具有模式化的特征。主要表現(xiàn)在美人與采桑、與花、與素手、與蛾眉、與華飾五大關系上。考察其文化成因,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采桑母題的文化之根深深地扎在遠古社會的農(nóng)桑文明中:花擬美人與早期的女性生活關系密不可分;注重美人之手,是周代禮制規(guī)范的結(jié)果;蛾眉指代美人有著特別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它是民族含蓄性情的一種自然流露;以華飾突現(xiàn)美人受到了貴族風尚的重大影響。總之,農(nóng)桑文明、遠古女性生活、禮樂制度和貴族風尚是以上文學現(xiàn)象不同程度的制約和影響因素。
【學位單位】:山西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03
【中圖分類】:I206.09
【文章目錄】:
一、 引言
二、 美人與采桑
(一) 中國文學中的采桑母題
1 、 姿容型采桑女
2 、 智慧型采桑女
3 、 道德型采桑女
4 、 指代美人型采桑女
(二) 采桑美人文學源頭之考察
(三) 采桑母題的文化生命之根
1 、 周代的農(nóng)桑文明
2 、 桑與古代社會生活
3 、 桑與原始信仰
4 、 采桑母題的文化生命之根
三、 花與美人
(一) 花擬美人現(xiàn)象之描述
1 、 花擬美人
2 、 桃李擬美人
3 、 桃花喻美人
(二) 花擬美人的文學傳統(tǒng)之確立
(三) 花擬美人與遠古女性生活
1 、 女性與花的內(nèi)在聯(lián)系
2 、 比喻美人之花的實用特征
3 、 桃花美人的文化闡述
四、 美人與素手
(一) 中國古代文學對美人之手的描述
1 、 手與美人風采
2 、 手與美人閨范
(三) 素手美人的文化考源
1 、 關注女性之手的文化淵源
2 、 周代禮制對女性的規(guī)范
五、 美人與蛾眉
(一) 中國古代文學中的“蛾眉”描寫傳統(tǒng)
1 、 文學之源
2 、 文學之流
(二) 蛾眉代美人的文化內(nèi)涵
1 、 眉的傳情達意功能
2 、 民族文化對眉的好尚
六、 美人與華飾
(一) 美人華飾的文學傳統(tǒng)
1 、 身世的華飾
2 、 服飾的華飾
(二) 華飾與《詩經(jīng)》中的貴夫人描寫
1 、 美人高貴的身世
2 、 美人華美的服飾
(三) 美人華飾與貴族風尚
1 、 貴族氣度的影響
2 、 貴族威儀的規(guī)范
3 、 貴族身世的展現(xiàn)
4 、 貴族服飾的展現(xiàn)
七、 結(jié)語
八、 參考文獻
九、 后記
本文編號:2829637
【學位單位】:山西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03
【中圖分類】:I206.09
【文章目錄】:
一、 引言
二、 美人與采桑
(一) 中國文學中的采桑母題
1 、 姿容型采桑女
2 、 智慧型采桑女
3 、 道德型采桑女
4 、 指代美人型采桑女
(二) 采桑美人文學源頭之考察
(三) 采桑母題的文化生命之根
1 、 周代的農(nóng)桑文明
2 、 桑與古代社會生活
3 、 桑與原始信仰
4 、 采桑母題的文化生命之根
三、 花與美人
(一) 花擬美人現(xiàn)象之描述
1 、 花擬美人
2 、 桃李擬美人
3 、 桃花喻美人
(二) 花擬美人的文學傳統(tǒng)之確立
(三) 花擬美人與遠古女性生活
1 、 女性與花的內(nèi)在聯(lián)系
2 、 比喻美人之花的實用特征
3 、 桃花美人的文化闡述
四、 美人與素手
(一) 中國古代文學對美人之手的描述
1 、 手與美人風采
2 、 手與美人閨范
(三) 素手美人的文化考源
1 、 關注女性之手的文化淵源
2 、 周代禮制對女性的規(guī)范
五、 美人與蛾眉
(一) 中國古代文學中的“蛾眉”描寫傳統(tǒng)
1 、 文學之源
2 、 文學之流
(二) 蛾眉代美人的文化內(nèi)涵
1 、 眉的傳情達意功能
2 、 民族文化對眉的好尚
六、 美人與華飾
(一) 美人華飾的文學傳統(tǒng)
1 、 身世的華飾
2 、 服飾的華飾
(二) 華飾與《詩經(jīng)》中的貴夫人描寫
1 、 美人高貴的身世
2 、 美人華美的服飾
(三) 美人華飾與貴族風尚
1 、 貴族氣度的影響
2 、 貴族威儀的規(guī)范
3 、 貴族身世的展現(xiàn)
4 、 貴族服飾的展現(xiàn)
七、 結(jié)語
八、 參考文獻
九、 后記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7條
1 劉士林;離騷“求女”意象勾沉[J];江漢論壇;1997年09期
2 董健;論禮樂精神的文化價值[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02期
3 聞一多;高唐神女傳說之分析[J];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35年04期
4 蔡子諤;中國服飾審美文化與中國詩學的特殊關系[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1年05期
5 胡戟;周公制禮[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03期
6 劉毓慶;;“窈窕”考[J];中國語文;2002年02期
7 王岱英;略論古典詩歌中的女性形象[J];中國文化研究;1997年03期
本文編號:282963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28296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