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系女作家”研究(1938—1949)
發(fā)布時間:2020-07-17 16:05
【摘要】: 20世紀40年代的上海文壇,由特殊的歷史條件所致,可謂新人輩出,佳作云集,尤其是涌現出一大批年輕的女作家,將這個異常敏感的時間段升華成為“五四”以來女性作品最為噴薄的重要時期。其中最優(yōu)秀的當屬今日已在專業(yè)研究領域與大眾閱讀層面都受到相當矚目的張愛玲、蘇青。隨著對這一特定歷史時期文學構成的進一步深入考察,更多早已如珠散落的女作家逐漸進入今日文化界的視野。包括施濟美、湯雪華、俞昭明、程育真、楊t珍、鄭家璦等人在內的“東吳系女作家”便是當時曾經風行一時的著名女作家群體。 受來自于自身與時代的多重因素制約,她們在解放后數十年中一直沒有獲得重新“浮出歷史地表”的機會。盡管如此,她們作為曾經與張愛玲、蘇青等“同臺獻藝”的女作家,仍然被一些有心的文學史家和海派女性文學研究者投以注目。本文正是在已有的零星研究成果基礎上,對“東吳系女作家”這一概念模糊、作品分散、歷史印象十分蒼白的女作家群體進行系統(tǒng)研究。 全篇論文除導論之外分為上下兩編,共七章,在辨析上海淪陷區(qū)特殊的社會環(huán)境基礎上,展開對研究課題的審視與研究,希望能比較全面、深刻地探究這一女性作家群體的來龍去脈,為文學史填補一塊小小的空白。 上編基本上屬于關于該課題的外部研究,是整個研究體系的起點,并為下編做好鋪墊和準備。 第一章是全文的基礎,引入“東吳系女作家”這個在特定歷史時期存在過的概念,厘清她們的成員構成、出現并且得名的原因。 第二章著重論述“東吳系女作家”崛起的文學風土,即獨一無二的時空條件為她們的文學實踐活動得以成功展開所提供的歷史機遇。 第三章著重挖掘她們的成長背景和登上文壇、逐步成熟直至解放后銷聲匿跡的主要生活經歷與創(chuàng)作道路。 下編是該課題的內部研究,是全篇的重點,致力于對研究對象的整體文學世界進行深入剖析,客觀評價。 第四章主要對這個女作家群體有代表性的文學主題進行提煉和分析。 第五章主要對“東吳系女作家”的藝術美學風格進行分析。 第六章主要總結主要女作家截然不同的創(chuàng)作個性,從而揭示出這個群體趨于一致同時又充滿多元元素的創(chuàng)作特色。 第七章為比較研究,把研究對象放在整個海派文學的范疇之內,通過作品主題、人物類型以及內在精神等諸方面的比較,凸現這個女作家群的特異之處,從而為她們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以及海派文學內部找到客觀的歷史位置。 結語主要對全篇論文進行總結,提出這個女作家群在價值取向上的理想性,及其對今天中國文化界特別是女性文化發(fā)展的借鑒意義。
【學位授予單位】:華東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7
【分類號】:I206.6
【圖文】:
第七章為比較研究,把研究對象放在整個海派文學的范疇之內,通過作品主題、人物類型以及內在精神等諸方面的比較,凸現這個女作家群的特異之處,從而為她們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以及海派文學內部找到客觀的歷史位置。結語主要對全篇論文進行總結,提出這個女作家群在價值取向上的理想性,及其對今日中國文化界特別是女性文化發(fā)展的借鑒意義,并就此課題本身提出進一步拓展研究的方向?傊,本文應屬于海派文學研究的一個組成部分。雖然“海派的名聲從來沒有好過”’,但隨著現代性腳步的匆促向前,海派文學的復雜面目己日益被廓清。今日海派文學研究也屬于學術研究領域的熱門話題,更多的作家逐漸被打撈出來,大多都獲得了讀者的歡迎。這說明海派文學持久的藝術感染力并未因時代的變遷而消失褪色。如果本文能夠為這項研究做出擴展研究層面和研究成果方面的微薄貢獻,當是筆者寫作此文最大的收獲了。
圖3:高中時代的湯雪華和養(yǎng)父母由此可見,經濟地位的上升連帶影響了她在家庭證明,她與整個家庭之間的經濟關系。就目前所了解人生活在一起,父母去世后繼續(xù)和妹妹施濟英一家住俞昭明也是一樣,直到結婚組建家庭;程育真則住到自的家庭環(huán)境和家庭關系也決定了她們不會像張愛玲文為生”的職業(yè)作家。作為業(yè)余作家,她們的創(chuàng)作必然帶有與職業(yè)作家家迥異的特征。首先,寫作只是一種業(yè)余愛好,一種是毫無壓力的自娛活動,也就不會過多地考慮成果的偏重于表現自己的文學理想,抒發(fā)真實的內心情感。謀生手段,也就不可能投入全部精力和時間,去鉆研者閱讀趣味的寫作方向,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她們
們大多就近取材于當時尚屬希罕的女大學生生活,表現校園愛情、友情的集和少女對事業(yè)、婚姻的想象與恐懼,基本上是典型的“身邊文學”,雖嫌卻填補了這一空白題材,更自有一股真摯的青春氣息貫穿始終:文筆稚嫩遍布其中的“新文藝腔”更顯得十分生澀,但故事美麗纏綿、情感柔婉干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她們的弱點。她們的潛質獲得了這些具有唯美傾向且頗具影響力的編輯如陳蝶衣、的大力贊賞,不僅在自己的刊物上盡量為她們的作品提供廣闊的空間,還進行重點推介,不乏溢美之詞,更利用推出“女作家特輯”、“女作家書樣的機會大力宣傳,使讀者增加對她們的了解,密切二者之間的關系,再加姐作家”這一稱謂本身就對市民讀者具有強大的感召力!皷|吳系女作家”在新、舊文學的對接和文學傳播與文學接受的互動中攀上了寫作生涯的高
本文編號:2759648
【學位授予單位】:華東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7
【分類號】:I206.6
【圖文】:
第七章為比較研究,把研究對象放在整個海派文學的范疇之內,通過作品主題、人物類型以及內在精神等諸方面的比較,凸現這個女作家群的特異之處,從而為她們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以及海派文學內部找到客觀的歷史位置。結語主要對全篇論文進行總結,提出這個女作家群在價值取向上的理想性,及其對今日中國文化界特別是女性文化發(fā)展的借鑒意義,并就此課題本身提出進一步拓展研究的方向?傊,本文應屬于海派文學研究的一個組成部分。雖然“海派的名聲從來沒有好過”’,但隨著現代性腳步的匆促向前,海派文學的復雜面目己日益被廓清。今日海派文學研究也屬于學術研究領域的熱門話題,更多的作家逐漸被打撈出來,大多都獲得了讀者的歡迎。這說明海派文學持久的藝術感染力并未因時代的變遷而消失褪色。如果本文能夠為這項研究做出擴展研究層面和研究成果方面的微薄貢獻,當是筆者寫作此文最大的收獲了。
圖3:高中時代的湯雪華和養(yǎng)父母由此可見,經濟地位的上升連帶影響了她在家庭證明,她與整個家庭之間的經濟關系。就目前所了解人生活在一起,父母去世后繼續(xù)和妹妹施濟英一家住俞昭明也是一樣,直到結婚組建家庭;程育真則住到自的家庭環(huán)境和家庭關系也決定了她們不會像張愛玲文為生”的職業(yè)作家。作為業(yè)余作家,她們的創(chuàng)作必然帶有與職業(yè)作家家迥異的特征。首先,寫作只是一種業(yè)余愛好,一種是毫無壓力的自娛活動,也就不會過多地考慮成果的偏重于表現自己的文學理想,抒發(fā)真實的內心情感。謀生手段,也就不可能投入全部精力和時間,去鉆研者閱讀趣味的寫作方向,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她們
們大多就近取材于當時尚屬希罕的女大學生生活,表現校園愛情、友情的集和少女對事業(yè)、婚姻的想象與恐懼,基本上是典型的“身邊文學”,雖嫌卻填補了這一空白題材,更自有一股真摯的青春氣息貫穿始終:文筆稚嫩遍布其中的“新文藝腔”更顯得十分生澀,但故事美麗纏綿、情感柔婉干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她們的弱點。她們的潛質獲得了這些具有唯美傾向且頗具影響力的編輯如陳蝶衣、的大力贊賞,不僅在自己的刊物上盡量為她們的作品提供廣闊的空間,還進行重點推介,不乏溢美之詞,更利用推出“女作家特輯”、“女作家書樣的機會大力宣傳,使讀者增加對她們的了解,密切二者之間的關系,再加姐作家”這一稱謂本身就對市民讀者具有強大的感召力!皷|吳系女作家”在新、舊文學的對接和文學傳播與文學接受的互動中攀上了寫作生涯的高
【引證文獻】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張艷芳;《萬象》通俗小說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1年
2 管守文;東吳系女作家—施濟美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275964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27596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