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俗社會的傳統(tǒng)文人——民國時期范煙橋研究
【學位授予單位】:蘇州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0
【分類號】:I206.6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8條
1 羅崗;文化傳統(tǒng)與都市經(jīng)驗——上海文化研究之反思[J];杭州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
2 王振忠;;徽商章回體自傳《我之小史》的發(fā)現(xiàn)及其學術(shù)意義[J];史林;2006年05期
3 王麗霞;守望民間與皈依世俗——論近年來市民小說的價值取向[J];南方文壇;2005年02期
4 李丹;《文明小史》:晚清維新歷史的一面鏡子[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05期
5 欒梅健;;“溢惡型”狹邪小說的歷史價值及文學的現(xiàn)代性起源[J];文學評論;2007年02期
6 喬煥江;;郭敬明論[J];文藝爭鳴;2006年03期
7 王麗霞;;日常生活的詩學建構(gòu)與價值確認——論20世紀90年代市民小說對日常生活的書寫[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8 張喜全;探析唐傳奇的特點[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3年09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葉永勝;現(xiàn)代中國家族敘事文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2 李志梅;報人作家陳景韓及其小說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3 胡全章;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之間的探詢[D];河南大學;2005年
4 李生濱;晚清思想文化與魯迅[D];復旦大學;2005年
5 張黎;中國文學傳統(tǒng)的現(xiàn)代回響及其與“現(xiàn)代性”之關系[D];復旦大學;2005年
6 李自芬;小說身體:中國現(xiàn)代性體驗的特殊視角[D];四川大學;2005年
7 趙春寧;《西廂記》傳播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1年
8 馬永利;現(xiàn)代都市語境下的中國“雜志文”[D];山東師范大學;2005年
9 安娜·尼科年珂;中西文化原型與《故事新編》[D];吉林大學;2005年
10 金立群;媚俗化:中國近現(xiàn)代通俗文學的現(xiàn)代性碎片呈現(xiàn)[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曉麗;《月月小說》研究[D];揚州大學;2005年
2 董智穎;陳蝶仙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3 楊昕;煙水散人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4 樊玉梅;《海上花列傳》的敘事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6年
5 李永;吳趼人寫情小說論[D];曲阜師范大學;2006年
6 張酉酉;在歷史小說家的背后[D];上海師范大學;2006年
7 謝燕紅;尷尬的婚姻自由[D];蘇州大學;2006年
8 鄭乃勇;生存困境的逼視與撫摸[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9 池麗君;晚清上海浮世繪[D];廣西師范大學;2006年
10 章靖;香港導演眼中的影像上海[D];上海戲劇學院;2006年
本文編號:275122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27512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