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郁達夫關系論
【學位授予單位】:遼寧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7
【分類號】:I206.6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臧國書;;《聊齋志異·阿寶》死亡情節(jié)建構的心理訴求[J];蒲松齡研究;2008年04期
2 梁冀;;論小說中“物”的敘事功能[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9年04期
3 梁冀;;小說環(huán)境再探究[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0年02期
4 張錦;;夏志清對新時期以來內(nèi)地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研究的影響[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9年02期
5 鄭玲;90年代張恨水研究述評[J];安徽大學學報;2000年06期
6 黃書泉;論小說的影視改編[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2期
7 彭松;;文化困境中的詩性省思——葉維廉的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2期
8 何軍民;;沈從文倫理思想的文學建構[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1期
9 臧晴;;性別敘事中的悲劇意識——論《狂人日記》與《金鎖記》的瘋癲形象[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01期
10 朱華;;中國少數(shù)民族小說作品在國外的影響[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8條
1 柏樺;余夏云;;闖蕩江湖——莽漢主義的“漫游性”[A];這就是我們的文學生活——《當代文壇》三十年評論精選(上)[C];2012年
2 周惠;;論魯迅的“人學”災害觀及其文學表述[A];言說不盡的魯迅與五四——魯迅與五四新文化運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3 何峰;;邊緣化的冷眼旁觀與后現(xiàn)代的思維向度——魯迅與卡夫卡[A];安徽文學論文集(第2集)[C];2004年
4 張文剛;;“夢”與“花”:顧城和海子詩歌創(chuàng)作之比較[A];當代文學研究資料與信息(2006.1)[C];2006年
5 楊光祖;;艱難的突圍與掙扎——新世紀西北中短篇小說論[A];當代文學研究資料與信息(2007.1)[C];2007年
6 章羅生;;新世紀如何“重寫文學史”——從《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1917—2000》談起[A];當代文學研究資料與信息(2007.6)[C];2007年
7 肖偉勝;;作為生命救贖形式的自敘傳小說——論郭沫若早期小說[A];郭沫若研究三十年[C];2008年
8 陳裕容;;王余杞代表作《自流井》與鹽文化[A];鹽文化研究論叢(第三輯)[C];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素秋;“文革文學”與“新時期文學”的關聯(lián)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2 崔紹懷;中國魯迅《野草》研究史論[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3 房芳;1930-1937:新文學中民族主義話語的建構[D];南開大學;2010年
4 傅建安;20世紀中國文學都市“巫女”形象論[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5 顏水生;論中國散文理論的現(xiàn)代性轉變[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侯桂運;文言小說詩化特征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7 張建波;逆游的行魂[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任相梅;張煒小說創(chuàng)作論[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徐萍;從晚清至民初:媒介環(huán)境中的文學變革[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10 付蘭梅;凝眸“過渡人”的文化臉譜[D];吉林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蔣輝月;論許地山文學創(chuàng)作的悲劇精神[D];河北大學;2007年
2 蔡琳彬;老舍小說對中國現(xiàn)代知識分子人格的探索[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何輝;孫犁晚年文學創(chuàng)作與文化批評[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4 周潔;命運之契[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5 岳佳寧;端木蕻良長篇小說論[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6 王永平;蚌病成珠—郁達夫的情愛生活與其文學創(chuàng)作[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7 周麗雯;說海透珠——論吳興華的作品[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8 李進;時空交錯下的別樣言說[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9 白玲;論四十年代小說的想象力[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10 邢玉梅;魯迅與民俗文化[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272452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27245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