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文藝論文 > 藝術理論論文 >

唐代明道文學觀與正統(tǒng)歷史觀的比較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05-24 05:45
【摘要】: 所謂文史觀,就是人們對文史本質、范疇與功能的基本認知,并且由此產生的文史觀點與觀念。在唐人基本文學觀中,文學與文章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或范疇:文章只是文學的一部分,文學則涵蓋文章與學問,并且以學問為內容、為核心;沒有內容(言之無物)的文章,就不能稱之為文學(作品)。文章既是學問的載體,也是文學的形式或體裁,屬于文學的組成部分。文章(多簡稱文)的范疇甚廣,凡是以文字為載體的、足以表情達意的作品,不論其體裁、性質、功能如何,皆可包含在內。 在唐人基本歷史觀里,不僅對“客觀存在的歷史”已有相當充分的認知,而且也能正確區(qū)分“主體化歷史"中的史書與史學。修史理論或史學批評的出現(xiàn),說明了唐人的基本歷史觀已相當進步,對于歷史主體化的認識(即主體化的原理、原則)已達到較高水平。唐人認為史纂和實錄雖然很重要,但只能存真,即保存史料;要使史書充分發(fā)揮其社會功能,還得講究編撰方法、技巧,還得依靠史論的闡釋、論述。 透過歷代對文史本質、文史范疇與文史功能認知的比較研究,可知唐代基本文史觀的歷史定位:承前啟后,一脈相傳,其延續(xù)性與穩(wěn)定性顯而易見。在新文學、新史學誕生之前,中國人的基本文史觀只有漸變、量變,沒有突變、質變。任何事物形成、變化,一般上是內因與外因互動、激化之結果。唐代文史觀的延續(xù)性與穩(wěn)定性形成的因素,同樣包含內因與外因兩部分。前者指文史觀本身“三位一體”的內部結構,后者指文史觀所依存的社會基礎。 對唐人而言,文學不僅具有審美愉悅價值,而且包含教化、認知與借鑒等多重社會功能。為達到功能多元化的目的,其表現(xiàn)手法或方式既有形象的、感性的,也有抽象的、理性的,而且以后者為主。歷史范疇與文學范疇雖有所不同,但兩者的基本功能卻大同小異:認知功能、政治功能、借鑒功能都是文史作品所應共同具備的,而審美功能、娛悅功能也不讓文學作品專美。文史基本功能幾乎完全重疊的文化特質,是普遍存在的文化現(xiàn)象,從而構建了十分相似的文化基因圖譜。“文史合一”就是這兩個文化基因圖譜的產物。 和儒家哲學一樣,屬于儒家文學觀的“文以明道”說具有明顯的延續(xù)性與高度的包容性(后者尤其重要)。它是詩教說的延續(xù)、擴大與發(fā)展,兩者相輔相成,構成儒家文學觀的理論基礎。明道說和長期盛行的言志說、文氣說、緣情說,無論在文學理論上或創(chuàng)作實踐上,都不存在此消彼長的對立關系。它們并行不悖,相互為用,甚至融為一體,構成中國古代文論的核心內容。 明道文學觀涵蓋了詩歌、散文兩個領域。在詩歌領域里,它繼承了《詩經》的古典現(xiàn)實主義傳統(tǒng),注重文學的社會功能,但并不排斥文學作品的美學價值,白居易詩論可作為代表。唐詩數(shù)量龐大,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前所未有,充分印證了明道文學觀并不局限唐代詩歌的創(chuàng)作傾向、理論發(fā)展空間。就個別詩人來看,它既不防礙詩人的“個性自由”,也不削弱詩人的“主體意識”。 在散文領域里,它同樣以儒家思想為哲學基礎,繼承了先秦兩漢的樸實無華,注重經世致用,所以論說、理性之文(以奏疏、書論為主)始終居于最主要地位。散文作品的題旨,除了反映儒家的倫理道德觀念,就是宣揚儒家的政治理念,從輕徭薄賦、保民養(yǎng)民到王道仁政、非戰(zhàn)反戰(zhàn),其積極進取的歷史意義不容否定!鑒于儒家思想的包容性,以及社會生活的實際需要,明道文學觀對唐代散文的影響是正面的、積極的,它并不妨礙散文作品多元化與多樣化的趨向。 唐代明道文學觀是正統(tǒng)的,而正統(tǒng)歷史觀則是明道的。前者之所以是正統(tǒng)的,是由于它具有顯明的主流性、權威性與傳承性;后者之所以是明道的,是因為它所體現(xiàn)的經世致用或理性主義精神,也屬于儒家思想。經世致用在文學領域所釋放的深度的人文關懷,其實就是古典現(xiàn)實主義。 從歷史哲學的角度來看,正統(tǒng)歷史觀有時、空兩個范疇:傳承性屬于時間范疇,它決定了這種價值取向在時間上的持久性和延續(xù)性,即由古至今,世代相傳,基本上從未間斷。主流性則屬于空間范疇,它決定了正統(tǒng)歷史觀在空間上的廣泛性與普遍性,即在全國范圍內被人們廣泛認同、接納,形成中華民族的共同心理狀態(tài)或價值觀念。有了以上的定義或界說,就可以了解唐代正統(tǒng)歷史觀的真正內涵,除了“王朝正統(tǒng)性”、“政治大一統(tǒng)”外,還應包括“疏通知遠”、“以史為鎰”兩個層面,因為這些價值觀念均具有主導性、傳承性和實用性,都屬于傳統(tǒng)歷史觀念中的主流意識。四大文化元素缺一不可,其中仍以政治大一統(tǒng)為其主體、為其基石,因為它屬于政治理念中的終極目標范疇。任何手段都從屬于目標,并為目標服務,無一例外,王朝正統(tǒng)性、疏通知遠、以史為鑒亦皆然。 無論是詩教說、是明道說,其核心價值為經世致用或實用主義,即將文學作為“修齊治平”的文化軟件;而正統(tǒng)歷史觀內涵中的政治大一統(tǒng)、王朝正統(tǒng)性、疏通知遠、以史為鑒,則可歸納為“經世致用”四字,同樣是將歷史作為治國平天下的文化軟件。因此,在某種意義上說,經世致用便成為唐代明道文學觀與正統(tǒng)歷史觀最主要的共同特征,也是維系兩者文化共性的堅韌紐帶。 從隋唐到明清的一千四百年間,中華帝國即使發(fā)生過分裂,最終又重歸于統(tǒng)一。這種“分久又合”的歷史現(xiàn)象,在世界歷史上是獨一無二的。其原因不止一端,而且相當復雜,但是歸根結底,作為正統(tǒng)歷史觀核心的大一統(tǒng)思想起著決定性作用。這是因為大一統(tǒng)思想是各種客觀條件的集中體現(xiàn),并且在政治上充分發(fā)揮了其主觀能動性,中央集權、科舉制度乃至漢字系統(tǒng),都是其政治產物。 政治大一統(tǒng)需要中央集權體制來構建、來維系。在君主專制時代里,皇權是中央集權體制的核心,皇權強弱在最大程度上決定了中央集權體制的成敗。因此,維護皇權就成為唐代歷史家不可推卸的政治使命。所謂“維護皇權”,在此有兩層含義:一為支持郡縣制,反對封建制(分封制),因為后者必然在客觀上最終削弱皇權,不利于中央集權體制。絕大部分的唐代歷史家都是郡縣制的堅定擁護者。另一涵義為借助史書或奏章,不斷提醒最高統(tǒng)治者要成為賢君,要施行仁政,要居安思危,不要得意忘形,濫用權力。 邊塞戰(zhàn)爭、華夷關系與藩鎮(zhèn)割據是構建唐代政治大一統(tǒng)理念的三個層面。從唐代文史家的詩文里,不難發(fā)掘在每一個層面里,都存在著政治大一統(tǒng)理念。由此還可以進一步推論:大一統(tǒng)理念在唐代已普遍存在,并已滲入唐代文史家的靈魂深處,所以構成正統(tǒng)歷史觀的核心價值和最重要的中華文化遺產之一。唐代文學家主張“文以明道”中的“道”,自然也包含“政治大一統(tǒng)之道”在內,所以明道文學觀與正統(tǒng)歷史觀在大一統(tǒng)理念里再度交會,可以說是順理成章。大一統(tǒng)理念不僅是唐人正統(tǒng)歷史觀的核心內涵,同時也是明道文學觀的主要內涵,所以它自然成為兩者的共同文化基因。 到了唐代,作為正統(tǒng)歷史觀重要內涵的“以史為鑒”,不僅是一種價值觀念,而且是一種具有實用功能的政治哲學,即治國平天下的行動指南。因其傳統(tǒng)性與正統(tǒng)性,在唐代的諫議制度之下,甚至轉化為足以制約皇權的思想武器或道義力量。例如吳兢《貞觀政要》不僅在理論上提倡“以史為鑒”,而且請求唐玄宗付諸實踐,效仿貞觀之治業(yè);也就是試圖將“以史為鑒”落到實處,將這一抽象理念具體化、政治化。 為了滿足當時社會發(fā)展與文化生活的需要,文學必須和歷史結合為一體,優(yōu)先充分發(fā)揮其社會功能(包括教育功能、借鑒功能在內),而后才輪到個人的審美娛樂情趣。文史的共生關系,就是建立在這樣的共同基石之上的!唐代文史家站在同一戰(zhàn)線,同聲批判南朝文學——尤其是“宮體”,并不意味著他們缺乏審美意識。他們嘲諷南朝文學中的“亡國之音”,即依據儒家的“詩可以觀”這一文化傳統(tǒng)。 歷史家劉知幾相信史以文傳,因“言之不文,行之不遠”;他鄙視、排斥華而不實的詩文,重視文學作品的社會功能。他非議作品堆砌詞藻,濫用典故,但并不忽視語言文辭之美;他在語言運用上要求區(qū)分文史,但在社會功能上,又主張文史合而為一?梢妱⒅獛椎奈膶W觀是個復雜的、矛盾的統(tǒng)一體,絕非“政治工具說”所能概括。 魏征等歷史家的文學觀中不盡是微言大義,或者說在微言大義之外,還有完全屬于作家個人生活的審美情趣。但為了滿足當時社會發(fā)展與文化生活的需要,文學必須和歷史結合為一體,優(yōu)先充分發(fā)揮其社會功能(包括教育功能、借鑒功能在內),而后才輪到個人的審美娛樂情趣。文史的共生關系,就是建立在這樣的共同基石之上的。 在文史合一觀念的指引下,唐修正史列傳的文學色彩相當鮮明、強烈;而從文學在唐代史書中的位置,又可知“史中有文”這一文化基因,歷久彌新,世代相傳,成為中國古代文化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之一。它在保存與豐富古典文學遺產方面,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對中國古典小說(從傳奇小說到章回小說)的創(chuàng)作,也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 韓愈所處的中唐時期,佛、道兩教屬于破壞社會經濟發(fā)展的消極勢力,宦官與方鎮(zhèn)屬于削弱皇權的分裂主義勢力,而四六文則屬于阻礙儒學復興的保守勢力。自始至終,韓愈借助“歷史”的權威與政治功能,排斥佛老,推崇儒學;反對宦官專政與方鎮(zhèn)割據,擁護中央集權體制;擯棄四六文,倡導古文運動。其最終目的,其實只有一個:即全力維護唐帝國的政治大一統(tǒng),而這一政治理念來自韓愈的歷史觀。 柳宗元的歷史觀含有兩大核心內容:除了反對藩鎮(zhèn)割據,,擁護中央集權,就是否定董仲舒的天人感應說與皇權天授說,提倡人本主義,強調人在歷史上的作用。不過,反對皇權天授之說,不等于主張限制或削弱皇權,所以它和擁護中央集權體制沒有任何矛盾之處。柳宗元和董仲舒雖在哲學本體論上,存在著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對立,在歷史哲學或歷史觀上,又存在著人本主義與神本主義的矛盾,但對于維護中華帝國的政治大一統(tǒng),兩人的見解卻是完全一致的。 從歷史在唐代文學作品中的位置,也可以印證文史合一的文化傳統(tǒng)在唐代得以延續(xù)與發(fā)展。其主要原因是唐代的明道文學觀和正統(tǒng)歷史觀含有共同的文化基因,即由儒家思想所宣示的認知功能、教化功能與借鑒功能。文中有史,史以文傳,從而構建了中國古代文化的傳統(tǒng)特征。歷史在唐代文學作品中,居于如此顯著、重要的位置,不但充分地反映了唐代文學家深厚的歷史情結,而且大大地深化、豐富了文學作品的文化內涵。 經過五四新文化運動,新史學與新文學既然同步形成,人們不但對文史本質有了全新的界說,而且對文史范疇、功能的認知,也發(fā)生了質變。但卻因古今文史觀的歧異,而出現(xiàn)新舊文史“脫軌”的現(xiàn)象。因此,在分別建構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國古今文史理論體系和實踐體系的同時,也應逐步推行舊文學與新文學、舊史學與新史學之全面接軌,以促進中國新文學與新史學的發(fā)展。
【學位授予單位】:復旦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6
【分類號】:I206.2

【同被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5條

1 歐陽雪梅,胡志平;《左傳》編年體結構的敘事優(yōu)勢及其影響[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1期

2 吳美卿;《左傳》的敘事特色對《史記》創(chuàng)作的影響[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02期

3 傅修延;;中國敘事傳統(tǒng)形成于先秦時期[J];江西社會科學;2006年10期

4 李文;;論韓愈、柳宗元的古文創(chuàng)作繼承與創(chuàng)新[J];邵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5期

5 黃覺弘;劉知幾論《左傳》[J];江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5年02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7條

1 南哲鎮(zhèn);唐代諷諭文研究[D];復旦大學;2004年

2 吳崢嶸;《左傳》索取、給予、接受義類詞匯系統(tǒng)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3 趙生群;春秋經傳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1998年

4 黃鳴;春秋時代的文學與文學活動[D];復旦大學;2006年

5 寧全紅;《左傳》刑罰適用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07年

6 尹雪華;先秦兩漢史傳作品敘事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7年

7 鄭路;《左傳》時間范疇研究[D];中國人民大學;2008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于海平;柳宗元與中唐儒學[D];曲阜師范大學;2002年

2 韓利萍;韓愈古文散論[D];內蒙古大學;2004年

3 黃潔潔;韓門弟子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4 段開正;論春秋戰(zhàn)爭禮儀與軍事文化[D];青島大學;2005年

5 劉明濤;《左傳》外交辭令述論[D];吉林大學;2006年

6 吳秉坤;《左傳》敘事與弒君凡例之關系[D];清華大學;2006年

7 謝仲偉;論白居易的散文[D];山東師范大學;2007年

8 史繼東;《左傳》敘事觀念及敘事藝術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7年

9 高玉潔;顧況研究[D];四川大學;2007年

10 汪卷;試論唐人沈亞之的傳奇小說[D];華中科技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2678546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2678546.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73939***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