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文人鄭獬研究
【學位授予單位】:南京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8
【分類號】:I206.2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光福;;蒲松齡《古鏡行》詩考析[J];蒲松齡研究;2009年01期
2 陸軍;;古代羌藏盟誓習俗初探[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年04期
3 趙永忠;;論北宋對威州、茂州羌族的治理[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9年04期
4 羅海燕;;魏晉南北朝詩歌中的月亮意象[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0年01期
5 宋金民;;《新水滸》主旨“救世”說[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1年01期
6 胡蓮玉;從《明悟禪師趕五戒》對《五戒禪師私紅蓮記》的改寫論馮夢龍的藝術成就[J];安徽大學學報;2001年03期
7 洪增流,彭發(fā)勝;詩歌語言的維度:“Image”與意境的差異[J];安徽大學學報;2002年06期
8 吳海濤;北宋時期汴河的歷史作用及其治理[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3期
9 張金銑;南漢史料史籍述評[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5期
10 張光輝;明代的首犯與從犯[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周中明;;論姚鼐對封建官吏形象的描寫[A];安徽省桐城派研究會成立大會暨第二屆全國桐城派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2 盧佑誠;;方苞與顏李學派[A];安徽省桐城派研究會成立大會暨第二屆全國桐城派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3 李凇;;跨過“虎溪”——從明憲宗《一團和氣圖》看中國宗教藝術的跨文化整合[A];北京論壇(2008)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文明的普遍價值和發(fā)展趨向:“藝術的超越與文明的發(fā)展”藝術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8年
4 張再林;;白居易的“維摩人生”及文學史意義——以宋詞對維摩詰的接受為例[A];2006詞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一)[C];2006年
5 譚新紅;;宋詞的書冊傳播[A];2006詞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一)[C];2006年
6 陳奰紅;;宋代關于女性的法律對宋詞女性形象塑造的影響[A];2006詞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一)[C];2006年
7 張細珍;;純女聲·代女聲·擬女聲——對宋詞“女聲”現(xiàn)象的初步考察[A];2006詞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一)[C];2006年
8 潘明福;;兩宋十二家詞人零考[A];2006詞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一)[C];2006年
9 徐安琪;;“以詩為詞”:蘇軾詞學思想新論[A];2006詞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一)[C];2006年
10 宋玉潔;;毛滂人品的再評價[A];2006詞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一)[C];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孫永娟;毛詩鄭箋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施佳勝;經典 闡釋 翻譯——《文心雕龍》英譯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邢培順;曹植文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4 周燕來;南宋兩淮地區(qū)軍事防御體系研究[D];西北大學;2010年
5 王小燕;魏晉隱士美學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6 張曉翔;漢傳因明的傳承與發(fā)展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7 劉明輝;魏晉士人政治心態(tài)類型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8 曹利云;宋元之際詞壇格局及詞人群體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9 趙愛華;亂世與古小說[D];南開大學;2010年
10 劉軍;顧憲成與晚明東林運動——傳統(tǒng)士大夫政治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古家臻;趙嘏科舉詩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王平;方干及其詩歌論稿[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彭慧蓉;中國射箭文化的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4 秦Pr嘉;明代兩淮灶戶社會生活[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5 張靖;西漢昭宣時期樂府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6 宋文志;《文心雕龍》應用寫作主體論[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7 張建敏;《文賦》“應感之會”說[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8 王楠;李綱在桂事跡與詩文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9 曹青;從功能對等角度探討許淵沖的翻譯理論[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10 葉輝;《明史·職官志一》箋證[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267518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2675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