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張愛玲的民間立場
發(fā)布時間:2020-05-20 01:39
【摘要】: 民間意味著永恒。張愛玲作品的廣受歡迎與其作品的民間走向密切相關。而作品的民間走向是始于作者的民間立場,本文試圖從民間立場的呈現(xiàn)、民間立場的形成以及民間立場的傾斜等三個方面對張愛玲的民間立場作一必要考察。 張愛玲的民間立場滲透于她創(chuàng)作的方方面面,她的散文和小說,無不體現(xiàn)出極強的民間色彩,反映出極強的民間意識。這一立場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以父母親以及姑姑的影響最為重要。解放后,舊上海都市民間的不再,,使張愛玲完全喪失了精神和行動的自由。1949年,對當時政治語境所作的兩次迎合性嘗試——《小艾》和《十八春》的最終失敗標志著這一立場的徹底傾斜乃至喪失。
【學位授予單位】:蘇州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3
【分類號】:I206.6
本文編號:2671813
【學位授予單位】:蘇州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3
【分類號】:I206.6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陳平原;黃子平;錢理群;;二十世紀中國文學三人談——民族意識[J];讀書;1985年12期
2 陳思和,張新穎,王光東;張煒:民間的天地帶來了什么[J];文藝爭鳴;1999年06期
3 ;民間的意義[J];文藝爭鳴;1999年02期
本文編號:267181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26718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