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文化在當代文學思潮中的表現形態(tài)
發(fā)布時間:2020-05-16 03:02
【摘要】:民間文化不僅是作家永不枯竭的創(chuàng)作源泉,而且還蘊含著創(chuàng)作主體的情感指向與價值立場。文學發(fā)展史證明,民間文化既是制約文學思潮的不可缺少的因素,同時也是考察文學思潮運行軌跡的重要視角和領域。論文從宏觀的角度揭示出在當代歷史中,隨著時間的推進,民間文化與啟蒙文化、代表國家意志的主流文化三者之間在不同時期所形成的復雜關系,在這種整體格局中,我們通過對各個時期的具體文本的分析與闡釋,勾勒出民間文化在當代文學思潮中的表現形態(tài)。 論文從整體結構上分為四大部分,首先在緒論中,依據陳思和先生的觀點,對民間文化的內涵與特點作出界定,以此作為本文學術觀點的理論支撐。接著對“五四”以后的文學思潮中有關民間文化的各類形態(tài)作出簡要的回顧和論述,從而為進入本文的主體進行鋪墊與過渡。在論文的第一章中,主要考察從1949年到1978年間將近30年的文學狀況,重點論述前17年的文學。我們認為該時期的民間文化在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遮蔽下,以散在的、碎片的形式潛藏在政治話語里。通過對趙樹理、周立波、柳青等作家代表作的分析,呈現出表現農村題材的小說中所蘊含的民間景觀。同時,在對幾部戰(zhàn)爭小說的闡釋中,,發(fā)掘出民間文化的美學價值。在這一章中,還對文革時期樣板戲中所潛在的民間文化的隱形結構進行了扼要的分析。在第二章中,就1978年至1989年間的文學創(chuàng)作中所出現的民間文化由發(fā)展到繁榮的景象作出較為詳盡的論述。由于政治文化控制的相對寬松,民間文化得以崛起,最初表現在一批作家的創(chuàng)作中,然后到以汪曾祺為代表的鄉(xiāng)土文化小說中開始富有了真正的民間意蘊,此后到尋根小說,新寫實小說和新歷史小說中,才真正從邊緣的民間社會中呈現出與主流意識形態(tài)迥然有別的價值觀念和自由自在的美學風格,同時也不回避民間社會中良莠混雜的形態(tài),由此,構成了民間文化的絢爛與繁榮。在第三章中,主要就90年代的文學創(chuàng)作中所出現的民間文化的新動態(tài)作出描述。在商品經濟大潮的沖擊下,作家從社會中心退卻到邊
【學位授予單位】:山東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6
【分類號】:I206.7
本文編號:2666059
【學位授予單位】:山東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6
【分類號】:I206.7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周來祥;新中國美學50年[J];文史哲;2000年04期
本文編號:266605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26660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