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文藝論文 > 藝術理論論文 >

重述五四與“當代文學”的合法性論證考察

發(fā)布時間:2020-05-05 04:06
【摘要】: 本文以“重述五四”為歷史線索,探討“當代文學”的合法性論證這一重大問題,從而為40年代文學轉折的發(fā)生軌跡,以及中國當代文學的歷史起源做出解釋。全文主要通過分析不同時期,尤其是“延安”對“五四”的闡釋,揭示文學轉折中的意識形態(tài)背景對文學發(fā)展,,文學史敘述的重要影響。全文分為六個部分,具體框架如下: 引言:合法性與“當代文學”的“傳統(tǒng)”!爱敶膶W”(被認為是“新的人民的文藝”)的合法性論證是一個不得不面對的現(xiàn)實問題。建構出偉大“傳統(tǒng)”的“當代文學”是其合法性論證的關鍵。 第二部分:對“重述五四”的概念和意義的解釋。“重述五四”主要是指20世紀30年代末到40年代,也就是延安文學時期到新中國,毛澤東及其主流批評家對“五四”所做的不同于此前五四一代人關于“五四”的敘述和評價。“延安”對“五四”的重述使“當代文學”的“傳統(tǒng)”得以“發(fā)明”,這使得即將到來的新的人民的文藝(即“當代文學”)獲得了合法性地位。 第三部分:“重述五四”的第一方面,即對五四“歷史事實”的重述。在左翼以及“延安”關于“五四”的歷史敘述中,有著這樣一個特點:對廣義的“五四”,即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忽視,而突出狹義的“五四”,即五四愛國運動。對無產(chǎn)階級興起,尤其是“六三運動”的突顯,以及五四運動后工人運動發(fā)展,共產(chǎn)黨成立的“選擇記憶”,是激進現(xiàn)代性訴求“歷史化”的關鍵。 第四部分:“重述五四”的第二方面,即對五四“歷史意義”的重述。通過“表述”這個最富于生產(chǎn)性的問題,揭示不同的意識形態(tài)背景對五四“歷史意義”的締造。在五四時期一代人的論述中,五四的性質和領導權根本不是一個問題,不言而喻是屬于資產(chǎn)階級的,甚至在20年代革命文學,30年代左翼文學的歷史敘述中,盡管五四新文化運動被指認為是腐朽、沒落的文學形態(tài),但其性質和領導權的歸屬并沒有改變,只是到了40年代的“延安文學”,“五四”才成為“無產(chǎn)階級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第五部分:“重述五四”的第三方面,即對五四“歷史價值”的重述。在五四一代人的歷史敘述中,五四被認為是“自由主義”,“個人主義”和“啟蒙運動”的高揚,其歷史價值顯得意義非凡,而在“延安”毛澤東等人的歷史敘述中,其“歷史價值”被重新敘述:自由主義作為資產(chǎn)階級意識形態(tài)被予以排斥,五四“民主、科學”的敘述方式被“反帝、反封建”取代;個人主義被認為是“萬惡之源”而受到批判,清除;啟蒙的主體發(fā)生了“倒錯”:啟蒙者被啟蒙。 結語:“影響的焦慮”與“歷史的吊詭”。“五四”這一“偉大的傳統(tǒng)”對“當代文學”構成了一種“影響的焦慮”,基于對這種“焦慮”的克服,“延安”不得不對“五四”進行有意識的“誤讀”、“貶低”,從而樹立自己的偉大形象。隨著新民主主義文學史觀權威性的樹立,“當代文學”的“五四”傳統(tǒng),在各文學史著述中得到體現(xiàn),并流傳至今。然而,不同時期對其的質疑之聲,又構成了“歷史的吊詭”。
【學位授予單位】:華中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7
【分類號】:I206.6;I206.7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徐剛;王又平;;重述五四與“當代文學”的合法性論證考察[J];文藝理論研究;2008年01期

2 郎朗;;芻議傳統(tǒng)文化在現(xiàn)當代文學中的意義[J];鴨綠江(下半月版);2014年09期

3 張均;;當代文學的現(xiàn)實與“現(xiàn)實感”[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年02期

4 金生翠;王源;;甘肅當代文學的影響力分析[J];蘭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年03期

5 王曉寧;吳建利;;論當代文學與中學生及中學語文教學[J];中國教育學刊;2019年S1期

6 王銳;;當代文學苦難敘事的若干歷史局限[J];才智;2017年31期

7 郭承武;;現(xiàn)當代文學所蘊含的美學特征[J];現(xiàn)代交際;2018年03期

8 鄧萍;馬會娟;;論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在英國的譯介和接受:1949—2015[J];外國語文;2018年01期

9 周磊;;山東當代文學在韓國的譯介與研究[J];民族翻譯;2018年01期

10 李曉梅;;論當代文學女性形象的文化身份嬗變[J];江漢論壇;2018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崔政超;;淺析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的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A];“決策論壇——經(jīng)營管理決策的應用與分析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C];2016年

2 張舟子;;從“拿來”到融入——基督人格對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的影響[A];東方叢刊(2008年第4輯 總第六十六輯)[C];2008年

3 張福貴;;兩種文學史: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的本質差異[A];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會第十屆年會論文摘要匯編[C];2010年

4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當代文學研究室[A];當代文學研究資料與信息(1999.1)[C];1999年

5 榮躍明;;當代文學的“文化轉向”[A];當代文學研究資料與信息(2006.4)[C];2006年

6 洪子誠;;當代文學的“一體化”[A];《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30年精編:文學史研究·史料研究卷(史料研究卷)[C];2009年

7 王本朝;;文學會議與當代文學體制的建立[A];《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30年精編:文學史研究·史料研究卷(史料研究卷)[C];2009年

8 格非;張檸;;當代文學的精神裂變[A];當代文學研究資料與信息(2012.5)[C];2012年

9 謝廷秋;;貴州省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學會2012年學術年會報告[A];多彩貴州文化及文學傳承創(chuàng)新研究——2012年貴州省社會科學學術年會第二分會場暨貴州省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學會2012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2年

10 董志強;;當代文學之世紀末鳥瞰——從文學觀念看文學的演變[A];東方叢刊(1996年第4輯 總第十八輯)[C];199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實習記者尹玉珊;“五四與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北大召開[N];中國社會科學院報;2009年

2 陳才;偉大的作家和作品無需參照物[N];中國青年報;2011年

3 本報記者 張鵬禹;當代文學:走出去,還要走進去[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9年

4 冷霜;當代文學中的“日常生活”[N];海南日報;2019年

5 程光煒 魏華瑩;當代文學七十年的分期、研究和史料建設[N];文藝報;2019年

6 本報記者 金濤 實習記者 郭鉑;當代文學與當代藝術相互助力[N];中國藝術報;2019年

7 主持人 《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 張君成;文學出版:當代文學將成主戰(zhàn)場[N];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2018年

8 陳才;當代文學何必拒絕明星作家[N];中國青年報;2009年

9 楊毅;傾聽當代文學的潮汐[N];中國藝術報;2018年

10 北京師范大學 劉江凱;當代文學的“當代性”與“國際化”問題[N];文藝報;201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靜;當代文學中的新疆經(jīng)驗與書寫[D];蘇州大學;2006年

2 張志彪;中國文學中的日本形象研究[D];蘭州大學;2007年

3 宋潔;論當代文學的民間資源[D];蘭州大學;2007年

4 李俏梅;中國當代文學的身體敘寫(1949-2006)[D];中山大學;2007年

5 余富兆;從現(xiàn)實主義的復歸到多元并舉[D];中國人民解放軍外國語學院;2007年

6 錢文霞;多元文化語境中的裕固族當代文學[D];中央民族大學;2012年

7 裴氏翠芳;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在越南[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楊海燕;中學語文教育與現(xiàn)當代文學[D];山東大學;2011年

9 劉堅;媒介文化思潮與當代文學觀念[D];吉林大學;2012年

10 阮氏妙齡;越南當代文學的“他者”與“同行者”[D];華東師范大學;201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徐剛;重述五四與“當代文學”的合法性論證考察[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2 特日格樂;烏蘭牧騎與蒙古族當代文學[D];內蒙古大學;2019年

3 鐘媛;馮雪峰的編輯實踐與新中國文學體制的建構[D];南京大學;2015年

4 何葉;童年期兒童現(xiàn)當代文學經(jīng)典的文本接受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8年

5 高敏;現(xiàn)行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教材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散文選編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8年

6 李彼蔚;改寫與操縱:小說《金陵十三釵》西班牙語譯本研究[D];西安外國語大學;2018年

7 杜娃來;內蒙古當代文學在蒙古國[D];內蒙古大學;2015年

8 許婧;當代文學媚俗傾向的原因探析[D];揚州大學;2013年

9 陳雪;初中語文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經(jīng)典的教學策略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3年

10 劉志勇;“寫真實”理論在當代文學體制內的境遇考辨[D];杭州師范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2649514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2649514.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28e1c***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