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文學家日記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04-06 08:27
【摘要】: 在當前的現(xiàn)代作家日記研究中,學術界或只是把日記作為論文論證材料的一種補充,或只對一位文學家的日記進行研究,而并沒有從五四文學家日記去綜合考察五四的相關情況,由此便有了本篇論文《五四文學家日記研究》。 本文所涉及的五四文學家日記的起訖時間為1914年至1924年。1914年袁世凱要求依舊以孔教立國并進而妄圖恢復帝制的行為,成為五四文學家推動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原因之一。至1924年國共兩黨開始合作,共同北伐推翻北京政府,全國矚目的焦點不再是文化文學變革。 本文涉及的主要五四文學家為魯迅、胡適、蔡元培、周作人、吳虞、吳宓、徐志摩等人。之所以選擇這些五四作家的日記作為主要論述材料,是因為他們的日記中基本完整保存了有關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相關情況。 本文第一章通過對五四文學家日記的系統(tǒng)考察,發(fā)現(xiàn)他們對洪憲帝制及張勛復辟頗為關注,憂憤之情溢于言表。也難怪,他們大多都是受過西方先進教育的知識分子,自然會對袁氏及隨后的部分軍閥之妄圖將中國重新帶回封建禁錮時代的意圖感到不滿乃至憤恨。以往的五四研究大多不曾看到當時緊迫的復辟風潮使得五四文學家必須加緊發(fā)起文化文學變革并予以壯大。因此,通過五四文學家日記中記錄的對洪憲帝制及張勛復辟的激烈反應,當可了解他們推動五四新文化運動時復辟風潮的誘因。 本文第二章通過對五四文學家日記的細致考量,豐富我們對五四文學活動的了解。從日記了解五四白話新詩的嘗試不失為一條可行之徑。通過胡適日記中有關新詩部分的簡單梳理,我們可清楚看出早期白話新詩創(chuàng)作的背后是有強有力的中國古典文化作為支撐的。二則也可看出早期白話新詩創(chuàng)作雖則頗為簡陋,甚可言之不甚像詩,但五四先驅(qū)大膽求新希圖打破千年詩思束縛的勇氣與實踐,卻是我們后輩人必須予以推崇的。此外,我們亦可了解到《學衡》派的起始。我們經(jīng)常說的《新青年》派與《學衡》派的論爭,事實上應該說是持有不同文學主張的兩派人在相互論戰(zhàn),從這個角度看,我們應當把《學衡》派的起始時間大約定在胡適、梅光迪二人在美國通信切磋之時,畢竟梅氏只不過在20年代通過《學衡》發(fā)表文章延續(xù)了自己一貫的文學主張罷了。 本文第三章通過對五四文學家日記的細致考察,發(fā)現(xiàn)他們那輩文學家是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著深刻認知的,也便是源于這份熟稔,他們激烈地反傳統(tǒng)要求“全盤西化”,畢竟只有深知傳統(tǒng)為何物的人才能深切了解傳統(tǒng)的弊端,從而鑄就如此大的成就。但是仔細考量,可發(fā)現(xiàn)他們在日記中記有大量中國古典文獻的讀書心得,特別是在胡適、吳虞等激烈反傳統(tǒng)的文學家那里更是如此,這體現(xiàn)了他們的“言行不一”:他們雖則激烈反傳統(tǒng),卻依舊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情有獨鐘。只有通過日記這種文學樣式,我們才能真實地了解到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到底在主動地讀什么書,才能真正了解文學家本人的文學主張的理論來源。從更深層的意義看,通過這樣的形式了解到的才是真正的文學家本人,而不是那個他通過文章塑造的他希望我們后世知道的“文學家”。 總之,通過對五四文學家日記的細致考察,可豐富我們對五四時代背景的認識,也可豐富我們對五四文學家日常文學活動的深切理解,更可通過他們?nèi)粘Wx書情況及倡導理念之區(qū)別來深化我們對五四文學家的理解。
【學位授予單位】:山東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9
【分類號】:I206.6
本文編號:2616268
【學位授予單位】:山東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9
【分類號】:I206.6
【引證文獻】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鄭靜;豐富的原生態(tài)—郁達夫的日記文學[D];福建師范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261626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26162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