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傳統(tǒng)藝術的意境創(chuàng)生到遙在技術的虛擬現(xiàn)實——作為目的性原則的遙在情結(jié)在不同媒介形態(tài)中的表征
本文關鍵詞:從傳統(tǒng)藝術的意境創(chuàng)生到遙在技術的虛擬現(xiàn)實——作為目的性原則的遙在情結(jié)在不同媒介形態(tài)中的表征,,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遙在情結(jié)是人類創(chuàng)造活動的深層動力。遙在生存,是人類與生俱來的目的,是技術與藝術永恒的使命。這一點,從傳統(tǒng)藝術所營造的"意境"和遙在技術(計算機圖像技術、機器人技術、網(wǎng)絡技術以及虛擬現(xiàn)實技術等數(shù)字技術)營造的"虛擬現(xiàn)實"可見端倪。虛擬現(xiàn)實是意境的數(shù)字化直觀顯現(xiàn)。從傳統(tǒng)藝術的意境創(chuàng)生到遙在技術的虛擬現(xiàn)實,是遙在情結(jié)在不同媒介形態(tài)中的表征,體現(xiàn)了人類追求自由的本性。
【作者單位】: 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媒體技術與藝術系;
【關鍵詞】: 遙在情結(jié) 意境 遙在技術 虛擬現(xiàn)實
【基金】:黑龍江省藝術科學規(guī)劃基金課題資助(編號:省藝科[2008]21)
【分類號】:J0-05
【正文快照】: 1作為目的性原則的遙在情結(jié)遙在作為一種理念,是人類與生俱來的、跨越物理時空、全面掌控世界的情結(jié),伴隨著文明進步從未停止過生長,并且在不同的時代借不同的媒介呈現(xiàn)著不同的面貌。情結(jié),作為一個心理學名詞,它被榮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界定為包括知、情、意的、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吳天德,張宗福;從神本走向人本——殷商西周時期的文化特征[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4年01期
2 桑農(nóng);宗白華美學與瑪克斯·德索之關系[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年02期
3 朱志榮;論宗白華美學思想的貢獻[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04期
4 陳育德;畫形于無象 造響于無聲——論音樂與繪畫之通感[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5 杜繡琳;論《四體書勢》中勢的生命意蘊[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02年02期
6 李夢奎;上古崇玉習俗的文化闡釋──先秦玉文化研究之一[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06期
7 周喬建;靜照與飛動——論宗白華的藝術哲學[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1期
8 彭逸林;巫、巫溪、巫文化、長江文明及庫區(qū)開發(fā)[J];重慶建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3期
9 馮柯;試論視覺傳達設計中“空白”留取的藝術價值[J];平頂山工學院學報;2005年03期
10 李傳江;葉如田;;唐前志怪小說中“擬獸化”蛇意象解讀[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施旭升;;陰陽與虛實:京劇藝術的辯證法[A];京劇與中國文化傳統(tǒng)——第二屆京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家成;關懷生命[D];華東師范大學;2002年
2 鐘以俊;美學視野中的學校教育及其變革[D];東北師范大學;2003年
3 許龍;錢鍾書詩學思想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4年
4 劉長庚;馬克思的感性理論與美學問題[D];復旦大學;2004年
5 劉澤民;試論實踐存在論的美學思考方式[D];復旦大學;2004年
6 劉雅杰;論先秦文學的水意象[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7 伍明春;現(xiàn)代漢詩的合法性研究(1917-1926)[D];首都師范大學;2005年
8 李如密;教學美的價值及其創(chuàng)造[D];西北師范大學;2005年
9 高玉;語言變革與中國文學現(xiàn)代轉(zhuǎn)型[D];華中師范大學;2000年
10 趙之昂;膚覺經(jīng)驗與審美意識[D];山東師范大學;2005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雁華;詩化人生的現(xiàn)實棲地[D];華南師范大學;2002年
2 張愛武;宗白華生命美學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2年
3 俞燕;“詩與真”的不倦探索[D];安徽師范大學;2002年
4 薛榮莉;徜徉在學術與人生的詩意境界[D];暨南大學;2002年
5 余學玉;由理性向非理性過渡的橋梁[D];安徽大學;2002年
6 張高宏;亞里士多德的存在學及其對海德格爾的影響[D];四川大學;2003年
7 史愛兵;宗白華對中國藝術學的幾點重大貢獻[D];河北大學;2003年
8 王茜;古典審美理想的守望者[D];安徽師范大學;2004年
9 肖霞;生命最初的愉悅及其物化——論原始藝術的發(fā)生[D];江西師范大學;2004年
10 劉思華;早期共產(chǎn)主義知識分子與少年中國學會[D];湖南師范大學;2004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析西;;以突顯觀為認知指導,品《山居秋暝》英譯[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2011年06期
2 彭東麗;;詩歌意境與小說意境異同論[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16期
3 羅昕;;此“境”非彼“境”——談王國維“境界”與“意境”的差異[J];青年文學家;2011年09期
4 童美茹;;淺析古典詩詞翻譯中的意境傳達[J];青年文學家;2011年16期
5 楊路;;淺談藝術的意境與風格[J];東方企業(yè)文化;2011年02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8條
1 傅惠敏;;中西藝術表現(xiàn)論的詩學比較——從“意境”與“有意味的形式”說起[A];江西省文藝學會2003年年會論文集[C];2003年
2 林慶揚;;評許淵沖先生的四首韻譯唐詩[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1年年會論文集[C];2001年
3 周海燕;;譯詩中的“做詩”成分[A];中國詩歌研究動態(tài)(第一輯)[C];2004年
4 江藝;;神似種種[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3年年會論文集[C];2003年
5 趙忠山;;詩的“空白結(jié)構(gòu)”與“潛信息系統(tǒng)”[A];黑龍江省文學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6 鄭寒;;物境·情境·意境 論“創(chuàng)新”是藝術創(chuàng)作的生命之舟[A];首屆中國高校美術與設計論壇論文集(下)[C];2010年
7 郁龍余;;中印味論詩學比較[A];“新中國文學理論五十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9年
8 邱正倫;;新人本主義,中國當代藝術美學的主流趨向[A];中華美學學會第七屆全國美學大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古風;現(xiàn)代意境研究的學科建構(gòu)[N];光明日報;2002年
2 本報記者 黎宏河;藝術講堂:深圳保利的公益實踐[N];中國文化報;2011年
3 ;不定與無窮[N];文藝報;2001年
4 錢志富;詩歌的可譯性[N];文藝報;2005年
5 陳伯海;由“史”向“論”的轉(zhuǎn)折[N];文學報;2000年
6 田川流;重視文藝的審美表達[N];文藝報;2011年
7 顏長江;畫畫就是畫照片?[N];中國攝影報;2011年
8 夏衛(wèi)平;略論柳宗元的憂患意識[N];文藝報;2005年
9 趙迪;前途無量的攝影紀實文學[N];文藝報;2002年
10 ;攝影文學 桃花盛開的地方[N];文藝報;2002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趙之昂;膚覺經(jīng)驗與審美意識[D];山東師范大學;2005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莫先武;現(xiàn)代意境理論的生成[D];蘇州大學;2004年
2 孟瑾;[D];電子科技大學;2004年
3 孫菲菲;許淵沖譯詩中的“競賽”與“創(chuàng)造”藝術[D];河北師范大學;2006年
4 劉廣新;意境·天人合一與詩意的生存[D];曲阜師范大學;2002年
5 袁哲;文學翻譯中審美再現(xiàn)的三個層面[D];湖南師范大學;2004年
6 王雪蓮;移境移情[D];中央美術學院;2006年
7 王瑞;論宗白華對中國文化精神的美學探索[D];新疆大學;2008年
8 姜義;從認知語言學角度看中國古詩詞英譯中意象和意境的傳遞[D];遼寧師范大學;2008年
9 楊玉良;意境與典型比較論[D];華中師范大學;2002年
10 張濤;論文學意境[D];鄭州大學;2004年
本文關鍵詞:從傳統(tǒng)藝術的意境創(chuàng)生到遙在技術的虛擬現(xiàn)實——作為目的性原則的遙在情結(jié)在不同媒介形態(tài)中的表征,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5400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2540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