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終結論的文化溯源與理論重思
[Abstract]:With the advent of the era of modernism and consumerism, literature and art slide from the center of representation to the edge, and the self-discipline of literature and art is deconstructed in consumerism vulgar culture, especially in the image symbols made by electronic media. Literature and art will continue to exist, but its historical mission to lead the spiritual value of human culture has been completed, which is the essential significance of the final conclusion of literature.
【作者單位】: 暨南大學文學院;
【分類號】:I0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顏婷婷;;管窺西方18世紀贊助制度與音樂的關系——以海頓、莫扎特、貝多芬為例[J];天津音樂學院學報;2006年03期
2 歐陽友權;;數字媒介與中國文學的轉型[J];中國社會科學;2007年01期
3 王守仁;現代化進程中的外國文學與中國社會現代價值觀的構建[J];外國文學評論;2004年04期
4 芮必峰;健全的社會與健全的傳播——試論弗洛姆的傳播思想[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1期
5 張器友;20世紀末我國文學頹廢主義論綱[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
6 姜繼紅;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視野下的消費觀念嬗變[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7 田義貴;;試論《紅巖》文本的傳播效果[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8 陳力,陳志鑫;盧卡奇“物化”理論述評[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3年05期
9 李家成;論中外教育研究中的“生命”概念[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02期
10 湯文曙;馬克思歷史觀的主體視角及其當代價值[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6條
1 童慶炳;;毛澤東的美學思想三題[A];紀念毛澤東——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10周年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2 童慶炳;;文學獨特審美場域與文學人口——與文學終結論者對話[A];和諧社會:公共性與公共治理——2004學術前沿論壇論文集[C];2004年
3 徐小立;秦志希;;廣告與消費主義文化的傳播[A];2006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集(Ⅱ)[C];2006年
4 賀建平;;消費社會的炫耀性消費與廣告的意義建構[A];2006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集(Ⅱ)[C];2006年
5 高嘉社;;傳播科技文化 構建和諧社會[A];科技工作者的社會責任與和諧社會建設研究——第二屆全國“科技與社會發(fā)展”中青年南方論壇論文集[C];2007年
6 陳紅兵;陳玉海;;解析新盧德主義對電視的聲討[A];全球化視閾中的科技與社會——全國科技與社會(STS)學術年會(2007)論文集[C];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一峰;傳媒即體驗[D];浙江大學;2006年
2 羅騫;論馬克思的現代性批判及其當代意義[D];復旦大學;2005年
3 徐巍;視覺文化語境中的八九十年代小說創(chuàng)作[D];復旦大學;2004年
4 李震;從認識論到生存論的感性及其審美意義[D];復旦大學;2004年
5 趙海峰;阿多諾的“否定的辯證法”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1年
6 郝志軍;教學理論的實踐品格[D];西北師范大學;2001年
7 張希希;論有效的課堂交往[D];西南師范大學;2001年
8 胡亞敏;詹姆遜·新馬克思主義·后現代主義[D];華中師范大學;2002年
9 史耀疆;制度變遷中的中國私營企業(yè)家成長研究[D];西北大學;2002年
10 陳章樂;社會主義法治化初論[D];中共中央黨校;200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丹;論計算機技術對文學接受的影響[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2 郝近瑤;西方先鋒派音樂不確定性特征的美學研究[D];清華大學;2004年
3 朱亦一;馬克思“現實的個人”范疇研究[D];清華大學;2004年
4 彭勇;古典的“眼淚”[D];廈門大學;2006年
5 李廣平;世紀末的唯美主義狂[D];湘潭大學;2003年
6 于波;儒學與未來科技[D];云南師范大學;2000年
7 李欣;本體論視域中的美善關系[D];陜西師范大學;2001年
8 樊育紅;當代知識管理觀分析[D];蘇州大學;2001年
9 王迅;霍克海默的批判理論述評[D];蘇州大學;2001年
10 吳燕;哲學向生活世界的回歸——馬克思感性世界理論的初步構建[D];黑龍江大學;2001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仕華;;擴張的虛無——論文學研究的泛文化癥候[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2 郭富平;;歷史主義文學觀的理論啟示與話語困頓——以兩部典型文論教材為對象[J];甘肅理論學刊;2011年03期
3 宋衛(wèi)紅;朱霞;;藏傳佛教造型藝術中的身體政治學[J];西藏研究;2011年04期
4 胡斌;;身體“煉獄”中的知覺體驗與道德困境[J];東方藝術;2011年15期
5 周敏;;“文學”研究的方向——胡伯特·蘭高爾教授訪談錄[J];外國文學;2011年03期
6 趙毅衡;;都是“審美”惹的禍:說“泛藝術化”[J];文藝爭鳴;2011年13期
7 段煉;;視覺敘事的結構與話語[J];美術觀察;2011年08期
8 李長生;;重述“圖畫轉向”[J];文藝評論;2011年07期
9 泓峻;;對30年來文藝學跨學科研究兩次范式轉移的思考[J];廣東社會科學;2011年04期
10 牛寒婷;;重返文學批評的場域[J];文藝評論;2011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姚鶴鳴;;文學中的文化研究和馬克思主義文論[A];全國馬列文藝論著研究會第十八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2 陸揚;;文藝學的日常生活審美化轉向[A];生命、知識與文明: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年會文集(2009年度)哲學·歷史·文學學科卷[C];2009年
3 周平遠;;從文藝社會學看中國文論30年[A];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新時期文學理論研究的回顧與反思[C];2008年
4 郭躍輝;;新時期外來文論教材對我國文學理論觀念的影響[A];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新時期文學理論研究的回顧與反思[C];2008年
5 岳雯;;文學會走向終結嗎?——2004·學術前沿論壇北京市文藝學會專場綜述[A];和諧社會:公共性與公共治理——2004學術前沿論壇論文集[C];2004年
6 王寧;;中國比較文學研究的國際背景、研究現狀及未來走向[A];儒學與二十世紀中國文化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97年
7 姚文放;;文化在文學領域中的表達——巴赫金的啟示[A];2005:發(fā)展·和諧·公正——江蘇省社科類學會學術年會成果薈萃[C];2005年
8 謝納;;“空間轉向”與當代文藝理論建構[A];當代中國遼寧發(fā)展·創(chuàng)新·和諧——遼寧省第二屆哲學社會科學學術年會獲獎成果文集[C];2009年
9 楊伯特;;近30年文學理論的“他者化”及其產生的問題[A];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新時期文學理論研究的回顧與反思[C];2008年
10 趙文;;反思與借鑒:西方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概念與當代文藝學建設芻議[A];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新時期文學理論研究的回顧與反思[C];200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南帆;文化研究:打開了什么?[N];文藝報;2005年
2 李慶本;超越審美研究與文化研究[N];學習時報;2001年
3 楊揚;文化研究:謹防庸俗社會學回潮[N];文匯報;2003年
4 賈蕾;文化研究與中國走向世界[N];文藝報;2004年
5 李衛(wèi)華;當前文藝學中的“文化研究”[N];文藝報;2006年
6 王寧;經濟全球化時代的比較文學和文化研究[N];文藝報;2001年
7 金惠敏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 胡菊蘭翻譯整理;電子媒介·文學危機·文化研究[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8 崔立秋;文學理論遭遇危機了嗎?[N];河北日報;2006年
9 解璽璋;文化研究譯著再度走紅[N];北京日報;2001年
10 何群;文化研究中的文學理論[N];學習時報;200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東籬;伯明翰學派的文化觀念與通俗文化理論研究[D];山東大學;2006年
2 劉玲;拉康理論視野中后現代社會的欲望問題研究[D];四川大學;2006年
3 程鎮(zhèn)海;對全球化語境下馬克思主義文論中國化若干問題的思考[D];復旦大學;2007年
4 李磊榮;論民族文化的可譯性[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4年
5 賀玉高;霍米·芭芭的雜交性理論與后現代身份觀念[D];首都師范大學;2006年
6 侯斌英;空間問題與文化批評[D];四川大學;2007年
7 郝永華;作為表征的文學[D];上海師范大學;2007年
8 黃永健;藝術文化論—藝術在文化價值系統(tǒng)中的位置[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7年
9 段峰;透明的眼睛:文化視野下的文學翻譯主體性研究[D];四川大學;2007年
10 孫曉霞;從混沌到有序[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謝龍新;文化批評的三種模式[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2 陳粵;回到文學本身——大文化研究批判[D];吉林大學;2004年
3 李鳳英;論文學翻譯中的創(chuàng)造性叛逆[D];中國石油大學;2007年
4 左少峰;阿爾都塞癥候式閱讀法[D];內蒙古大學;2008年
5 紀曉玲;女翻譯家冰心及其譯作《吉檀迦利》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6年
6 薛麗萍;從文化視角比較簡·愛和林黛玉的不同命運[D];山東師范大學;2007年
7 黃健平;《平家物語》與《三國演義》儒家文化之比較[D];重慶師范大學;2006年
8 雷洪梅;媚俗:大眾文化研究的關鍵詞考察[D];西南大學;2008年
9 張云;大衛(wèi)·霍克斯翻譯《紅樓夢》中創(chuàng)造性叛逆現象的研究:文化研究視角[D];揚州大學;2008年
10 龔婷;顛覆與突圍[D];四川師范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251008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25100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