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語境下比較文學學科定位的再思考
[Abstract]:The subject orientation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has always been a hot topic in the debate between the Chinese and foreign academic circles. In the context of the globalization of literature, the aim of the "common development" is to take into account the premise of the "interdependence". In additio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s a new subject, is a unique research perspective which is gradually formed in the study of the literary theory, the literary criticism and the literary history, and the comparative literature is a complementary relation with the world literature; the multi-span, In particular, the cross-cultural and cross-discipline is a significant feature of the comparative literature; the dialogue between the Chinese and the wester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is the hot spot of the comparative literature in the new century.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comparative literature is an independent subject with great development prospect in present literature research.
【作者單位】: 吉林大學文學院公共外語教育學院;
【基金】:吉林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guī)劃重點項目,項目編號:ZC0089
【分類號】:I0-03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方漢文;中國比較文學:學科定位與體系建構(gòu)[J];北方論叢;2004年06期
2 趙毅衡;;是該設(shè)立比較文學學科的時候了[J];讀書;1980年12期
3 胡鐵生;;多元民族的整合及歐洲政治哲學的影響——美利堅民族的形成及其文學發(fā)生學的全球化因素分析[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6期
4 孫偉平;;“文明的沖突”不可避免?[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6期
5 樂黛云;多元文化與比較文學的發(fā)展[J];江蘇社會科學;2003年01期
6 胡鐵生;;中美文化的碰撞與融合——論美國華裔作家在中美文化交流中的歷史作用[J];江海學刊;2008年04期
7 黨圣元;;對話與中國古代文論當代性意義之生成[J];社會科學輯刊;2008年01期
8 亨利·雷馬克 ,張隆溪;比較文學的定義和功用[J];國外文學;1981年04期
9 胡鐵生;論文學發(fā)展與全球化因素的互動關(guān)系——中美文學發(fā)展史中全球化因素的對比研究[J];學習與探索;2005年02期
10 胡鐵生;;論文學話語權(quán)在全球化進程中的新轉(zhuǎn)向[J];學習與探索;2008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譚大友;政治本體探析[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年01期
2 楊競業(yè);人的本質(zhì)的多維哲學反思——以“經(jīng)驗的預(yù)設(shè)”與“預(yù)設(shè)的經(jīng)驗”為路徑[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4年01期
3 段勇;涂效華;;略論馬克思主義社會發(fā)展動力理論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年03期
4 稅尚軍;;正視問題 突出重點 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6年S1期
5 周智健;徐剛;;保障農(nóng)民主體地位是新農(nóng)村建設(shè)的關(guān)鍵[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年01期
6 王浩斌;王飛南;;試論政治倫理化的底線、限度及其超越——市民社會的制度生態(tài)訴求[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年03期
7 鄧宏烈;;論康德哲學的批判精神[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年03期
8 李銀兵;;淺析馬克思自由觀的科學含義、基本特點和基本內(nèi)容[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年04期
9 白立強;;唯物史觀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年04期
10 胡豐順;;略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四個堅定不移”的辯證關(guān)系[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年04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炳林;;思想爭鳴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2 顏杰峰;;黨內(nèi)民主建設(shè)必須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3 李懷濤;;科學發(fā)展觀是馬克思主義的新發(fā)展[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4 王淑芹;;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基本問題研究[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5 楊生平;;新中國60年我國意識形態(tài)理論回顧與反思[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6 陳明凡;;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共和國的靈魂[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7 喬旋;;淺析馬克思、恩格斯的國家形象觀[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8 趙春明;;改革: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與發(fā)展[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9 吳群芳;;和諧社會視野下公民均衡利益表達中的政府職能[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10 仰海峰;;表象體系、主體幻覺與意識形態(tài)國家機器的職能——阿爾都塞意識形態(tài)理論探析[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丁建軍;宋朝地方官員考核制度研究[D];河北大學;2009年
2 金哲;平面化:后現(xiàn)代文化表征的多維闡釋[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孫永娟;毛詩鄭箋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4 郝文斌;高校教師思想政治工作實證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5 徐佳;生態(tài)語言學視域下的中國瀕危語言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6 耿強;文學譯介與中國文學“走向世界”[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7 蘇勇;解構(gòu)批評:形態(tài)與價值[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8 王員;建國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經(jīng)驗[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9 胡雪梅;科學人才觀的理論內(nèi)涵與實踐應(yīng)用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10 趙一強;知識社會價值的道德分析[D];蘇州大學;2010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吳三三;基于新農(nóng)村視角下的農(nóng)民宗教信仰研究[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2 丁玲;武漢部屬高校民主黨派成員參政意愿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3 周榮;社會性別視角下的農(nóng)村女性政治參與問題研究[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4 林冬妹;粵東黃獅村貧困人口生存狀況及改善研究[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5 賈蓓;新世紀都市類報紙女性報道現(xiàn)狀研究[D];河北大學;2009年
6 韓家勤;馬克思主義灌輸理論的當代價值及其實現(xiàn)路徑研究[D];安徽工程大學;2010年
7 路明;企業(yè)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結(jié)合的機制研究[D];安徽工程大學;2010年
8 黃桂琴;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勵機制構(gòu)建[D];安徽工程大學;2010年
9 孫春萌;奧運會開幕式多元文化及價值探討[D];安徽工程大學;2010年
10 孫德茹;和諧社會視閾下的公民道德建設(shè)[D];安徽工程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9條
1 胡鐵生;對全球化的悖論及中國發(fā)展的再思考[J];東岳論叢;2004年06期
2 胡鐵生;二十世紀美國文學背景評析[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3 胡鐵生;;多元民族的整合及歐洲政治哲學的影響——美利堅民族的形成及其文學發(fā)生學的全球化因素分析[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6期
4 孫偉平;;“文明的沖突”不可避免?[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6期
5 胡鐵生;奧尼爾的社會悲劇觀——兼評社會悲劇《長日入夜行》[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4年05期
6 胡鐵生;是虛無,還是硬漢?——再論海明威筆下的人物形象[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
7 胡鐵生;論美國文學的發(fā)展與全球化的互動關(guān)系[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5年01期
8 方漢文;比較文學學科理論的新辯證觀念[J];中國比較文學;2000年02期
9 樂黛云;互動認知(Reciprocal Cognition):比較文學的認識論和方法論[J];中國比較文學;2001年01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哈旭嫻;;全球化語境與中國的比較文學[J];萍鄉(xiāng)高等?茖W校學報;2006年04期
2 李定清;;全球化語境下的比較文學[J];文學教育(上);2007年09期
3 仵從巨;管恩森;;對教育部推薦的兩部比較文學教材的評議[J];中國大學教學;2006年02期
4 劉介民;;“危機說”的謬誤——兼斥比較研究的困惑、焦慮[J];江漢論壇;2006年07期
5 鐘厚濤;;在對話中尋求未來生機——第五屆“北大—復(fù)旦比較文學學術(shù)論壇”紀要[J];中國比較文學;2008年04期
6 胡鐵生;王萍;;全球化語境下比較文學教學改革的可行性芻議——兼論比較文學學科的生存空間[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8年06期
7 穆雷;20年來比較文學的發(fā)展對我國翻譯學學科建設(shè)的影響[J];中國比較文學;2005年03期
8 曹順慶;;比較文學學科理論的“跨越性”特征與“變異學”的提出[J];中外文化與文論;2006年01期
9 王寧;外語院系比較文學學科的特色和發(fā)展前景[J];中國比較文學;2005年02期
10 張能泉;;異質(zhì)文化之間文學的互識、互補——評潘利鋒教授《全球化語境與東西方文學》[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7年10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鐘華;;比較文學學科自身內(nèi)在的悖論[A];這就是我們的文學生活——《當代文壇》三十年評論精選(上)[C];2012年
2 姚文放;;關(guān)于文藝美學的學科定位問題[A];春華秋實——江蘇省美學學會(1981—2001)紀念文集[C];2001年
3 孟慶偉;;關(guān)于“學科定位”問題的一點看法[A];第八次哈爾濱“科技進步與當代世界發(fā)展”全國中青年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C];2002年
4 汪介之;;有關(guān)比較文學學科定位的兩個問題[A];2005:發(fā)展·和諧·公正——江蘇省社科類學會學術(shù)年會成果薈萃[C];2005年
5 吳艷東;;挑戰(zhàn)與對策:全球化語境下的科學社會主義[A];中國科學社會主義學會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專業(yè)委員會年會暨“新世紀初的世界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學術(shù)研討會文集[C];2006年
6 韓布新;;從幾種分類代碼看心理學的學科定位[A];第八屆全國心理學學術(shù)會議文摘選集[C];1997年
7 任文利;;全球化語境下的地方話語:儒家性善論的重新解讀[A];中國哲學史學會2004年年會暨中國傳統(tǒng)哲學當代價值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8 彭吉象;;全球化語境下的中華民族影視藝術(shù)[A];全球化與中國影視的命運——首屆中國影視高層論壇論文集[C];2001年
9 秦紅嶺;;全球化語境下建筑地域性特征的重新認識與構(gòu)建[A];地域建筑文化論壇論文集[C];2005年
10 周平遠;;從文藝社會學看中國文論30年[A];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新時期文學理論研究的回顧與反思[C];2008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王耀文;全球化語境中的漢語問題[N];中華讀書報;2002年
2 沈彬 貴州日報;全球化語境下的文化報道變革[N];經(jīng)濟信息時報;2009年
3 錢中文 童慶炳 黃卓越 (俄羅斯)M·蘇達科娃 劉象愚;全球化語境下的文化、文學與人[N];社會科學報;2001年
4 記者 劉構(gòu);探求全球化語境中的文學理論之路[N];文藝報;2001年
5 ;追尋全球化語境下的新豫商[N];經(jīng)濟視點報;2005年
6 云德;不能缺失的文化視角[N];文匯報;2008年
7 毛嘉;學科定位的“模糊”[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3年
8 鐘厚濤;比較文學的焦慮與中國學者的聲音[N];中華讀書報;2007年
9 王楊;《全球化語境中的文化選擇》 關(guān)注文化發(fā)展的前沿課題[N];文藝報;2008年
10 張濤;在全球化語境中實現(xiàn)中國文學“走出去”[N];文藝報;2009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鄧楠;全球化語境下的民族文化身份認同[D];浙江大學;2004年
2 王穎;全球化背景下中國文化產(chǎn)業(yè)競爭力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3 朱潔;全球化語境下中國新生代電影文化闡釋[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4 李恒田;全球化語境下二十世紀末中國小說[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5 文治芳;論樂黛云比較文學研究的理論與方法[D];山東大學;2009年
6 李秀麗;透過文學進行文化和政治批評[D];北京語言大學;2008年
7 程現(xiàn)昆;科技倫理研究論綱[D];吉林大學;2007年
8 程鎮(zhèn)海;對全球化語境下馬克思主義文論中國化若干問題的思考[D];復(fù)旦大學;2007年
9 錢春蓮;中國新影像:全球視野與民族認同[D];上海戲劇學院;2006年
10 湯筠冰;跨文化傳播與申奧片的國家形象建構(gòu)[D];復(fù)旦大學;2008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周國興;一般法理學如何可能[D];吉林大學;2007年
2 江俊麗;全球化視野下英語教學中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D];四川師范大學;2007年
3 牛海彬;全球化語境中的民族文化[D];山西大學;2003年
4 胡蘭貞;探究水彩藝術(shù)的中國語式[D];江西師范大學;2009年
5 于巧麗;文化身份的自我探尋與建構(gòu)[D];山東師范大學;2007年
6 朱小杰;全球化背景下中國國家形象的定位[D];青島大學;2007年
7 蔣濤;犯罪本質(zhì)特征之社會危害性——在全球化語境和社會轉(zhuǎn)型背景下論社會危害性[D];華東政法學院;2004年
8 文雅;城市中學生民族國家意識與全球意識關(guān)系研究[D];中國青年政治學院;2007年
9 王勐;當代中國電影全球化理論與策略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10 黃麗帆;乘之愈往、識之愈真[D];中國美術(shù)學院;2008年
,本文編號:250576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25057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