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作者”到“寫手”——作者:作為精神主體的確立與缺席
[Abstract]:This paper reviews the debate about what the author and what is writing in the middle and later 20th century.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literary practice activitie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cept of``author'' , which is synchronously established with the tradition and subjectivity of modern rationalism culture. But in the post-modern context, the author, as the subject, has died, and the rest is the writer that reflects the existence, communication and operation of words. So literature has become a kind of private experience of pure personal character and orgy speech game.
【作者單位】: 黑龍江大學文學院;
【分類號】:I02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明詩;;馬克思異化理論的邏輯銜接——重讀《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有感[J];海軍工程大學學報(綜合版);2009年01期
2 王寅;;既超越又不超越的回歸——兼談體驗哲學的超越性和語言學研究的新增長點[J];外語學刊;2008年01期
3 丁峻;;本體知識:教育的認知盲區(qū)和操作誤區(qū)[J];心理研究;2010年06期
4 譚楚子;;以現(xiàn)代意識激活古代經(jīng)典文本——有感于第六屆國際《金瓶梅》學術(shù)討論會而發(fā)[J];徐州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5 郁建興;馬克思的“自由人的聯(lián)合體”思想新繹[J];政治學研究;2000年02期
6 安佳;;《阿凡達》構(gòu)建的烏托邦世界——對《阿凡達》的符號學解讀[J];新聞世界;2010年S1期
7 馬征;李冰;;對“邏輯和歷史一致”的質(zhì)疑[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9期
8 李天莉;;試析黑格爾的權(quán)利觀[J];前沿;2007年02期
9 邢廣橋;;對“科學技術(shù)是第一生產(chǎn)力”的反思和追問[J];前沿;2008年03期
10 于洪軍;潘云濤;;沖突與整合: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識形態(tài)教育與非意識形態(tài)教育的統(tǒng)一[J];前沿;2008年04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杜早華;;論當代中國社會轉(zhuǎn)型時期的道德危機——從自律與他律的平衡看[A];“第二屆中國倫理學青年論壇”暨“首屆中國倫理學十大杰出青年學者頒獎大會”論文集[C];2012年
2 李龍強;;論思想政治教育的轉(zhuǎn)型[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二五階段性成果集(華北卷)[C];2012年
3 李龍強;;論思想政治教育的轉(zhuǎn)型[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二五階段性成果集(西北卷)[C];2012年
4 陸俊;;論網(wǎng)絡(luò)社會運動[A];改革開放與理論創(chuàng)新——第二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文集[C];2008年
5 孫波;;自然辯證法的黑格爾哲學淵源[A];第三屆全國科技哲學暨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文集[C];2010年
6 龍揚志;;一部詩劇與一個詩人的創(chuàng)作史[A];李輕松詩歌創(chuàng)作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7 陳涯倩;;試論共同體的宗教本質(zhì)[A];第二屆中國南北哲學論壇暨“哲學的當代意義”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8 夏瑩;;生產(chǎn)的鏡像邏輯與西方形而上學批判——為鮑德里亞對馬克思“生產(chǎn)”觀念批判辯護[A];國外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第三屆國外馬克思主義論壇會議論文集[C];2008年
9 衣俊卿;;馬克思主義哲學演化的內(nèi)在機制研究[A];第五屆馬克思哲學論壇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態(tài)研究會議論文集(上)[C];2005年
10 陳天慶;;世界歷史性、社會實踐及自身——馬克思哲學中國化的存在論斷想[A];第五屆馬克思哲學論壇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態(tài)研究會議論文集(下)[C];2005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義;大學生批判性思維研究:概念、歷史與實踐[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2 楊玲;文化交往論[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3 劉宇;從臣民到公民[D];南開大學;2010年
4 王偉;《呂氏春秋》體道和治道思想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5 郭星;二十世紀英國奇幻小說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6 劉佳;黑澤明作品的美學特質(zhì)及其對當代中國電影的啟示[D];南開大學;2010年
7 林建華;論朱熹教育思想體系的生成與建構(gòu)[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8 匡宏;休謨道德哲學中的情感與理性關(guān)系研究[D];武漢大學;2010年
9 段鵬;開放的藝術(shù)及其教育[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10 吳旭平;力量的形而上學[D];吉林大學;2011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周珊珊;馬克思實踐本體論問題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李園;信息化時代教育技術(shù)人文精神的缺失與重構(gòu)[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3 王天瑞;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研究[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4 鄧亞娟;學校教育中加強高中生責任感培養(yǎng)的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5 張靜;醫(yī)學院校學生感恩教育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6 石磊;個人數(shù)字產(chǎn)品設(shè)計的模糊性研究[D];江南大學;2010年
7 王文秀;淮北地區(qū)漢畫像石神話圖式研究[D];淮北師范大學;2010年
8 孫振華;網(wǎng)絡(luò)語境下自然人格的法律擴展[D];長春工業(yè)大學;2010年
9 朱榮建;“否定的辯證法”核心思想研究[D];南昌大學;2010年
10 蘇昌強;論盧卡奇的人道主義思想[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趙紅燦;;理性與主體性的問題間性——現(xiàn)代性理論的核心論域[J];長白學刊;2009年05期
2 張偉勝;主體性原則與現(xiàn)代人的價值理性[J];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5年04期
3 黃g,
本文編號:249636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24963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