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岸和彼岸——契訶夫與曹禺劇作主題之比較
[Abstract]:Chekhov and Cao Yu's plays are very similar in their themes. They not only criticize the dark real society, but also look forward to the coming of the new world with great enthusiasm. The similarity of the themes of the two plays is derived from Cao Yu's study and reference to Chekhov, as well as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 and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
【作者單位】: 上海戲劇學院博士后流動站;中國戲曲學院;
【分類號】:I0-03;I106.3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作品寫完不要急于發(fā)表[J];漢語學習;1980年01期
2 黎皓智;契訶夫短篇小說的藝術(shù)成就[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0年01期
3 溫小鈺;文學的風格與流派[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0年01期
4 辛憲錫;《北京人》探疑[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0年04期
5 李蟠;契訶夫是怎樣對待托爾斯泰的?[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80年04期
6 劉樂群;新穎精當?shù)那楣?jié)結(jié)構(gòu)——契訶夫短篇小說閱讀扎記[J];外國文學研究;1980年02期
7 王遠澤 ,張鐵夫;論馬雅可夫斯基的諷刺喜劇[J];外國文學研究;1980年03期
8 羅毅之 ,伍黎 ,王嘯平;話劇問題三人談[J];上海戲劇;1980年01期
9 李廣;海外友人話《握手》[J];上海戲劇;1980年01期
10 王秋榮;魯迅和《毀滅》[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0年0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何福霖;;尋找題材和思維方法的突破——關(guān)于畫報改革的思考[A];現(xiàn)狀、挑戰(zhàn)、展望——第五屆全國新聞攝影理論年會論文集[C];1993年
2 王先霈;;無“人”難成書——漫議性格塑造在小說創(chuàng)作中的地位[A];《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第五輯暨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論文匯編[C];1985年
3 黃振林;;對話機制的松弛與拆解——新時期話劇形態(tài)變化趨勢分析[A];江西省撫州市社科聯(lián)論文集(2002-2003)教育文化類[C];2003年
4 毛俊輝;;從梅花獎說到香港舞臺[A];中國戲劇梅花獎20周年文集[C];2004年
5 徐曉鐘;;實現(xiàn)老師夙愿 再讀《雷雨》詩情 《雷雨》導演闡述[A];中國戲劇梅花獎20周年文集[C];2004年
6 童道明;;《雷雨》演出的雙重意義[A];中國戲劇梅花獎20周年文集[C];2004年
7 石洪生;;契訶夫與舒克申[A];中國首屆“海峽兩岸俄語教學與研究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8 劉心華;;俄國古典文學中的厭女情結(jié)[A];中國首屆“海峽兩岸俄語教學與研究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9 石洪生;;舒克申短篇小說《法庭》的情節(jié)分析[A];中國首屆“海峽兩岸俄語教學與研究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C];2005年
10 劉心華;;俄國古典文學中的厭女情結(jié)[A];中國首屆“海峽兩岸俄語教學與研究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C];2005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田本相 宋寶珍;改編曹禺劇作求形求神?[N];中國藝術(shù)報;2000年
2 馬莉莉;滬劇的“曹禺情結(jié)”[N];解放日報;2000年
3 葉平;拜讀契訶夫[N];中國經(jīng)濟時報;2000年
4 止庵;遠去的俄羅斯靈焰[N];中國圖書商報;2000年
5 楊劍龍;曹禺研究的新開拓[N];文藝報;2000年
6 萬昭;一個老觀眾的心里話[N];文藝報;2000年
7 ;傾聽雷雨[N];中華讀書報;2000年
8 任洪淵;演員在臺下,戲在場外[N];北京日報;2001年
9 阿方;2000年話劇舞臺大回望[N];重慶日報;2001年
10 嚴家炎;由《曹禺訪談錄》所想到的[N];人民日報;2001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蘇玲;契訶夫傳統(tǒng)與二十世紀俄羅斯戲劇[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1年
2 劉研;契訶夫與中國現(xiàn)代文學[D];東北師范大學;2003年
3 李康仁;韓國曹禺早期話劇研究概況與曹禺劇本分析[D];復旦大學;2005年
4 朱靜宇;王蒙小說與蘇俄文學[D];蘇州大學;2005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胡強;現(xiàn)實主義的覺醒與深化[D];湘潭大學;2002年
2 李志強;靈魂的墮落,人性的悲哀——從對話理論看《姚尼奇》的創(chuàng)作[D];四川大學;2002年
3 張yN;從“歸納”走向“解構(gòu)”[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4 蘇艷梅;論曹禺劇作的語言藝術(shù)[D];華南師范大學;2003年
5 魏琴;凌叔華小說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3年
6 王凝嵐;試論凱瑟琳·曼斯菲爾德的短篇小說創(chuàng)作技巧[D];暨南大學;2002年
7 崔家遠;酒的迷狂與夢的憧憬[D];青島大學;2003年
8 徐晗;《論凱·曼斯菲爾德短篇小說現(xiàn)代主義特征》[D];上海師范大學;2003年
9 曾雪雨;論契訶夫小說的創(chuàng)作個性[D];湖南師范大學;2004年
10 李嵐;曼斯菲爾德短篇小說藝術(shù)新探[D];吉林大學;2004年
,本文編號:240763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24076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