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文學觀照下的文學史編寫新方法論
[Abstract]:Rewriting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was once a hot topic in the domestic academic circles in the 1980s and 1990s. Although the response is strong and some research achievements have emerged, the reflec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ontology and methodology of literary history is always insufficient, which leads to the cooling of "rewriting literary history".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restate the old words, and through the Noumenon thinking and method exploration of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to try to construct a more close to historical appearance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y. A more extensive and objective writing method of literary history: this is a literary history writing mode with the aid of receptive aesthetics, new historicism, Foucault's post-modern theory and new social history, which can reproduce the diachronic cultural ecology. The last part of the paper is a realistic attempt to put forward a new method of writing the literary history.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reception history of "the annoyance of Young Werther" in a specific period in China, the author interprets the literary space at that time. Thus illustrating the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feasibility of the theoretical method.
【學位授予單位】:吉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5
【分類號】:I0-03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閆翠靜;;從學術明星現象看大眾文化的回歸[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8年04期
2 劉紅軍;沈瑋瑋;;中西視野下的荀子“禮法”觀[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11年02期
3 江泓;;電視新聞短評初探[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1年02期
4 李書琴;錢宏;;試論全球化語境下文化典籍翻譯策略之選擇[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5 錢雯;;文化詩學:理論、方法及局限[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05期
6 陳兆肆;;清代法律:實踐超越表達——以衙役群體運作班房為視角[J];安徽史學;2008年04期
7 左玉河;;30年來的中國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J];安徽史學;2009年01期
8 朱霆;;?聶嗔臻g理論的建筑學解讀[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6年04期
9 劉敦萍;從《天凈沙》的六種譯文看接受美學理論[J];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10 方維保;江山依舊,才人輩出──張恨水、金庸比較論[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霍俊明;;新詩史敘事場閾中的十七年詩歌[A];這就是我們的文學生活——《當代文壇》三十年評論精選(上)[C];2012年
2 郝志運;鐘佳桂;莫云生;;基于社會網絡分析的知識權力中心研究[A];2007年全國第十一屆企業(yè)信息化與工業(yè)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7年
3 龍永干;;蛻變的努力與“革命”的焦慮——魯迅“左聯”生存論[A];魯迅與“左聯”——中國魯迅研究會理事會2010年年會論文集[C];2010年
4 張建;;后現代消費社會身體的走向[A];中華美學學會第七屆全國美學大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5 任光宣;;儒家思想的遙遠回聲——果戈理的《與友人書簡選》與孔孟思想[A];北京論壇(2004)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多元文學文化的對話與共生”外國文學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4年
6 邵培仁;;論媒介生態(tài)的五大觀念[A];中國傳播學:反思與前瞻——首屆中國傳播學論壇文集[C];2002年
7 黃旦;;新聞專業(yè)主義的建構與消解:對西方大眾傳播者研究歷史的解讀[A];中國傳播學:反思與前瞻——首屆中國傳播學論壇文集[C];2002年
8 孫瑞祥;;傳播社會學: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A];全球信息化時代的華人傳播研究:力量匯聚與學術創(chuàng)新——2003中國傳播學論壇暨CAC/CCA中華傳播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C];2004年
9 崔保國;;理解媒介生態(tài)——媒介生態(tài)學教學與研究的展開[A];全球信息化時代的華人傳播研究:力量匯聚與學術創(chuàng)新——2003中國傳播學論壇暨CAC/CCA中華傳播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C];2004年
10 馬鋒;;超越民族志:在解釋中探尋可能之規(guī)律——傳播民族志方法新探[A];2006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集(Ⅰ)[C];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凱波;屈騷評論與漢代文學思想[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謝云才;文本意義的詮釋與翻譯[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楊雪蓮;傳播學視角下的外宣翻譯[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武克勤;英伽登文學本體論思想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5 李國娟;儒學與秦漢意識形態(tài)的建立[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喬暉;語文教科書中學習活動的設計[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7 楊玲;文化交往論[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8 楊棟;神話與歷史:大禹傳說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9 曹利云;宋元之際詞壇格局及詞人群體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10 劉偉;文化翻譯視野下的“少數民族文學”[D];南開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林X;都市青年女性時尚消費中意見領袖的傳播影響力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2 曹二玲;圖畫故事書翻譯研究[D];河北大學;2009年
3 胡志明;信息化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研究[D];河南理工大學;2010年
4 于樹軍;50至70年代合作化小說情愛敘事分析[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5 陳欣躍;新時代的電視媒體影響力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6 李鼐;關于數字電影傳播特征的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7 李釗;體育組織在危機公關中的媒體策略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8 胡潔雅;耐克品牌文化傳播模式探析[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9 陳樂綠;上海品牌體育賽事發(fā)展現狀及對策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10 劉晶晶;克萊門茨《大學比較文學》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本文編號:240701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24070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