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dāng)前位置:主頁 > 文藝論文 > 藝術(shù)理論論文 >

從接受美學(xué)的角度解讀“披文以入情”

發(fā)布時間:2018-12-15 18:18
【摘要】: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一股新的文學(xué)理論思潮產(chǎn)生于聯(lián)邦德國,就是以讀者中心論為主要觀點的“康斯坦茨學(xué)派”,這一學(xué)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漢斯·羅伯特·姚斯和沃爾夫?qū)ひ辽獱?姚斯的理論觀點主要是讀者接受理論,伊瑟爾的理論觀點主要是審美效應(yīng)理論,這兩大理論是接受美學(xué)的中心觀點。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論家劉勰在其文論名著《文心雕龍》的第四十八篇《知音》中就有關(guān)于理想觀文者的系統(tǒng)論述,從知音難遇開始,到分析知音難遇的原因,以及怎樣才能對于文學(xué)作品有更深層次的了解和分析文學(xué)作品優(yōu)劣的方法,在他的《文心雕龍·知音》篇中都有詳細的論述。 西方的接受美學(xué)和中國古代劉勰的觀文者接受理論,雖然產(chǎn)生于不同國度的不同時期,但是仍有其相通之處,本論文通過三章來分別對此加以闡述: 第一章:主要是從觀文者的素養(yǎng)與文本接受之間的關(guān)系展開的,分為三個層次,系統(tǒng)的論述了觀文者的層次與理想的觀文者、觀文者的素養(yǎng)與文學(xué)鑒賞以及期待視野對觀文者披文的影響。也就是說在姚斯和劉勰的文論思想中,觀文者不是一般的觀文者,而是層次比較高的觀文者,就是劉勰所說的知音,所以我們在研究這兩種理論時,首先就應(yīng)該將讀者分為不同的層次,這樣才能更好的理解文論家的思想。 第二章:主要論述了觀文者和綴文者的交流,分為三個層次,主要從觀文者披文與審美愉悅、綴文者與披文者的入情和觀文者對于文本的理解與升華這三個方面來展開論述的。分析了“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與“觀文者披文以入情”這兩種不同的方向的感情交流,這兩種感情的交流都是通過文本作為中介來實現(xiàn)的。 第三章:主要論述了觀文者的閱讀對于綴文者創(chuàng)作的影響,分為兩個層次,觀文者的閱讀對于題材和內(nèi)容的影響以及對于體裁和形式的影響來展開的,這一部分系統(tǒng)的分析了綴文者的創(chuàng)作怎樣受到觀文者喜好和興趣的影響,以及綴文者積極的去適應(yīng),達到與讀者的喜好相適應(yīng)。通過這三個部分的系統(tǒng)論述來實現(xiàn)接受美學(xué)的中西交流。 最后結(jié)語部分主要是簡單闡述,中西方前人的接受美學(xué)的思想和理論對于我們后人的指導(dǎo)意義,以及將中西方的文論有機的結(jié)合起來,對于整個文化的全球化具有重要的意義。
[Abstract]:In the 1960s, a new trend of thought in literary theory came into being in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that is, the "Constance School" with the reader-centered view as the main point of view. The main representatives of this school are Hans Robert Yao and Wolfgang Iser. Yao's theory is mainly reader acceptance theory, and Iser's theory is mainly aesthetic effect theory. These two theories are the central point of reception aesthetics. Liu Xie, a literary commentator in the Wei,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had a systematic discussion on the ideal writer in his famous literary theory, Wen Xin Diao long, article 48, from the beginning to the analysis of the reason why it is difficult to meet. And how to hav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literary works and how to analyze the merits and demerits of literary works are discussed in detail in his "Wen Xin Diao long confidant". Western reception aesthetics and Liu Xie's reception theory in ancient China, although born in different periods in different countries, still have their similarities. This thesis elaborates this through thre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mainly from the view of the literati's accomplishment and the text acceptance relations unfolds, divides into three levels, has discussed the literary viewer's level and the ideal literary viewer systematically. The Literary appreciation and the influence of expectation Vision on the Literary Viewers'Beatles. That is to say, in Yao Si's and Liu Xie's literary theory thoughts, the literary viewer is not the ordinary literary viewer, but the higher-level literary viewer, which is Liu Xie's idea of knowing the sound. Therefore, when we study these two theories, First of all, readers should be divided into different levels, so a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ideas of literary theorists. The second chapter mainly discusses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reader and the writer, which is divided into three levels, mainly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the writer's style and aesthetic pleasure, the emotion of the writer and the drape, and the understanding and sublimation of the tex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wo kinds of emotional communication in different directions, namely, the emotion of the dropper and the emotion of the writer's Beatles. These two kinds of emotional exchanges are realized through the text as an intermediary. The third chapter mainly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of the reader's reading on the writer's creation, which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levels: the influence of the reader's reading on the subject matter and the content, and the influence on the genre and form. This part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how the writer's creation is influenced by the writer's preferences and interests, and how the droppers can adapt to the readers' preferences. Through the three parts of the systematic discussion to achieve the acceptance of aesthetic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exchanges. The last part of the conclusion is mainly a brief elaboration,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predecessors' thought and theory of reception aesthetics hav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the globalization of the whole culture, as well as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literary theories to our posterity.
【學(xué)位授予單位】:西北大學(xué)
【學(xué)位級別】:碩士
【學(xué)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I01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曉文;在“傳統(tǒng)”中尋找“現(xiàn)代”——淺談汪曾祺“聊齋新義”系列小說對《聊齋志異》原著的改寫[J];蒲松齡研究;2004年02期

2 劉琦;;清代文言小說女性形象“陌生化”審美效果[J];蒲松齡研究;2007年03期

3 宋華偉;;創(chuàng)作與接受的互動——從接受理論視角分析《聊齋志異》創(chuàng)作過程之獨特性[J];蒲松齡研究;2008年02期

4 張碩;;沈復(fù)與蒲松齡女性觀比較研究[J];蒲松齡研究;2009年02期

5 樊慶彥;;論《聊齋志異》的娛樂功能[J];蒲松齡研究;2011年01期

6 龍濤;;古詩詞教學(xué)“美”談[J];阿壩師范高等?茖W(xué)校學(xué)報;2007年S1期

7 何水英;;從對屈原的評論看司馬遷的文學(xué)理想[J];阿壩師范高等?茖W(xué)校學(xué)報;2012年01期

8 王曉崗;;審美意識形態(tài)論是第一原理嗎——對文學(xué)理論教學(xué)的一個想法[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學(xué)報;2008年04期

9 金彥,張麗;從接受美學(xué)看電視受眾參與[J];安徽大學(xué)學(xué)報;1999年03期

10 黃書泉;“我”與“我們”——20世紀中國文學(xué)的兩類書寫[J];安徽大學(xué)學(xué)報;2004年04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張申華;;積極構(gòu)建下的消極顛覆——女性主義視角看劉易斯的《大街》[A];首屆海峽兩岸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學(xué)術(shù)研討會暨福建省外國語文學(xué)會2011年會論文集[C];2011年

2 趙忠山;;詩的“空白結(jié)構(gòu)”與“潛信息系統(tǒng)”[A];黑龍江省文學(xué)學(xué)會2011年學(xué)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11年

3 莫先武;;王國維“境界說”對中國百年文論的影響[A];新世紀美學(xué)與藝術(shù)——江蘇省美學(xué)學(xué)會第七屆會員大會暨學(xué)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4 魏名國;;試論真理的接受之維[A];安徽省社會科學(xué)界第三屆學(xué)術(shù)年會哲學(xué)學(xué)會專場——“科學(xué)發(fā)展觀與安徽崛起”論壇論文集[C];2008年

5 常靜;;彝族敘事長詩《阿詩瑪》的風(fēng)格學(xué)[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一輯)[C];2007年

6 劉廣遠;;狂歡化:莫言小說的話語方式——試論《四十一炮》[A];中國當(dāng)代文學(xué)研究會第十三屆學(xué)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4年

7 郝明工;;世紀文學(xué)的中國命名——關(guān)于“從新時期文學(xué)到新世紀文學(xué)”的若干思考[A];中國當(dāng)代文學(xué)研究會第十四屆學(xué)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6年

8 霍俊明;;“還有什么色彩留在這片荒原?”——1957年的穆旦或一個時代的靈魂史[A];中國當(dāng)代文學(xué)研究·2006卷[C];2006年

9 易彬;;“秘密”的寫作——穆旦形象考察(1958~1977)的一條線索[A];中國當(dāng)代文學(xué)研究·2006卷[C];2006年

10 霍俊明;;新詩史敘述中郭小川與賀敬之的經(jīng)典化變動[A];“中國當(dāng)代文學(xué)史:歷史觀念與方法”學(xué)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相關(guān)博士學(xué)位論文 前10條

1 謝云才;文本意義的詮釋與翻譯[D];上海外國語大學(xué);2010年

2 陸秀英;中國當(dāng)代翻譯文學(xué)系統(tǒng)中主體間關(guān)系的生態(tài)分析[D];上海外國語大學(xué);2010年

3 耿強;文學(xué)譯介與中國文學(xué)“走向世界”[D];上海外國語大學(xué);2010年

4 高玉蘭;解構(gòu)主義視閾下的文化翻譯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xué);2010年

5 武克勤;英伽登文學(xué)本體論思想研究[D];蘇州大學(xué);2010年

6 楊素秋;“文革文學(xué)”與“新時期文學(xué)”的關(guān)聯(lián)研究[D];蘇州大學(xué);2010年

7 黃芳;跨語際文學(xué)實踐中的多元文化認同[D];華東師范大學(xué);2011年

8 喬暉;語文教科書中學(xué)習(xí)活動的設(shè)計[D];華東師范大學(xué);2010年

9 傅美蓉;從反再現(xiàn)到承認的政治[D];陜西師范大學(xué);2010年

10 呂敏宏;手中放飛的風(fēng)箏[D];南開大學(xué);2010年

相關(guān)碩士學(xué)位論文 前10條

1 曹二玲;圖畫故事書翻譯研究[D];河北大學(xué);2009年

2 胡志明;信息化時代大學(xué)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研究[D];河南理工大學(xué);2010年

3 吳瓊;布寧小說中的普世性思想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xué);2010年

4 于樹軍;50至70年代合作化小說情愛敘事分析[D];哈爾濱師范大學(xué);2010年

5 孫方旭;論汪立三鋼琴作品《他山集》的意蘊“層次觀”[D];哈爾濱師范大學(xué);2010年

6 劉耀庭;中學(xué)寫作教學(xué)中學(xué)生讀者意識培養(yǎng)研究[D];廣西師范學(xué)院;2010年

7 葉惠英;杜魯門·卡波特研究在中國[D];廣西師范學(xué)院;2010年

8 岳佳寧;端木蕻良長篇小說論[D];廣西師范學(xué)院;2010年

9 張建敏;《文賦》“應(yīng)感之會”說[D];廣西師范學(xué)院;2010年

10 周錫梅;從接受美學(xué)視角看吳鈞陶與Witter Bynner的杜詩英譯[D];上海外國語大學(xué);2010年

,

本文編號:2381081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2381081.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quán)申明:資料由用戶ec2de***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