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歷時視閾下的譯者風格研究——語料庫輔助下的《聊齋志異》英譯本調(diào)查

發(fā)布時間:2018-12-09 10:06
【摘要】:本文旨在從歷時研究的角度探索譯者風格,利用語料庫研究工具考察中文典籍《聊齋志異》兩個主要歷時英譯的譯者風格特點。研究以基于語料庫的譯者風格綜合研究模式為理論框架,分析和探討了翟理斯和閔福德兩位譯者表現(xiàn)在其譯本多個層面上、包括T型和S型兩種維度的譯者風格特點,并以此為基礎(chǔ)對其譯者風格產(chǎn)生原因進行歷史、文化和社會的解讀。
[Abstract]:This paper aims at exploring the translator's sty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achronic research and using corpus research tools to investigate the styl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wo main diachronic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Chinese classic "Liaozhai Zhi Yi". Based on a corpus-based model of comprehensive study of translators' styles, the study analyzes and explor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nslators' styles of Zhai Liz and Minford on many levels of their versions, including the T and S dimensions. On the basis of this, the author interprets the causes of the translator's style in history, culture and society.
【作者單位】: 上海財經(jīng)大學外國語學院;
【基金】:2012年教育部項目“中國文化對外輸出導向下的漢譯英研究——以盧曼的功能系統(tǒng)理論為視角”(12YJAZH077) 2013年上海財經(jīng)大學外語系教改項目“基于語料庫的《聊齋志異》譯者風格研究”項目資助
【分類號】:H315.9;I046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9條

1 文軍;馮丹丹;;國內(nèi)《聊齋志異》英譯研究:評述與建議[J];蒲松齡研究;2011年03期

2 盛寧;歷史·文本·意識形態(tài)——新歷史主義的文化批評和文學批評芻議[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年05期

3 王洪月;;新歷史主義的后現(xiàn)代哲學觀[J];東岳論叢;2010年02期

4 李海軍;彭勁松;;翟理斯與《聊齋志異》在英語世界的經(jīng)典化[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6期

5 肖維青;自建語料庫與翻譯批評[J];外語研究;2005年04期

6 黃立波;朱志瑜;;譯者風格的語料庫考察——以葛浩文英譯現(xiàn)當代中國小說為例[J];外語研究;2012年05期

7 余蘇凌;;翟理斯英譯《聊齋志異》的道德和詩學取向[J];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5期

8 胡開寶;;語料庫翻譯學:內(nèi)涵與意義[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2012年05期

9 盧靜;;基于語料庫的譯者風格綜合研究模式探索——以《聊齋志異》譯本為例[J];外語電化教學;2013年02期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盧靜;歷時與共時視閾下的譯者風格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3年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鄒宗良;;隱含作者與真實作者——《聊齋志異·嬌娜》篇創(chuàng)作心態(tài)探析[J];蒲松齡研究;2008年01期

2 文軍;馮丹丹;;國內(nèi)《聊齋志異》英譯研究:評述與建議[J];蒲松齡研究;2011年03期

3 陳月娥;歐陽俊林;;從動詞詞義看雙賓語構(gòu)塊式和與格構(gòu)塊式[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6期

4 江守義;;敘事批評的發(fā)生與發(fā)展[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5 劉世芳;;語料庫對英語詞匯教學的促進作用[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4期

6 程秀峰;;愛倫·坡作品后現(xiàn)代性探析[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7 陳玉潔;;論《了不起的蓋茨比》的敘事技巧[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3期

8 潘海軍;;規(guī)約語境與審美變異——簡評葉兆言抗戰(zhàn)系列小說[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11期

9 明漫丹;;花非花——論施蟄存的《漁人何長慶》[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12期

10 袁蓉;;19世紀美國哥特傳統(tǒng)與愛倫·坡的《論厄舍屋的倒塌》[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曾燕秋;;當學習型詞典不夠用的時候:一項在線語料庫與學習型詞典的個案對比研究[A];首屆海峽兩岸外語教學與研究學術(shù)研討會暨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11年會論文集[C];2011年

2 蔣紅艷;徐曉杰;;修辭性敘事理論框架中交流模式研究[A];黑龍江省文學學會2011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11年

3 李政文;;基于語料庫的“admit”的對比研究[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五輯)[C];2010年

4 武繼紅;;論學習詞典中隱喻對搭配形成的影響——基于認知語義學的搭配研究[A];中國辭書學會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第七屆年會論文集[C];2007年

5 廖七一;;翻譯研究學科發(fā)展概況(2006)[A];譯學辭典與翻譯研究——第四屆全國翻譯學辭典與翻譯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6 宋晶;;論語言學流派對詞典編纂的影響[A];福建省外文學會2007年會暨華東地區(qū)第四屆外語教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7 張璐;;信息社會翻譯新特點及翻譯教學[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9年年會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8 張麗萍;;基于語料庫的漢英二項和多項并列詞組研究(英文)[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9 武姜生;;大學生英語書面語篇特征的多維度分析[A];英語寫作教學與研究的中國視角——第四屆中國英語寫作教學與研究國際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10 胡金柱;沈威;杜超華;;基于規(guī)則的復句中的關(guān)系詞標注探討[A];第三屆學生計算語言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魏曉紅;喬治·艾略特小說的心理描寫藝術(shù)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陳怡;英語專業(yè)高年級學生漢譯英能力與文本測試評分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李長中;文學文本基本問題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4 董美含;90年代后美國華裔女性小說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5 李軍;想象性書寫與邊緣性閱讀[D];吉林大學;2011年

6 石健;靳以綜論[D];吉林大學;2011年

7 謝龍新;文學敘事與言語行為[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8 韓成艷;從表達認同到認同表達[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9 張勇;反抗壓抑與消解神圣[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10 苗變麗;新世紀長篇小說敘事時間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方紅秀;基于語料庫的近義詞語義韻對比研究[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2 曾潔;論《贖罪》中的不可靠敘事[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陳娜;“參與”與“超然”:斯坦貝克《憤怒的葡萄》中的寫作技巧[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楊陽;無暇浪漫:伊恩·麥克尤恩的<贖罪>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5 路曉輝;史蒂文森主要小說敘事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6 韓偉杰;敘事理論視閾下《一位女士的畫像》主題闡釋[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7 李小潔;基于語料庫的中國大學生英語程度副詞使用特征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10年

8 隋麗;中國大學生英語動詞的磨蝕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9 李朝麗;中國大學生英語名詞的磨蝕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10 劉峰;超越“影響的焦慮”—論伊恩·麥克尤恩小說《贖罪》[D];湘潭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林宗源;《聊齋》人物語言初探[J];蒲松齡研究;2003年03期

2 文軍;馮丹丹;;國內(nèi)《聊齋志異》英譯研究:評述與建議[J];蒲松齡研究;2011年03期

3 申丹;也談中國小說敘述中轉(zhuǎn)述語的獨特性——兼與趙毅衡先生商榷[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1年04期

4 盛寧;歷史·文本·意識形態(tài)——新歷史主義的文化批評和文學批評芻議[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年05期

5 麻國慶;全球化:文化的生產(chǎn)與文化認同——族群、地方社會與跨國文化圈[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04期

6 楊牧之;;國家“軟實力”與世界文化的交流——《大中華文庫》編輯出版啟示[J];中國編輯;2007年02期

7 閻峰;;25年(1980—2004)來蒲松齡研究簡述[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02期

8 李鋒;;開辟翻譯文學研究的新領(lǐng)域——譯本序跋研究初探[J];東方叢刊;2008年02期

9 王洪月;;新歷史主義的后現(xiàn)代哲學觀[J];東岳論叢;2010年02期

10 張繼光;張蓊薈;;當代散文翻譯(英譯漢)句法操作規(guī)范的語料庫考察[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4期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王紹祥;西方漢學界的“公敵”——英國漢學家翟理斯(1845—1935)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4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陳振霞;馬爾英譯《聊齋志異》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2 謝珊;《聊齋志異》六個英譯本的歷時性研究—描寫譯學的視角[D];上海交通大學;2011年

3 曾Zs穎;從意識形態(tài)的視角看翟理斯對《聊齋志異》的重寫[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4 劉語天;《聊齋志異》三種特殊句式的翻譯策略[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汪曾祺;;汪曾祺新筆記小說三篇[J];上海文學;1992年01期

2 ;新“聊齋志異”鱔[J];稅收與社會;1995年04期

3 劉進軍;業(yè)深覃思 慮周藻密——評《聊齋志異藝術(shù)研究》[J];蒲松齡研究;1997年03期

4 SEVEN;;拷問愛情[J];半島新生活;2008年19期

5 袁婷;;《聊齋志異》中的“花”與“采花”之人[J];文教資料;2010年18期

6 郝延霖;《聊齋志異》的藝術(shù)特色[J];新疆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版);1980年02期

7 孫一珍;;論《聊齋志異》中的封建官僚形象[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3年06期

8 古月;論《聊齋志異》的商賈形象[J];甘肅社會科學;1989年01期

9 弦聲;;“神龍見首不見尾”——讀《聊齋志異·俠女》札記[J];河南圖書館學刊;1989年04期

10 袁世碩;;《聊齋》志怪藝術(shù)新質(zhì)論略[J];文史哲;1989年06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喬林曉;;淺析《柳崖外編》對《聊齋志異》的藝術(shù)傳承[A];2010年三晉文化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2 林潤宣;;《聊齋志異》簡論[A];先秦兩漢文學論集[C];2004年

3 王立;;《聊齋志異》中動物報恩故事的佛經(jīng)文獻溯源[A];中國古代社會與思想文化研究論集(第四輯)[C];2010年

4 李孔鑄;;同性戀、異性戀、自戀及道德顛覆——《聊齋志異·封三娘》解讀及其他[A];廣西語言文學學會第九次學術(shù)年會交流論文集[C];2003年

5 王紹祥;;翟理斯與英譯《聊齋志異》[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3年年會論文集[C];2003年

6 李緒蘭;岳巍;;阿列克謝耶夫?qū)Α读凝S志異》中形象性詞語的翻譯[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三輯)[C];2008年

7 段啟明;;揭開“法輪功”邪教的畫皮[A];崇尚科學、反對邪教——中國反邪教協(xié)會第八次報告會暨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C];2003年

8 曾憲祝;;評《才子杜詩解》——兼論明末清初“異端”文學的新發(fā)展[A];水滸爭鳴(第五輯)[C];1987年

9 江建文;;論文藝的理性本質(zhì)與情感本質(zhì)[A];《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第九輯暨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1993年年會論文集[C];1993年

10 李緒蘭;岳巍;;阿列克謝耶夫的聊齋小說人名俄譯初探[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七輯)[C];2010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陳平原;聊齋志異[N];中國圖書商報;2000年

2 ;聽《聊齋》專家“談鬼說狐”[N];中國郵政報;2005年

3 陳平原;聊齋志異[N];中國圖書商報;2000年

4 瑩瑩;馬瑞芳?辈Ⅻc評《聊齋志異》[N];文藝報;2007年

5 張婧;女性自主意識的崛起[N];吉林日報;2005年

6 通訊員 查樹紅 記者 王紹雄;江西婺源發(fā)現(xiàn)《〈聊齋志異〉跋》[N];光明日報;2002年

7 ;四十年《畫皮》 四百年《聊齋》[N];中國電影報;2008年

8 安葵;有價值的個案研究[N];文藝報;2006年

9 馬瑞芳;鄧小平與《聊齋志異》[N];中華讀書報;2007年

10 本報記者 鄭麗虹;寫鬼寫妖蘊含深刻人生哲理[N];深圳特區(qū)報;2006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付巖志;《聊齋志異》詮釋史論[D];山東大學;2007年

2 韓田鹿;書生的白日夢[D];河北大學;2005年

3 黃洽;《聊齋志異》與宗教文化[D];山東大學;2005年

4 曲金燕;清代文言小說研究[D];蘇州大學;2008年

5 張偉麗;《閱微草堂筆記》之宗教文化研究[D];南開大學;2009年

6 馮陽;明清小說中的“夢”“異”現(xiàn)象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7年

7 遲慶立;文化翻譯策略的多樣性與多譯本互補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7年

8 唐瑛;宋代文言小說異類姻緣研究[D];四川大學;2006年

9 李麗丹;18-20世紀中國異類婚戀故事的敘事學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10 胡海義;科舉文化與明清小說研究[D];暨南大學;2009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蔡斌;論蒲松齡的佛學觀及其在《聊齋志異》中的體現(xiàn)[D];山東師范大學;2007年

2 郇彥寧;猙獰外貌后的俗世情懷[D];山東師范大學;2008年

3 張四妮;《聊齋志異》之馮評研究[D];蘭州大學;2007年

4 王世元;《聊齋志異》敘事研究[D];蘭州大學;2007年

5 李昶;《聊齋志異》之倫理評析[D];湖南師范大學;2009年

6 高莉;《聊齋志異》中的“官場現(xiàn)形記”[D];青島大學;2007年

7 辛明玉;悠悠俠義魂  諄諄勸世心——論《聊齋志異》的俠義世界[D];山東師范大學;2004年

8 申朝暉;《聊齋志異》敘事思想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5年

9 楊士欽;《聊齋志異》與其后的傳奇小說比較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06年

10 石李鋒;《聊齋志異》的敘事模式[D];新疆師范大學;2008年

,

本文編號:2369204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2369204.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quán)申明:資料由用戶07400***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