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復(fù)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的批判力量
[Abstract]:The important component of Marxism is its historical materialism, which requires that all social beings and their realistic relations be put into the whole social structure system to understand and explain. This social system is ultimately determined by the production of material life. In Marxist literary and art theory, there is always a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and ideological method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which is even more important than those specific theoretical views themselves, and more worthy of attention. It can transcend the times. Has the permanent enlightenment significance. The great achievements in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 the past 30 years have attracted worldwide attention, but the tremendous social changes have also brought about great changes in social structure, cultural form and even social psychology. The advance of the times makes people face a change of problems: the mission of intellectuals is not only to attack the old-fashioned consciousness, but also to supervise the direction, consequences or accompanying phenomena of modernization from the value level. Acting as a spokesperson for social justice and a guardian of spirit and culture. Therefore, Marxism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attention, and its critical theory is bound to become the ideological weapon for people to seek the all-round progress of society and the all-round liberation of human beings. Marxism is essentially a kind of critical theory. To restore the critical force of Marxist literary and art criticism and to resist the proliferation of various false ideologies in the process of transforma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a is a problem that the theorist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In view of this, we put forward the special discussion article "Marxism and Contemporary Literary criticism" under the column "New Exploration of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 and ideological trend", hoping to contribute wisdom to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literary theory.
【作者單位】: 四川外國語學院中文系;文藝報社理論部;
【分類號】:I0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條
1 林鳳生;;中西繪畫的不同風格對科學傳播的影響——“李約瑟難題”的一種另類解答[A];2006年上海市科學技術(shù)史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6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震;從認識論到生存論的感性及其審美意義[D];復(fù)旦大學;2004年
2 李育紅;人為管理研究[D];復(fù)旦大學;2004年
3 朱鳴雄;宏觀利益論[D];復(fù)旦大學;2003年
4 張正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shè)道路的探索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00年
5 李新曦;中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與人的素質(zhì)塑造[D];中共中央黨校;2000年
6 董耀鵬;社會主義國有經(jīng)濟控制力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00年
7 崔祿春;建國以來中國共產(chǎn)黨的科技政策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00年
8 侯典明;江澤民與黨的建設(shè)新的偉大工程[D];中共中央黨校;2000年
9 張占斌;博彩業(yè)與政府選擇[D];中共中央黨校;2000年
10 王廣彬;中國社會保障法制史論[D];中國政法大學;2000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華;魯迅尼采悲劇觀比較論[D];安徽師范大學;2004年
2 謝九華;所有權(quán)保留制度研究[D];湘潭大學;2004年
3 肖湘雄;走出小我樊籬,,邁進大我本體[D];湘潭大學;2004年
4 屈宏;近代中國城市女子服飾變遷述論[D];吉林大學;2004年
5 章榕榕;欲望的狂歡之舞[D];中南大學;2007年
6 王斌;當代都市小說的審美流變(85-)[D];暨南大學;2000年
7 代偉;新都市文學論[D];西南師范大學;2001年
8 鄭崇選;敘事的嬗變與意義的可能[D];廣西師范大學;2002年
9 劉影;九十年代以來城市文學中的“上海懷舊”現(xiàn)象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10 孟麗麗;復(fù)調(diào)夜行船[D];山東師范大學;2003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韓衛(wèi)平;周興華;;從唯物史觀的方法論性質(zhì)看文學研究中的一些問題[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04期
2 彭犀幀;唯物史觀與文藝心理學[J];文藝理論與批評;1991年01期
3 王一綱;;唯物史觀與“文學本體”——與魯樞元同志商榷[J];文藝爭鳴;1988年02期
4 王霞;;唯物史觀下的藝術(shù)史與人類文明史[J];大眾文藝;2010年22期
5 鐘;堅持運用唯物史觀研究文藝問題[J];文藝理論與批評;1991年02期
6 ;唐達成同志的發(fā)言[J];文藝理論與批評;1986年02期
7 董宏;;關(guān)于馬克思主義文藝學理論基礎(chǔ)的思考[J];語文學刊;2009年09期
8 黎風;;文學變革中的不變法則——再說馬克思主義審美意識形態(tài)理論[J];當代文壇;2009年06期
9 蘇勇;;馬克思主義文論研究的人學轉(zhuǎn)向[J];內(nèi)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10年01期
10 王志耕;;馬克思主義與庸俗社會學的對話[J];文化與詩學;2010年0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陳粵;;略論馬克思文藝意識形態(tài)學說的理論語境[A];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新時期文學理論研究的回顧與反思[C];2008年
2 王善忠;;馬克思主義與文學研究[A];全國馬列文藝論著研究會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3 潘天強;;馬克思主義文藝形式理論淺析[A];全國馬列文藝論著研究會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4 陳定家;;馬克思主義“藝術(shù)生產(chǎn)論”的當代意義論略[A];全國馬列文藝論著研究會第十八屆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5 陳傳才;;馬克思主義文藝特征論[A];全國馬列文藝論著研究會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6 金元浦;;馬克思主義文藝經(jīng)濟學思想[A];全國馬列文藝論著研究會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7 李益蓀;;論馬克思主義文藝學的“復(fù)歸”[A];馬列文論研究——全國馬列文藝論著研究會十九屆、二十屆、二十一屆、二十二屆年會論文集[C];2002年
8 李衍柱;;馬克思主義人論和文藝學[A];全國馬列文藝論著研究會第十八屆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9 余飄;;毛澤東文藝思想在當代[A];《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第七輯暨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論文匯編[C];1992年
10 王少青;;文學家的“眼光”[A];《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第二輯暨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一九八二年年會論文集[C];1982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馬馳;走宏觀·辯證·綜合·創(chuàng)新的研究之路[N];社會科學報;2008年
2 秦勇;宏觀文藝學研究的新成果[N];人民日報;2008年
3 梁勝明;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化[N];人民日報;2008年
4 陸貴山;唯物史觀與文藝創(chuàng)作[N];人民日報;2009年
5 張炯;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及其面臨的挑戰(zhàn)[N];文藝報;2009年
6 鄭伯農(nóng);馬克思主義的思想穿透力[N];文藝報;2006年
7 馬馳;唯物史觀與歷史題材創(chuàng)作[N];文藝報;2006年
8 陸貴山;在科學發(fā)展觀指導(dǎo)下加強文藝理論研究[N];文藝報;2008年
9 江勝信;藝術(shù)虛構(gòu)不能背離歷史真實[N];文匯報;2003年
10 中國國際工程咨詢公司 竇皓 劉潔;樹實事求是文風 寫實實在在文章[N];中國經(jīng)濟時報;2008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樊柯;走向文化社會學[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0年
2 劉亞斌;新時期文論價值取向歷程研究[D];四川大學;2006年
3 王建剛;政治形態(tài)文藝學[D];浙江大學;2007年
4 田龍過;后現(xiàn)代文學提問方式和問題域的轉(zhuǎn)換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9年
5 羅祖文;新時期美學創(chuàng)新的典范[D];上海師范大學;2010年
6 生琳;向現(xiàn)實主義藝術(shù)真實論的歷史告別[D];吉林大學;2010年
7 王銀輝;穿越“晦霾”走向新生[D];河南大學;2012年
8 陳春敏;文學·文化·意識形態(tài)[D];北京大學;2012年
9 溫恕;文學生產(chǎn)論:從布萊希特到伊格爾頓[D];四川大學;2003年
10 李定清;馬克思恩格斯文藝思想與歐洲文學[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金秀華;當代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的后現(xiàn)代表現(xiàn)[D];吉林大學;2005年
2 楊柳;馬克思主義文藝經(jīng)濟思想探微[D];安徽大學;2011年
3 陳波;胡秋原三十年代文藝思想初探[D];首都師范大學;2007年
4 黃林琳;典型理論的深入探討[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07年
5 郭文庭;審視·啟示·思考[D];陜西師范大學;2003年
6 朱淑芳;普列漢諾夫的《藝術(shù)論》與魯迅的文藝觀[D];中南大學;2007年
7 張麗青;政治視角構(gòu)成一切閱讀和闡釋的絕對視域[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04年
8 邱健;后現(xiàn)代語境中的歷史化理論[D];蘇州大學;2002年
9 黃景民;關(guān)于中國“左聯(lián)”與韓國“卡普”的比較研究[D];鄭州大學;2006年
10 范小娟;人類走向解放的必由之路[D];貴州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236392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23639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