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標準是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根本標準
[Abstract]:The standard of human nature is the fundamental standard of literary criticism. The reason is that in his literary theory, human care is the main content of literary criticism, human experience is the main driving force of artistic thinking, and human nature is the focus of literary criticism.
【作者單位】: 汕頭大學文學院;
【分類號】:I06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曹林;人性關懷何在?[J];青年記者;2004年10期
2 鄭詠梅,張承安;道德教育中人性關懷的缺失與回歸[J];求索;2004年09期
3 趙海忠;滿都麥:捍衛(wèi)人類天性的詩人[J];民族文學研究;2005年02期
4 鄭建明;紅塵有愛——論張欣小說的人性關懷[J];閱讀與寫作;1999年05期
5 王冰;;散文:在人性中沉穩(wěn)與升華——張抗抗的啟示[J];美文(上半月);2006年01期
6 丁晨;;世俗生活中的溫情——論晚明小品文中的人性關懷[J];河南商業(yè)高等?茖W校學報;2006年05期
7 童慶炳;劉謙;;文學概論(根據黨政干部基礎科文學概論課電視錄像講授內容編寫) 第十章 文學批評[J];前線;1986年04期
8 董貴杰;中國古代文學批評標準的一次轉折[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1999年01期
9 黎群式,陳大有;關于檢驗真理的根本標準與非根本標準問題[J];毛澤東思想研究;1994年01期
10 李建軍;;小言中國當代文學批評[J];文學自由談;1993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張維海;;“三個有利于”是判斷我們各項工作得失成敗的根本標準[A];黨的十五大精神與聊城實踐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1998年
2 陳志勇;;“三個有利于”是衡量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A];紀念鄧小平“南方談話”發(fā)表十周年理論研討會專輯[C];2002年
3 李春喜;;表演對文學的呼喚[A];中國戲劇梅花獎20周年文集[C];2004年
4 邱艷;王詠申;劉金燕;高玲;王保華;謝其珍;許杰;石麗敏;;氣管切開病人護理服(保暖衣)的制作與應用[A];全國外科、神經內外科護理學術交流暨專題講座會議論文匯編[C];2006年
5 謝波;;國外ICU建設、理念、技術和借鑒[A];2006年浙江省危重病學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6年
6 彭穗寧;;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 構建和諧社會[A];科學發(fā)展觀與領導能力提升研究[C];2006年
7 張靜;;關于社區(qū)聚居環(huán)境的文化思考[A];上海市風景園林學會論文集[C];2005年
8 陳谷嘉;章啟輝;;儒家仁愛思想與世界和平[A];國際儒學研究(第十三輯)[C];2004年
9 陳育森;;學風建設問題的思考與實踐[A];福建師大福清分校1990年會議論文匯編[C];1990年
10 吳興起;;試論鄧小平的群眾觀[A];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100周年學術研討會文集[C];2004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尹衛(wèi)國;給教育更多人性關懷[N];黑龍江日報;2004年
2 尹衛(wèi)國;為教育注入更多的人性關懷[N];重慶日報;2004年
3 新華社記者 叢亞平;非典陰影下的人性關懷[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3年
4 李輝程;因勢而變 開明之舉[N];現(xiàn)代物流報;2006年
5 金振蓉;給電子“交警”注入人性關懷[N];人民公安報·交通安全周刊;2005年
6 底澤厚 本報記者 張宏平;宜居城市的人性關懷[N];四川日報;2006年
7 本報記者 李唐;昆鐵春運凸顯“人性關懷”[N];云南經濟日報;2008年
8 本報記者 何淼玲 通訊員 潘玲娜 實習生 李娜;“一廢一立體現(xiàn)了鮮明的人性關懷和法制意識”[N];湖南日報;2003年
9 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 張旭東 劉錚;青藏鐵路 旅客列車看點紛呈[N];人民日報;2006年
10 余國榮 蘇錫泉 ;高墻電網下的人性關懷[N];人民公安報;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梁清;批判與揚棄:教育異化論[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吳著斌;論張愛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識和人性關懷[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2 朱文宣;自然之子的綠色情結[D];廣西師范大學;2006年
3 李雙亮;現(xiàn)時期我國媒體負面新聞報道研究[D];暨南大學;2006年
4 陳理慧;論張愛玲的女性意識[D];西北大學;2002年
5 尹航;論鐵凝小說創(chuàng)作的人性關性[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6 張靜;社區(qū)聚居空間外部環(huán)境模式的文化性[D];重慶大學;2002年
7 馮永波;人性的宗教[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6年
8 夏強;人性的悲歌和生存的逃逸[D];安徽大學;2005年
9 賴瓊玉;市民生存與知識者人生的文化批判[D];黑龍江大學;2006年
10 崔文河;轉型期工業(yè)城市人性化廣場設計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235470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23547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