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流蘇和紫姬形象的比較研究
[Abstract]:Zhang Ailing and purple ministry are two female writers of different nationalities and different ages. There are many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life experience, creative thought, and the theme of their novels as well as their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make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two female images of Ziji in Zhang Ailing's novel Love in the City of Qingcheng from the angle of portraying the characters and the Genji Tale of the Purple Ministry.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common preference of the two writers is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essence of human beings and the fate of women, and to understand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and the causes of the two writers' views on women, humanity and marriage and love.
【作者單位】: 湖南省郴州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
【分類號】:I106.4;I0-03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鋒杰;意識形態(tài)的迷霧——讀柯靈《遙寄張愛玲》[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年04期
2 徐陵;蒼涼中的眷戀與眷戀中的蒼涼——張愛玲小說創(chuàng)作的審美風格[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6期
3 林丹婭;;華文世界的言說:女性身份與形象[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2期
4 李曉峰;張愛玲:女性視角與都市風情[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4期
5 史興偉;陳子善對張愛玲早期佚文的發(fā)掘[J];圖書與情報;1998年04期
6 陶宣,蔣毅;從蘇青的作品看高雅的市民文學[J];重慶工學院學報;2005年07期
7 陳靜;;一曲父權(quán)文化的挽歌——張愛玲小說的女性主義解讀[J];重慶工學院學報;2006年12期
8 耿春亮;李會勤;;張愛玲小說的悲劇意蘊分析[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5期
9 王桂榮;論中國現(xiàn)代女性文學的文化淵源[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10 常彬;類型各異的男性世界——張愛玲小說論[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4期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吳蕓茜;與時間對峙[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2 樸姿映;空間的建構(gòu)與想象[D];華東師范大學;2002年
3 林樹明;多維視野中的女性主義文學批評[D];四川大學;2003年
4 沐金華;論戰(zhàn)爭背景下的40年代女性小說[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5 汪樹東;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中的自然精神取向[D];武漢大學;2004年
6 韓冷;現(xiàn)代性內(nèi)涵的沖突[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7 肖向明;“幻魅”的現(xiàn)代想象[D];中山大學;2006年
8 張芙蓉;論中國小說與社會的同構(gòu)[D];南京師范大學;2006年
9 陳晨;現(xiàn)代人文視野中的鄉(xiāng)土體驗與文學想像[D];山東大學;2006年
10 朱旭晨;秋水斜陽芳菲度[D];復旦大學;2006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黃鶯;艱難的心路歷程——當代城市女性小說的女性審美意識流變[D];暨南大學;2001年
2 陳瑤;論新時期的女性文學[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3 張雪梅;重合與創(chuàng)新 承襲與變異[D];西南師范大學;2001年
4 傅瀟霄;紅塵深處的一聲嘆息[D];西南師范大學;2001年
5 馬春花;中國當代女性敘事與女性意識的遞變[D];山東師范大學;2001年
6 黑坂雅美;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中的婦女解放問題[D];西北大學;2001年
7 馬彩梅;[D];西北大學;2000年
8 黃蓉;命運·創(chuàng)作·女性——論政治文化視域中的“丁玲現(xiàn)象”[D];陜西師范大學;2002年
9 李建軍;歷時之謎與難求之解[D];華中師范大學;2002年
10 李鳳蘭;中國現(xiàn)代女性小說女性意識的發(fā)展[D];華中師范大學;2002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黃玲青;;白流蘇和紫姬形象的比較研究[J];湖南社會科學;2009年04期
2 黃玲青;;表現(xiàn)愛情婚姻的情感主題——張愛玲小說與《源氏物語》主題比較[J];湖北經(jīng)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08期
3 黃玲青;;悲劇的女性:張愛玲小說與《源氏物語》主題比較[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4 黃支東;;瞬間的永恒——張愛玲和茨威格筆下的潛意識[J];文教資料;2006年29期
5 馮茜;陳劍雯;;張愛玲與艾米莉·勃朗特的文學世界[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6期
6 章渡;;張愛玲與簡·奧絲汀灰姑娘敘事比較[J];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2006年02期
7 付明端;;張愛玲與簡·奧斯丁作品婚戀觀的比較研究[J];名作欣賞;2006年14期
8 涂曉群;曾娜;;轉(zhuǎn)型時期作家對人性的揭示——談勞倫斯與張愛玲的前期創(chuàng)作[J];江西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07年01期
9 涂曉群;;論轉(zhuǎn)型時期勞倫斯與張愛玲的創(chuàng)作共性[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05期
10 柴寶芬;;同為讖夢——紫式部筆下的光源氏和曹雪芹筆下的賈寶玉之比較[J];長城;2009年0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條
1 牛水蓮;;理想的建立與破滅——“大觀園”與“六條院”比較[A];中國語言文學資料信息(1999.2)[C];1999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劉蔚三;源氏與薰君形象之比較[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2 許石君;接受美學視角下張愛玲小說的翻譯[D];合肥工業(yè)大學;2011年
3 陳銳清;《紅樓夢》與《源氏物語》女性形象比較研究[D];內(nèi)蒙古大學;2007年
4 沈婷婷;《源氏物語》與《長恨歌》的比較文學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5 何玲玲;“物感”說與“物哀”說[D];揚州大學;2007年
6 李蓉;譯家張愛玲及其小說的翻譯[D];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2003年
7 歐陽多根;白居易詩歌對《源氏物語》與《紅樓夢》的影響之比較[D];上海師范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234327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23432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