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小說:自我意識的嬗變
[Abstract]:As a main paradigm in the study of postmodernist novels, metafiction has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However, as a kind of self-conscious novel, metafiction has experienced three different transmutation processes from tradition to modernism and then to postmodernism in the western literary world. This paper takes the works of some traditional writers, such as Conrad's the Center of Darkness and Garth's Deep in the Middle, as a case study.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self-consciousness of metafiction has experienced three forms from germination to development and then to division, and tries to understand and grasp the nature of metafiction from the macro perspective.
【作者單位】: 廈門大學外文學院英語系;
【分類號】:I054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殷企平;元小說的背景和特征[J];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03期
2 張公善;海德格爾美學的歷史地位及當代意義[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3 程金福;論廣告藝術的形成及其藝術特征[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01期
4 吳強;后現(xiàn)代主義建筑的美學釋義[J];安徽建筑工業(yè)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年02期
5 車曉勤;《大英博物館在倒塌》的敘事藝術[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6 李慧敏;“虛構之美”和“無中生有”——對《萬壽寺》的敘事技巧及審美效果分析[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01期
7 曾耀農(nóng);中國近期電影后現(xiàn)代性進程[J];保定師范?茖W校學報;2004年03期
8 金民卿;后現(xiàn)代精神和中國大眾文化發(fā)展[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2期
9 楊俊蕾;“文化研究”在當代中國[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1期
10 周志強,趙書杰;從“純審美”到“泛審美”:當前審美文化的走向[J];北方工業(yè)大學學報;2002年02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吳保和;中國當代小劇場戲劇論[D];上海戲劇學院;2003年
2 李鳳亮;詩·思·史:沖突與融合——米蘭·昆德拉小說詩學引論[D];暨南大學;2001年
3 衛(wèi)景宜;西方語境的中國故事——論美國華裔英語文學的中國文化書寫[D];暨南大學;2001年
4 趙海峰;阿多諾的“否定的辯證法”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1年
5 黃斌;文化發(fā)展轉型與國家的作用[D];暨南大學;2001年
6 陳共德;互聯(lián)網(wǎng)精神交往形態(tài)分析[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2年
7 黃忠敬;知識·權力·控制[D];華東師范大學;2002年
8 曹世敏;道德教育文化引論[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9 胡泓;從他者到他們[D];河南大學;2003年
10 盧壽榮;李漁戲曲小說研究[D];復旦大學;200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羅文敏;論《堂吉訶德》之后現(xiàn)代性[D];西北師范大學;2005年
2 亢寧梅;論新狀態(tài)文學的詩性表意策略[D];廣西師范大學;2000年
3 沈小風;九十年代熱點電視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4 曲圣琪;根植于傳統(tǒng)文化沃土的精神家園——葉廣芩小說創(chuàng)作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5 張華;網(wǎng)絡文學初論[D];山東師范大學;2001年
6 孫萬菊;從建構后現(xiàn)代精神到建構后現(xiàn)代社會[D];山東師范大學;2001年
7 黃佳能;現(xiàn)代性精神與后現(xiàn)代敘事[D];安徽大學;2001年
8 張彩紅;新時期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D];鄭州大學;2001年
9 劉子岸;審美化生存[D];廣西師范大學;2001年
10 山小琪;大眾文化批判的批判[D];陜西師范大學;2002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曾燕冰;;敘事學教材的新超越——評莫尼克·弗魯?shù)履峥说摹稊⑹聦W導論》[J];敘事(中國版);2011年00期
2 張禮艷;;譯文的語言形式與主題再現(xiàn)——兼評《覺醒》漢譯本[J];林區(qū)教學;2011年09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屈海燕;;馬原與毛姆的敘事藝術比較[A];當代文學研究資料與信息(2007.1)[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5條
1 李楠明;馬克思博士論文時期的哲學觀及其意義[N];光明日報;2006年
2 小眉;青春文學:你還能火多久?[N];文學報;2006年
3 ;中西藝術精神比較(節(jié)選)[N];解放日報;2007年
4 丁亞平 ;關于藝術與藝術學的對話性理解[N];中國文化報;2005年
5 本報記者 俞小石;純文學里有最深的世俗關懷[N];文學報;200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張玲;湯顯祖和莎士比亞的女性觀與性別意識[D];蘇州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華;“鏡子”與女性藝術[D];山東師范大學;2006年
2 萬元元;關于中國當代女性藝術的思考[D];安徽師范大學;2005年
3 楊桴;從“作者之死”到“作者出面”[D];江西師范大學;2004年
4 董國俊;20世紀初中西現(xiàn)代小說中的自我[D];蘭州大學;2007年
5 劉少磊;從對生命的感悟談起[D];中央美術學院;2008年
6 劉艷梅;虛構的敘事 敘事的虛構[D];蘭州大學;2008年
7 胡非玄;超文性戲仿理論試說[D];中南民族大學;2007年
8 王正中;文學元敘述研究[D];溫州大學;2012年
9 陳國女;中西小說中的元敘述[D];江西師范大學;2009年
10 趙瑾;博爾赫斯對先鋒派小說家格非的影響研究[D];四川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233771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23377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