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學作為事件存在
[Abstract]:Based on the fact that events not only constitute literature, but also promote literary facts and profound reflections on traditional historical poetics and formal poetics, we put forward the proposition that "literature exists as an event". On the one hand, the purpose is to clean up the dirt of the present study of literary essence in order to return to the source of the living water of literary existence, on the other hand, to reveal the basic rules of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composition of literature and the inherent law of literary production through events. Therefore, it enlightens some realistic problems, such as the theory of the end of current literature, the adaptation of famous works and the parody of literature. As the combination of essentialism and anti-essentialism, the proposition of "literature as an event" undoubtedly has both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作者單位】: 山東師范大學文學院;
【基金】:山東省社會科學規(guī)劃研究重點項目(07BWXJ02)
【分類號】:I02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條
1 陶東風;大學文藝學的學科反思[J];文學評論;2001年05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倪梁康;“智性直觀”在東西方思想中的不同命運(2)[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2年02期
2 倪梁康;“我思故我在”及其現(xiàn)象學的解析與重構(gòu)[J];開放時代;1999年02期
3 周全田;禪思與詩思的比較研究[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6期
4 張公善;海德格爾美學的歷史地位及當代意義[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5 李霞;論儒道生命觀的理性精神及其歷史影響[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5期
6 王列生;主體缺席的概念晚餐——關(guān)于當代文學批評失態(tài)的一種分析[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04期
7 方軍;海德格爾的真理觀——兼談一種思維方式的革命[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02期
8 石紅星;論作為人性提升兩大支撐的法律與道德[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05期
9 潘德榮;詮釋學:從主客體間性到主體間性[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03期
10 潘盛;曠野的呼喚——蕭紅作品中對于人的異化主題的現(xiàn)代觀照[J];安康師專學報;2003年0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3條
1 朱軍;;網(wǎng)絡(luò)和家鄉(xiāng)——網(wǎng)絡(luò)時代的存在論淺析[A];信息化進程中的傳媒教育與傳媒研究——第二屆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匯編(下冊)[C];2002年
2 盛國榮;;論技術(shù)的社會活動過程性[A];全球化視閾中的科技與社會——全國科技與社會(STS)學術(shù)年會(2007)論文集[C];2007年
3 張偉;;文藝理論研究中知識論前提反思與生存本體論建構(gòu)[A];繁榮·和諧·振興——遼寧省哲學社會科學首屆學術(shù)年會獲獎成果文集[C];2007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周書俊;選擇論[D];中共中央黨校;2004年
2 周寧;獨白的心理學與對話的心理學——心理學的兩種話語形態(tài)[D];吉林大學;2004年
3 趙海峰;阿多諾的“否定的辯證法”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1年
4 叢日云;基督教二元政治觀與近代自由主義[D];天津師范大學;2001年
5 羅清旭;批判性思維理論及其測評技術(shù)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2年
6 劉驚鐸;道德體驗論[D];南京師范大學;2002年
7 胡蓮玉;型世言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2年
8 費多益;論科學的合理性[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1年
9 陳義海;對明清之際中西異質(zhì)文化碰撞的文化思考[D];蘇州大學;2002年
10 閻嘉;多元文化與漢語文學批評新傳統(tǒng)[D];四川大學;2002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迎年;海德格爾存在論差異中的世界[D];陜西師范大學;2000年
2 鄧紅;論威拉·凱瑟拓荒小說中的死亡意象[D];暨南大學;2001年
3 李巧蘭;論社會的歷史性——人、自然、價值視野的統(tǒng)一[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4 陳振華;劉震云小說論[D];安徽大學;2001年
5 艾戰(zhàn)勝;波普爾理解理論的理解[D];中南大學;2002年
6 林志剛;關(guān)于武術(shù)與西方體育審美方式特征的比較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2年
7 王又佳;彼得·艾森曼的建筑話語[D];大連理工大學;2002年
8 王宏;加入WTO的效應(yīng)——從文化哲學的角度看[D];黑龍江大學;2002年
9 馬宇飛;理想世界的建構(gòu)與現(xiàn)代性的失落[D];黑龍江大學;2002年
10 董莉莉;模糊邊緣——場所創(chuàng)作新理念的嘗試性探索[D];重慶大學;2002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育梅;;從文學作品到文本[J];華章;2011年16期
2 張大為;;走向理論的深處——關(guān)于“元文論”的若干問題[J];文藝評論;2011年05期
3 姜輝;;淺論女性主義文學理論的指向[J];現(xiàn)代語文(文學研究);2011年04期
4 朱彥振;;伊格爾頓文學意識形態(tài)觀探析[J];大慶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04期
5 劉福珍;;現(xiàn)象學與文學藝術(shù)略談[J];商業(yè)文化(上半月);2011年06期
6 金博雅;;淺析魯迅的文學翻譯目的[J];劍南文學(經(jīng)典教苑);2011年07期
7 王本朝;;反思之于文學研究的意義(主持人語)[J];紅巖;2011年S2期
8 江馬益;;他性:文論范式轉(zhuǎn)換的動力維度[J];內(nèi)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11年04期
9 王金龍;;試論文學概論之研究——以龔鵬程《文學散步》為例[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10 邴波;;探索與拓展中的“文學概論”教學[J];教育與職業(yè);2011年23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李龍;;文學理論的“問題性”:語境和方法[A];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新時期文學理論研究的回顧與反思[C];2008年
2 王元驤;;文學理論能“告別”嗎?[A];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新時期文學理論研究的回顧與反思[C];2008年
3 錢中文;;我國文學理論與美學審美現(xiàn)代性的發(fā)動——評梁啟超的“新民”、“美術(shù)人”思想[A];中國現(xiàn)代美學與文論的發(fā)動:“中國現(xiàn)代美學、文論與梁啟超”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選集[C];2008年
4 ;后記[A];文藝意識形態(tài)學說論爭集[C];2006年
5 尚延齡;尚纓;;文學理論:在夕輝朝霞的交映下[A];《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第十三輯暨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50年來文藝發(fā)展道路與21世紀文藝發(fā)展走向?qū)W術(shù)年會論文集匯編[C];2000年
6 陳軍;;建國以來文學理論教材建設(shè)管窺(之二)——以體裁與文學作品形式構(gòu)成因素關(guān)系問題為例[A];2009江蘇省美學學會年會“當代審美文化與藝術(shù)傳統(tǒng)”學術(shù)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7 龔鵬程;;文學理論跨學科[A];北京論壇(2004)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文學藝術(shù)的對話與共生”中國文學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4年
8 陳太勝;;現(xiàn)代性進程里的文學理論[A];“新中國文學理論五十年”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1999年
9 錢中文;;文學理論:在新世紀的晨曦中[A];“新中國文學理論五十年”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1999年
10 李春青;;文學理論的學科性危機及其出路問題[A];和諧社會:公共性與公共治理——2004學術(shù)前沿論壇論文集[C];2004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邢建昌;文學理論三十年的知識演進[N];文藝報;2008年
2 陳誠;當代文學理論的辨析[N];人民日報;2009年
3 邢建昌;理論講述的科學性問題[N];文藝報;2009年
4 北京師范大學文藝學研究中心 童慶炳;沖破文學理論的自閉狀態(tài)[N];社會科學報;2010年
5 張中;理論何為[N];文藝報;2010年
6 蔣寅;對文學理論的技術(shù)要求[N];中華讀書報;2010年
7 李茂民;文學理論的界限與可能[N];河北日報;2003年
8 記者楊陽;文學理論需要“拿來”更需要民族精神[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9 本報記者 石一寧;為文學理論“難題”尋“新解”[N];文藝報;2004年
10 ;專題:文學理論死了?[N];中華讀書報;2004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邦衛(wèi);媒介詩學導論[D];浙江大學;2005年
2 安佰鴻;理查德·羅蒂的文化觀念和文學理論研究[D];山東大學;2009年
3 劉雄平;文學理論的現(xiàn)代性追求(1928-1936)[D];暨南大學;2006年
4 徐亮;文學理性問題研究[D];浙江大學;2006年
5 吳文安;文學翻譯中的美學效果比較分析[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4年
6 汪建峰;韋恩·布斯與西方文學批評的修辭視角[D];福建師范大學;2009年
7 單曉溪;現(xiàn)代傳媒語境中的文學存在方式研究[D];四川大學;2006年
8 甘鋒;洛文塔爾文學傳播理論研究[D];山東大學;2008年
9 田龍過;后現(xiàn)代文學提問方式和問題域的轉(zhuǎn)換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9年
10 王建香;文學述行:當代西方文論中的言語行為視域[D];北京師范大學;2008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閆聽;文學理論中的本質(zhì)主義與反本質(zhì)主義[D];河北師范大學;2011年
2 陳粵;回到文學本身——大文化研究批判[D];吉林大學;2004年
3 王琳;制度化的文學性[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4 喬雪;文學與音樂關(guān)系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5 舒坤堯;危機:文學理論的正常狀態(tài)[D];鄭州大學;2005年
6 葛桐;互文性與文學理論建構(gòu)[D];山東大學;2007年
7 王天保;伊格爾頓文學理論思想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8 王亞麗;日常生活審美化及相關(guān)文藝學問題[D];河北師范大學;2005年
9 余艷;“走向文化詩學”與“走向文本社會學”之辨[D];南昌大學;2007年
10 耿榮清;走向自由,,永遠的建構(gòu)[D];遼寧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225377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22537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