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黛云教授在比較文學學科重建中的貢獻
[Abstract]:For more than 30 years since 1980, Professor Yue Daiyun has devoted all his energy and wisdom to the reconstruction of Chinese comparative literature in the new era. She has made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to the discipline system, research methods and team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has provided extremely important inspira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whole literature and even the humanities.
【作者單位】: 山東大學文藝美學研究中心;
【分類號】:I0-03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朱志榮;實踐論美學的發(fā)展歷程[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2 郭玉生;從人生論美學到實踐美學——中國悲劇觀演變論[J];東方論壇;2004年01期
3 胡曉紅;兩性和諧的哲學理解[J];婦女研究論叢;2005年01期
4 李保英;藝術(shù)價值構(gòu)成中的美和道德[J];山西經(jīng)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4年02期
5 王小平;郭沫若與中國文學的審美現(xiàn)代性[J];郭沫若學刊;2004年04期
6 李衍柱;;主導多元,綜合創(chuàng)新:中國文化發(fā)展的基本態(tài)勢[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4期
7 杜安;對抗?對話?——實踐美學與生命美學本體論之爭辨析[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5期
8 吳剛,徐丹麗;從顛覆歷史到取媚世俗——論莫言新歷史小說的審美趨勢[J];湖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3年05期
9 李衍柱;比較美學的理論與實踐——談蔣孔陽先生對美學研究領(lǐng)域的開拓與貢獻[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4年01期
10 于云;;無法告別的實踐美學[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6年01期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海靜;審美自由論[D];復旦大學;2003年
2 白晨曦;天人合一:從哲學到建筑[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年
3 張建;立美教育認識論[D];東北師范大學;2004年
4 張冬梅;產(chǎn)業(yè)化旋流中的藝術(shù)生產(chǎn)——當代中國藝術(shù)產(chǎn)業(yè)化問題的理論詮釋和實踐探索[D];復旦大學;2004年
5 酈青;李清照詞英譯對比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6 李波;審美情境與美感[D];復旦大學;2005年
7 蘇東曉;審美無利害說與審美關(guān)系問題[D];復旦大學;2005年
8 戴明朝;美的問題:人類學個案分析[D];復旦大學;2005年
9 李明軍;20世紀90年代中國大眾文藝研究[D];吉林大學;2006年
10 張素玫;與巴赫金對話[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穎;魯迅與尼采的個人主義[D];河北大學;2003年
2 劉水芬;生態(tài)美學與當代中國審美文化的價值倡導及建構(gòu)[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04年
3 周燕;審美與啟蒙的雙重變奏[D];浙江師范大學;2004年
4 梁玉水;實踐美學與認知美學作為科學研究綱領(lǐng)——拉卡托斯科學研究綱領(lǐng)方法論與當代中國美學狀況闡釋[D];吉林大學;2004年
5 劉莉萍;生命美學與當代中國人文精神的價值倡導與建構(gòu)[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05年
6 張志國;葉維廉:在隔絕與匯通之間[D];南京大學;2005年
7 黃衛(wèi)華;西方漢學的思維方式與知識背景考察[D];江西師范大學;2005年
8 陸穎;翻譯:社會文化語境中的重寫[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9 唐瓊;芥川龍之介和中國形象[D];西南師范大學;2005年
10 陳國華;文學西部:形象與視野[D];暨南大學;2005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孫明鶴;;試論跨學科研究的目的性問題[J];學周刊;2011年21期
2 泓峻;;對30年來文藝學跨學科研究兩次范式轉(zhuǎn)移的思考[J];廣東社會科學;2011年04期
3 ;稿約[J];民族藝術(shù);2011年02期
4 譚佳;;“中國文學人類學理論與方法研究”會議綜述[J];文學評論;2011年04期
5 李安源;;首屆全國藝術(shù)學青年學者論壇在南京藝術(shù)學院舉辦[J];美術(shù)觀察;2011年09期
6 龔珍旭;戴維霍普耳;鮑玉珩;;介紹一門新學科《當代美國視覺文化》研究:現(xiàn)狀,理論與美學觀念和社會實踐[J];大眾文藝;2011年15期
7 王超;;變異學與比較文學可比性疆域的墾拓——論比較文學變異學的核心價值體系[J];青年文學家;2011年14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3條
1 ;鄒岳奇訪談錄[A];“湖北作家與外國文學”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2 吳敏;;語言、文學、文化的互為載體關(guān)系研究[A];第五屆河北省社會科學學術(shù)年會論文專輯[C];2010年
3 樂黛云;;二十一世紀比較文學發(fā)展的趨勢[A];中國語言文學資料信息(1999.1)[C];1999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吳高泉 廣州大學人文學院;文學跨社會學研究的可能性[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2 劉世生;文體學:語言和文學的跨學科研究[N];中華讀書報;2003年
3 高旭東;文學與哲學的比較研究概觀[N];中華讀書報;2004年
4 ;邁入新世紀的比較文學[N];中華讀書報;2002年
5 雯嬌;人文社會科學前沿掃描[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6年
6 葛永海;中國文學地理學:理論奠基與體系建構(gòu)[N];光明日報;2007年
7 泓峻;文學跨學科研究的限度[N];文藝報;2011年
8 李慶本;超越審美研究與文化研究[N];學習時報;2001年
9 孫士聰;開拓生態(tài)批評的視閾[N];中國藝術(shù)報;2006年
10 程玉梅;比較文學的昨日與今天[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4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葉舒憲;文學與人類學——知識全球化時代的文學研究[D];四川大學;2003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魏咪娜;《羅密歐與朱麗葉》和《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比較研究[D];福州大學;2006年
2 曹鶯鶯;從功能角度看文學翻譯中的變譯[D];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2007年
3 龐超偉;論小說翻譯中的語言形式和文學意義[D];國防科學技術(shù)大學;2005年
4 劉營;從符號學角度看文學翻譯中的創(chuàng)造性叛逆[D];首都師范大學;2007年
5 陳晨;哥特文學與其它哥特藝術(shù)的相通性研究[D];遼寧大學;2011年
6 周恬;文學翻譯的三維連貫性[D];湖南師范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215347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21534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