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文藝論文 > 藝術理論論文 >

文學理論“審美化”研究模式的反思

發(fā)布時間:2018-06-30 21:18

  本文選題:文學理論 + 審美化; 參考:《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摘要】:文學理論"審美化"研究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為我們研究文學提供了有益的視角和方法。然而,我國近年的"審美化"研究模式中出現(xiàn)了"非—審美"的異化傾向,表現(xiàn)為:一是抽空審美的具體歷史內涵而將其界定為超歷史的抽象概念;二是置換審美的內涵,否認了真善美之間的辯證關系,把現(xiàn)實生活的一切都等同于美,實質取消了"審美"與"非—審美"界限。"審美化"研究模式難以真正使文學研究走出困境。
[Abstract]:To a certain extent, the aesthetic research mode of literary theory provides us with a beneficial perspective and method for the study of literature. However, in the research mode of "aesthetic appreciation" in China in recent years, there appears the alienation tendency of "non-aesthetic", which is manifested as follows: first, the concrete historical connotation of aesthetic relief is defined as the abstract concept of transcendental history, the second is the connotation of replacement aesthetics. It denies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ruth, goodness and beauty, equates all the real life with beauty, essentially cancels the boundary between "aesthetic" and "non-aesthetic". " Aesthetic "research mode is difficult to really make literature research out of the dilemma."
【作者單位】: 中國傳媒大學藝術學博士后流動站;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新時期以來文藝本質問題的論爭及其理論探析”(07AZW001)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I01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馬龍潛;方法論意識和問題化意識[J];甘肅社會科學;2002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子超;;雙重孤獨之后的幻影——談《聊齋志異》中的狐鬼戀[J];蒲松齡研究;2006年04期

2 趙洋;;羌族釋比羊皮鼓舞的美學思考[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9年01期

3 張富文;;馬克思人本思想探析——以《共產黨宣言》為中心的考察[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9年01期

4 趙曦;趙洋;;羌藏文化對話發(fā)展中的羌族釋比文化——論中西多元文化對話中的羌族釋比文化(下)[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9年04期

5 張舜清;;論儒家“生”之倫理的理論淵源[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0年03期

6 王曉崗;;審美意識形態(tài)論是第一原理嗎——對文學理論教學的一個想法[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8年04期

7 楊增和;論佛教對日本物語文學思維圖式的影響[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1期

8 李恩來;符號的世界——人學理論的一次新突破——恩斯特·卡西爾人學思想探析[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2期

9 芮必峰;人際傳播:表演的藝術——歐文·戈夫曼的傳播思想[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4期

10 阮玉慧;;論譯者的主體性[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樊浩;;恥感的道德哲學意義[A];“人文奧運與和諧社會”論壇文集[C];2006年

2 王文科;秦妍;;感恩文化的美德與道德教育的重建[A];第16回韓中倫理學國際學術大會論文集[C];2008年

3 伍雄武;;中華民族精神與中華各民族的凝聚[A];“社會發(fā)展與民族精神”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4 陳勝祥;;中國農民土地所有權幻覺探析[A];2010年(第十屆)中國制度經濟學年會論文集[C];2010年

5 陳靜;;關于時尚的倫理思考[A];第二屆中國科技哲學及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論文集(碩士卷)[C];2008年

6 王麗;;技術中的符號[A];第三屆全國科技哲學暨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文集[C];2010年

7 張幼良;;從對春、秋意象的偏愛看晏歐詞風差異[A];2010年詞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8 王珂;;大陸和臺灣新詩形體建設比較——新詩的詩形建設歷史的散點透視[A];新世紀中國新詩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9 韓云波;;論大陸新武俠的文化先進性[A];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第十四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6年

10 王彬;向茂甫;;教育學史在我國的演進和發(fā)展——學科制度建設的視角[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教育史學理論及史學史研究[C];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凱波;屈騷評論與漢代文學思想[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孫峰;當代中國德育價值觀的變革[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3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倫價值的重構[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4 夏桂平;基于現(xiàn)代性理念的嶺南建筑適應性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0年

5 魏曉虹;《閱微草堂筆記》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6 褚連波;湘西文化與沈從文的小說創(chuàng)作[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7 趙方杜;身體規(guī)訓:中國現(xiàn)代性進程中的國家權力與身體[D];南開大學;2010年

8 張志奇;北京人民大會堂室內環(huán)境藝術研究[D];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2007年

9 朱德友;高校教師激勵機制研究[D];武漢大學;2010年

10 桂翔;文化交往規(guī)律論[D];中共中央黨校;200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董紅剛;社會轉型期我國體育公共產品的整合與開發(fā)研究[D];安徽工程大學;2010年

2 祝孚;傳統(tǒng)魚紋圖案在現(xiàn)代設計中的應用[D];浙江理工大學;2010年

3 石小嬌;救贖之道:馬爾庫塞倫理思想研究[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4 王茹輝;黃仲則紀游詩研究[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5 袁媛;論科學創(chuàng)造中的審美活動[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6 班曉宇;《時尚》雜志中的男性形象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7 劉永利;當下男性服飾的審美轉向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8 袁佳穗;虛擬環(huán)境下的人際互動[D];湘潭大學;2010年

9 張蒲香;區(qū)域文化對區(qū)域經濟發(fā)展的影響[D];湘潭大學;2010年

10 王艷紅;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道德基礎[D];河南工業(yè)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溫婷;;無所不在的美——論日常生活審美化在侗族的體現(xiàn)[J];北方文學(下半月);2011年06期

2 曹金合;;行走的祝勇——祝勇的大散文革命及其局限[J];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3 馮宏;王華;;基于知網與萬方數(shù)據(jù)庫的中國莎士比亞研究[J];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4 劉旭光;;“審美”不是“藝術化”——關于“審美”的沉淪與救贖[J];文藝爭鳴;2011年13期

5 毛崇杰;;美學“學科新形式的探討”——韋爾施的美學思想悖論及進路[J];杭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6 李瀛慧;;淺析消費文化視野下的審美泛化問題[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07期

7 楊朝蕾;;六朝論體文中“理”的審美化存在[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5期

8 陳遠洋;;徐渭戲劇研究綜述[J];安康學院學報;2011年03期

9 楊春婷;;英語教師如何應對新課改的挑戰(zhàn)[J];新課程學習(中);2011年05期

10 潘天波;胡玉康;;漆藝與美學:家族相似性探討[J];設計藝術研究;2011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旭曉;;現(xiàn)代消費審美化與美學在經濟領域的作為[A];中華美學學會第七屆全國美學大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2 陳岳;;創(chuàng)造一種新的研究模式[A];奧運后首都國際化進程的新趨勢與新挑戰(zhàn)——2008城市國際化論壇論文集[C];2008年

3 張榮群;林培;;論土地利用規(guī)劃的研究模式[A];西部大開發(fā) 科教先行與可持續(xù)發(fā)展——中國科協(xié)2000年學術年會文集[C];2000年

4 劉萬里;;論古文學研究中的審美化與科學化(綱要)[A];第一屆全國高校中國古代文學科研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0年

5 施雪筠;龍致賢;;遵循中醫(yī)理論,應用現(xiàn)代科學,探索中藥復方研究模式[A];面向21世紀的科技進步與社會經濟發(fā)展(下冊)[C];1999年

6 水仁德;丁海杰;沈模衛(wèi);;閾下語義啟動的研究模式及其理論模型[A];第九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文摘選集[C];2001年

7 原林;戴景興;吳金鵬;王軍;王春雷;沈寶林;姜雪梅;;筋膜學-人體動態(tài)解剖學的研究模式[A];2008年中國解剖學會第十一屆教學改革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8 黃京鴻;李輝;;審美化視點結構教學原理技術及其在地理教學中的應用[A];中國地理學會2004年學術年會暨海峽兩岸地理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4年

9 侯林平;;對公示語翻譯研究中幾個問題的新思考[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八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8年

10 周憲;;“后革命時代”的日常生活審美化[A];城市文化與藝術審美[C];200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姜奇平;經濟審美化的內在動因[N];光明日報;2005年

2 陳明;銀華基金的“三位一體”研究模式[N];中國商報;2003年

3 東南大學藝術學院教授 凌繼堯;解讀“大審美經濟”[N];中國教育報;2009年

4 姜文振;誰的“日常生活”?怎樣的“審美化”?[N];文藝報;2004年

5 陶東風;也談日常生活的審美化與文藝學[N];中華讀書報;2005年

6 童慶炳;“日常生活審美化”與文藝學[N];中華讀書報;2005年

7 徐碧輝;自然美的發(fā)現(xiàn)與審美化的生存[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7年

8 鄧紹秋;陶淵明的生態(tài)智慧與日常生活審美化[N];文藝報;2005年

9 仲呈祥;審美化藝術化的時代強音[N];人民日報;2003年

10 記者 陳瑜;專家建議制定國家科研信息化長期發(fā)展規(guī)劃[N];科技日報;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彥芳;作為倫理學的美學:從康德到?耓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年

2 王英姿;以復壯膠囊探討“半仿生提取法”的研究模式[D];山東中醫(yī)藥大學;2003年

3 康艷;“審美日常化”理論話語辨析[D];遼寧大學;2009年

4 陳桂堯;中國大學參與國家創(chuàng)新系統(tǒng)的模式研究[D];浙江大學;2005年

5 鐘以俊;美學視野中的學校教育及其變革[D];東北師范大學;2003年

6 齊海英;敘述化審美生存境界的學理描述[D];蘇州大學;2006年

7 馬兆杰;中國文學研究問題爭鳴與馬克思主義文論中國化[D];復旦大學;2007年

8 朱曉東;實踐價值論與價值哲學的變革[D];吉林大學;2009年

9 田浩;文化與心理學研究方式的變革[D];吉林大學;2006年

10 顧梅瓏;審美主義及其在西方19世紀以來文學中的流變[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麗萍;職業(yè),人詩意的棲居地[D];山東大學;2005年

2 宋燕;課堂教學審美化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4年

3 王力;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審美化初探[D];東北師范大學;2003年

4 李運軍;論審美化的語文教學[D];遼寧師范大學;2001年

5 張全民;中學語文課堂教學審美化的研究與實踐[D];華東師范大學;2001年

6 楊博;高中思想政治課審美化教學初探[D];東北師范大學;2003年

7 周麗霞;論信息法學研究模式及學科體系構建[D];黑龍江大學;2005年

8 林志芳;語文教師工作狀態(tài)審美化問題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6年

9 梁琴;英語審美化教學策略對初一學生英語能力的影響的實驗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0年

10 趙旭東;高職有機化學教材審美化理論與實踐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2086887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2086887.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00a4e***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