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真實的存在論根基——后哲學文化背景下的文學真實問題之應對
本文選題:文學真實 + 存在論 ; 參考:《內(nèi)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09年05期
【摘要】:在后哲學文化時代,邏各斯中心主義、基礎主義、本質(zhì)主義的終極真理遭到普遍質(zhì)疑,傳統(tǒng)的文學真實觀也在后現(xiàn)代主義文藝思潮中瓦解。文學真實/真理的拯救之路是告別傳統(tǒng)的本體論和認識論,走上以闡述存在意義為己任的存在論哲學的通途。借鑒海德格爾的存在論哲學理論,從"此在—生存"、"共在—交往"、"存在—超越"三個層面可以為文學真實的生存之真、交往之真、存在之真找到本體論依據(jù)。
[Abstract]:In the post-philosophical culture era, the ultimate truth of logos centrism, foundationalism and essentialism is generally questioned, and the traditional view of literary reality also disintegrates in the trend of postmodernism literature and art. The salvation of literary truth / truth is the way to bid farewell to the traditional ontology and epistemology and to embark on the philosophy of existentialism, which takes the exposition of the meaning of being as its own responsibility. Using Heidegger's existential philosophy theory for reference, we can find the ontological basis for the true existence of literature, the truth of communication and the truth of existence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being", "community-communication" and "existence-transcendence".
【作者單位】: 蘇州大學文學院;
【基金】:安徽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項目“存在論美學與解構主義之后的詩學重建”(編號:2008SK509)
【分類號】:I022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公善;海德格爾美學的歷史地位及當代意義[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2 張旭平;建構與解構:主體在現(xiàn)代、后現(xiàn)代哲學中的命運[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6期
3 王列生;主體缺席的概念晚餐——關于當代文學批評失態(tài)的一種分析[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04期
4 方軍;海德格爾的真理觀——兼談一種思維方式的革命[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02期
5 潘德榮;詮釋學:從主客體間性到主體間性[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03期
6 許德;論巴金的小說理論與批評[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05期
7 潘盛;曠野的呼喚——蕭紅作品中對于人的異化主題的現(xiàn)代觀照[J];安康師專學報;2003年01期
8 李銳,封彩梅;寬容與共榮:陜南民間文藝的文化整合[J];安康師專學報;2003年03期
9 段金柱;在小說里思考存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與《黃金時代》比較[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2期
10 郭風雷;荷爾德林:海子長詩《太陽七部書》的詩學淵源[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4條
1 朱軍;;網(wǎng)絡和家鄉(xiāng)——網(wǎng)絡時代的存在論淺析[A];信息化進程中的傳媒教育與傳媒研究——第二屆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匯編(下冊)[C];2002年
2 殷曉蓉;;“媒介帝國主義”和“數(shù)字鴻溝”——概念內(nèi)涵及其時代意義的分析比較[A];全球信息化時代的華人傳播研究:力量匯聚與學術創(chuàng)新——2003中國傳播學論壇暨CAC/CCA中華傳播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C];2004年
3 朱軍;;讓紀錄道說——當代中國新紀錄運動的語言本體論觀照[A];全球信息化時代的華人傳播研究:力量匯聚與學術創(chuàng)新——2003中國傳播學論壇暨CAC/CCA中華傳播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C];2004年
4 盛國榮;;論技術的社會活動過程性[A];全球化視閾中的科技與社會——全國科技與社會(STS)學術年會(2007)論文集[C];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海峰;阿多諾的“否定的辯證法”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1年
2 康永久;教育制度的生成與變革——新制度教育學論綱[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3 常晉芳;網(wǎng)絡哲學引論[D];中共中央黨校;2002年
4 羅清旭;批判性思維理論及其測評技術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2年
5 劉驚鐸;道德體驗論[D];南京師范大學;2002年
6 費多益;論科學的合理性[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1年
7 于文秀;“文化研究”思潮中的反權力話語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2年
8 付長珍;宋代理學境界論[D];華東師范大學;2001年
9 李家成;關懷生命[D];華東師范大學;2002年
10 高偉;生存論教育哲學發(fā)凡[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藺熙民;生命節(jié)奏——宗白華美學的形上感型[D];陜西師范大學;2000年
2 陳迎年;海德格爾存在論差異中的世界[D];陜西師范大學;2000年
3 趙志文;一語天然萬古新——論真情自然藝術之生命[D];首都師范大學;2000年
4 徐云知;近20年語感及語感教學問題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1年
5 鄧紅;論威拉·凱瑟拓荒小說中的死亡意象[D];暨南大學;2001年
6 易小斌;后殖民理論語境下的中國當代文論建設[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7 潘艷荔;中學語文文學作品鑒賞性閱讀教學初探[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8 任小娟;王小波小說的敘事學分析[D];西南師范大學;2001年
9 王景強;網(wǎng)絡媒體的審美闡釋[D];山東師范大學;2001年
10 孫萬菊;從建構后現(xiàn)代精神到建構后現(xiàn)代社會[D];山東師范大學;2001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明p,
本文編號:203856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2038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