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本雅明的文學生產(chǎn)思想
本文選題:本雅明 + 文學生產(chǎn); 參考:《江西社會科學》2011年03期
【摘要】:本雅明首次給馬克思關于文學生產(chǎn)的思想以確定的內(nèi)容和較為系統(tǒng)的表述,他把文學看作和物質生產(chǎn)本質上一樣的社會生產(chǎn)形式,并指出發(fā)達資本主義把文學生產(chǎn)完全納入了資本主義生產(chǎn)體系,無論是文學徹底地商品化,還是以"為藝術而藝術"的口號抵抗文學的商品化,這兩種趨勢都被資本主義社會所利用而成為主導意識形態(tài)統(tǒng)治的同謀。甚至文學中激進的政治內(nèi)容也很容易被資本主義社會的政治統(tǒng)治機制和市場機制收編和轉化,悖論式地變成商品而無法起到革命的作用。本雅明認為,文學技術手段的變革中蘊含著文學的政治解放潛能,革命的作家只有自覺革新文學生產(chǎn)技術,才能真正抵抗資本主義意識形態(tài)。
[Abstract]:Benjamin for the first time gave Marx's thought on literary production definite content and more systematic expression. He regarded literature as a form of social production essentially the same as material production.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developed capitalism has brought literature production into the capitalist production system completely, whether it is the complete commercialization of literature or the resistance to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literature with the slogan of "art for the sake of art". Both trends have been exploited by capitalist societies as accomplices to dominate ideological rule. Even the radical political content in literature is easy to be incorporated and transformed by the political ruling mechanism and market mechanism of capitalist society. Paradoxically it becomes a commodity and cannot play a revolutionary role. Benjamin believes that the transformation of literary technology means contains the political emancipation potential of literature, and that revolutionary writers can truly resist capitalist ideology only by consciously innovating literary production technology.
【作者單位】: 中南大學文學院;
【基金】:中南大學自由探索計劃資助
【分類號】:I0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何志鈞;;西方馬克思主義藝術生產(chǎn)論異同辨[J];文學評論;2009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立;文本“空白”和文學翻譯的再創(chuàng)造[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02期
2 孫顯元;;總體社會、主體社會和社會建設[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02期
3 王森森;;論蘇童“新歷史主義”小說的二重性[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09期
4 安寧;;碎片與整合——以《嫉妒》為例淺析羅伯·格里耶的小說敘事理論[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01期
5 盧莉芳;;論交通運輸業(yè)的優(yōu)勢“最大化”與劣勢“最小化”[J];北京化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6 盧莉芳;;第三產(chǎn)業(yè)清潔生產(chǎn)與第一、二產(chǎn)業(yè)清潔生產(chǎn)的辯證統(tǒng)一[J];北京化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7 鄒時榮;我國消費服務發(fā)展戰(zhàn)略與政策選擇[J];北京商學院學報;1999年05期
8 鄧煒茵;;淺談小說《青蛇》中的情色敘事與殖民文化[J];才智;2010年13期
9 袁景衡;生產(chǎn)勞動研究述評[J];四川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3年02期
10 王麗霞,李建民;鄧小平對馬克思世界市場理論的發(fā)展[J];中共長春市委黨校學報;2004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6條
1 嚴建強;;“中國熱”的法國特征及其解釋[A];中西初識二編——明清之際中國和西方國家的文化交流之二[C];2000年
2 楊子怡;;經(jīng)與詩的博弈:漢代經(jīng)學文化氛圍中詩性的困境[A];詩經(jīng)研究叢刊(第十六輯)——第八屆《詩經(jīng)》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選刊之一[C];2008年
3 趙建;;馬克思的非生產(chǎn)費用理論——兼與新制度經(jīng)濟學“交易費用”概念相比較[A];當代馬克思主義經(jīng)濟理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4 張旭;;準確理解“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A];全國馬克思列寧主義經(jīng)濟學說史學會第六屆理事會暨第十一次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7年
5 陳智慧;;陌生化與《莎菲女士的日記》[A];新氣象 新開拓——第十次丁玲國際學術研討會文集[C];2007年
6 張作云;;《資本論》與當代金融和經(jīng)濟危機的實質——兼論國內(nèi)學界關于當代金融和經(jīng)濟危機實質問題的分歧[A];“財富的生產(chǎn)和分配:中外理論與政策”理論研討會暨中國經(jīng)濟規(guī)律研究會第22屆年會論文集[C];201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呂曉萍;我國以工促農(nóng)制度創(chuàng)新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2 張國慶;后工業(yè)經(jīng)濟與經(jīng)濟虛擬化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3 燕安;我國人力資本與區(qū)域經(jīng)濟增長差異趨向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4 張大偉;私營企業(yè)主的成長歷程[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0年
5 伍世昭;比較詩學視野中的郭沫若早期心靈詩學[D];暨南大學;2002年
6 孫輝;批評的文化之路——20世紀末以來文學批評研究[D];暨南大學;2003年
7 王萌;禁錮的靈魂與掙扎的慧心[D];河南大學;2003年
8 高日暉;《水滸傳》接受史研究[D];復旦大學;2003年
9 曾詩鴻;金融脆弱性理論[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年
10 沈紅芳;女性敘事的共性與個性[D];河南大學;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周珍;利科的解釋學符號美學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2 佟景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方法分析和應對世界金融危機[D];江南大學;2010年
3 王進進;對不確定性的召喚:關于批評闡釋狀態(tài)的分析[D];鄭州大學;2000年
4 于昆;狂飆時代的靈魂交響[D];東北師范大學;2002年
5 廖立;人力資源價值評估的理論與方法研究[D];湖南大學;2003年
6 李丹;張力擴展的審美空間——簡·奧斯丁的反諷藝術探析[D];四川大學;2003年
7 羅雪中;論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的按生產(chǎn)要素分配[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8 張麗慧;“寫實”的深化與變異——八九十年代以來鄉(xiāng)土小說的現(xiàn)代主義敘事[D];吉林大學;2004年
9 畢嵐;論市場語境下戲劇的生存[D];武漢大學;2004年
10 沈維清;少數(shù)人的星光[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邢崇;;藝術神話的破滅——本雅明藝術技術革命論的建構[J];時代文學(雙月上半月);2008年04期
2 蘇宏斌;跨世紀的對話——評西方馬克思主義的藝術生產(chǎn)理論[J];學習與探索;1998年02期
3 張慧敏;;理論誤導[J];南方文壇;2011年03期
4 王天保;;伊格爾頓的文學生產(chǎn)論[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5 陳呈;;本雅明眼中機械復制時代的文藝審美特征[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6 朱國華;;別一種理論旅行的故事——本雅明機械復制藝術理論的中國再生產(chǎn)[J];文藝研究;2010年11期
7 馬國明;;本雅明的《商場研究計劃》[J];書城;2000年09期
8 劉澤江;從“寓言”觀看本雅明的“救贖”意識[J];沙洲職業(yè)工學院學報;2003年01期
9 劉志;死海里的生命旋渦——論本雅明思想的精神意蘊[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10 上官燕;;本雅明:格格不入的靈魂漫游者[J];世界文化;2007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永春;王秀東;;美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者補貼及其對我國的啟示[A];紀念農(nóng)村改革開放30周年學術研討會暨建所50周年慶典論文集[C];2008年
2 黃鳳祝;;救世理念與歷史唯物主義[A];全國外國哲學學術研討會——紀念“蕪湖會議”暨“兩學會”成立30周年論文集[C];2008年
3 尹樹廣;;本雅明的歷史政治哲學(草稿)[A];國外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第三屆國外馬克思主義論壇會議論文集[C];2008年
4 顧春云;;如何組織無公害豬肉生產(chǎn)[A];云南省首屆無公害豬肉生產(chǎn)研討會、云南省奶業(yè)發(fā)展對策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5 喬琳;時光;;生態(tài)文明下生產(chǎn)者環(huán)境責任的完善[A];生態(tài)文明與環(huán)境資源法--2009年全國環(huán)境資源法學研討會(年會)論文集[C];2009年
6 吳慧堅;;文學翻譯的價值:以“詩意”開啟原作的新旅程——從本雅明的翻譯觀看莎士比亞作品漢譯[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7 劉仁華;;無公害農(nóng)產(chǎn)品是農(nóng)業(yè)發(fā)展的產(chǎn)物是食品安全的需求——從蓮都區(qū)無公害農(nóng)產(chǎn)品生產(chǎn)談起[A];第二屆浙江中西部科技論壇論文集第五卷(農(nóng)業(yè)分卷)[C];2005年
8 吳慧堅;;翻譯的價值:原作生命旅程的新開展——從本雅明的翻譯觀看莎士比亞作品漢譯[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9 趙理;;睜開第三只眼睛[A];福建省標準化協(xié)會論文集[C];2007年
10 奚愚生;黃蜜;;再談過度包裝[A];第十一屆全國包裝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二)[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無痕;多面的本雅明[N];北京日報;2001年
2 記者 周進文 通訊員 黃漢瑜;實現(xiàn)產(chǎn)品生產(chǎn)者與經(jīng)銷單位雙贏[N];石獅日報;2011年
3 趙勇 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群選經(jīng)典”時代下的文學生產(chǎn)[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4 范正偉;誰來打造食品生產(chǎn)者良心盾牌[N];恩施日報;2011年
5 丁國威;俄國家杜馬決定扶持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者[N];遠東經(jīng)貿(mào)導報;2009年
6 梁熙玲;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者可獲5年期優(yōu)惠貸款[N];遠東經(jīng)貿(mào)導報;2010年
7 劉建茂;無奈中的智慧與創(chuàng)造[N];河南日報;2004年
8 王曉明;面對新的文學生產(chǎn)機制[N];中華讀書報;2003年
9 秦麗娟 本報記者 楊蕾;研發(fā)者生產(chǎn)者“腦合作”是關鍵[N];中國質量報;2011年
10 楊照;重拾對于故事的好奇心[N];文學報;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溫恕;文學生產(chǎn)論:從布萊希特到伊格爾頓[D];四川大學;2003年
2 韓敏;《收獲》的90年代[D];四川大學;2004年
3 紀逗;論本雅明的歷史和時間意識[D];黑龍江大學;2011年
4 高乾;本雅明寓言式翻譯思想[D];南開大學;2010年
5 劉志;思與詩的張力[D];浙江大學;2005年
6 潘大春;90年代中國文學與出版關系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4年
7 孫善春;神學還是馬克思主義?[D];浙江大學;2007年
8 陳紅旗;中國左翼文學的發(fā)生[D];吉林大學;2005年
9 趙光慧;超越文化政治:走向宗教倫理的批評[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10 孫志敏;中國養(yǎng)殖水產(chǎn)品質量安全管理問題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麥景彪;基于控制器局域網(wǎng)的通訊模型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4年
2 李桂林;論生產(chǎn)者責任延伸制度[D];合肥工業(yè)大學;2007年
3 董正愛;生產(chǎn)者責任延伸制度研究[D];重慶大學;2008年
4 張艷;企業(yè)為保證現(xiàn)金流對保險的需求[D];華中科技大學;2008年
5 劉奕;本雅明“拱廊街計劃”批評方法論問題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0年
6 張杰;技術·藝術·感知[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7 方尚芩;經(jīng)驗的密度[D];上海社會科學院;2010年
8 趙長亮;從傳記經(jīng)驗看本雅明的波德萊爾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9 王樹娟;本雅明大眾文化理論探析[D];蘭州大學;2012年
10 程蘭;本雅明翻譯目的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201746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20174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