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論藝術悖論
本文選題:悖論 + 卡夫卡 ; 參考:《前沿》2010年18期
【摘要】:悖論是一種深層的思維方式:表面上自相矛盾,不合邏輯,骨子里卻浸透著真理。它主要表現(xiàn)在語言內(nèi)部自身矛盾沖撞中所發(fā)生的抗衡、滲透和相克相成,而形成一種似謬實真的藝術張力,最適宜表現(xiàn)不同尋常的秩序之于不同尋常之情緒。悖論是卡夫卡與魯迅在思維向度和藝術追求方面的相似點,也是他們從文學走向"新精神哲學"的思想和藝術的表征,表現(xiàn)出不同于一般作家的深刻性和超前性。
[Abstract]:Paradox is a deep way of thinking: paradoxical, illogical, but deep in truth. It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 countervailing, permeating, and complementing each other in the internal conflict of language itself, and forms a kind of real artistic tension of false reality, which is most suitable to express the unusual order and the unusual emotion. Paradox is the similarity between Kafka and Lu Xun in the aspect of thinking orientation and artistic pursuit. It is also 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ir thought and art from literature to "new spiritual philosophy", which shows their profundity and predominance,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ordinary writers.
【作者單位】: 黔南民族師范學院中文系;
【分類號】:J0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何峰;邊緣化的冷眼旁觀與后現(xiàn)代的思維向度——魯迅與卡夫卡[J];外國文學;2003年04期
2 周國平;小說的智慧[J];天涯;1997年06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胡志明;自由與放逐:《美國》對西方現(xiàn)代人生存境況的文化批判[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年02期
2 胡志明;;尼采與卡夫卡:現(xiàn)代世界兩個孤獨的行走者[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03期
3 梅進文;;藝術——一個痛苦的表達——重讀《饑餓藝術家》[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8期
4 姚瑤;;在理性與非理性之間的迂回——多角度解讀《在流放地》[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8期
5 畢秀;;余華和卡夫卡的寫作特點比較[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12期
6 魏斌;;命運,無法言說之痛——試析《綠袖子》與《審判》中人物共通的命運[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5期
7 何峰;;邊緣化的冷眼旁觀與后現(xiàn)代的思維向度——魯迅與卡夫卡[J];安徽文學論文集;2005年00期
8 王愛英;外國文學活動中身心疾病的影響與表達[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9 張萌;《變形記》思想和藝術探析[J];安陽大學學報;2003年02期
10 彭江蘭;;試論《城堡》的表現(xiàn)主義特征中荒誕和真實的結合[J];保山師專學報;2006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何峰;;邊緣化的冷眼旁觀與后現(xiàn)代的思維向度——魯迅與卡夫卡[A];安徽文學論文集(第2集)[C];2004年
2 楊華娟;;異化的人群 絕望的生存——卡夫卡小說中的異化主題分析[A];2003年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年會交流論文文集[C];200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鳳亮;詩·思·史:沖突與融合——米蘭·昆德拉小說詩學引論[D];暨南大學;2001年
2 陳民;西方文學中死亡敘事的審美風貌[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3 馬永利;現(xiàn)代都市語境下的中國“雜志文”[D];山東師范大學;2005年
4 王文參;五四新文學的民間文學資源[D];蘭州大學;2006年
5 吳學平;王爾德喜劇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7年
6 郝永華;作為表征的文學[D];上海師范大學;2007年
7 鐘玉英;漢末魏晉南北朝道教與社會分層關系研究[D];四川大學;2007年
8 謝春;抗戰(zhàn)時期大后方木刻藝術研究[D];四川大學;2007年
9 林朝霞;現(xiàn)代性與中國啟蒙主義文學思潮[D];廈門大學;2007年
10 管雪蓮;論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中的古典主義思潮[D];廈門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黃玲;殘雪對卡夫卡小說模式的接受與變異[D];湘潭大學;2010年
2 謝春平;懲罰與拯救[D];南昌大學;2010年
3 李紅松;罪與罰[D];湖南大學;2009年
4 李琳;論林語堂的“閑適”話語[D];河北師范大學;2002年
5 張琦偉;后現(xiàn)代文化思潮評析[D];大連理工大學;2002年
6 舒曉峰;生命的幻象 真性的回歸[D];安徽大學;2003年
7 王瑋;形式的視覺異化與異化克服[D];大連理工大學;2004年
8 張飾玉;論卡夫卡創(chuàng)作中的悖謬[D];吉林大學;2004年
9 張白羽;歸化與異化——從跨文化交際角度論文學翻譯[D];吉林大學;2004年
10 竇燕;“我寫的一切都與您有關”——榮格心理學視閾下的卡夫卡及其創(chuàng)作[D];山東師范大學;2004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葉廷芳;通向卡夫卡世界的旅程[J];文學評論;1994年03期
2 曾艷兵,陳秋紅;卡夫卡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J];文藝研究;2002年04期
3 姜靜楠;后現(xiàn)代視域再審視──重讀卡夫卡[J];小說評論;1997年03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任傳印;;《野草》的悖論話語之研究[J];語文學刊;2008年17期
2 尹康莊;魯迅的民眾觀[J];魯迅研究月刊;2001年04期
3 金鑫;在“有限”與“陌生化”之間[J];魯迅研究月刊;1999年12期
4 汪衛(wèi)東;;《野草》心解(二)[J];魯迅研究月刊;2007年11期
5 王列耀;耶穌受難與魯迅的英雄敘事[J];魯迅研究月刊;1998年11期
6 郭華鋒;鑄劍者的悲劇——從悖論角度解讀《故事新編》主題[J];煙臺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02期
7 敬文東;;鐵屋子——關于魯迅的絮語[J];名作欣賞;2011年19期
8 段國超;魯迅赴陜途經(jīng)渭南地區(qū)紀事[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1986年01期
9 吳允鋒;;魯迅在中國挖了一口井[J];詩刊;1989年09期
10 張大友;魯迅詩歌修辭探微[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魯迅與煙[A];全國煙草系統(tǒng)紀檢監(jiān)察專賣管理財務審計工作會議論文集[C];2004年
2 黃軼;;言文之分與身份之別——以魯迅語言觀為中心[A];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會第十屆年會論文摘要匯編[C];2010年
3 曾鎮(zhèn)南;;魯迅是誰?——重讀瞿秋白的《〈魯迅雜感選集〉序言》[A];瞿秋白研究新探——紀念瞿秋白同志誕辰一百周年座談會論文集[C];1999年
4 王鐵仙;;關于科學評價魯迅的若干思考——重讀瞿秋白的《〈魯迅雜感選集〉序言》[A];瞿秋白研究新探——紀念瞿秋白同志誕辰一百周年座談會論文集[C];1999年
5 史揮戈;吳騰凰;;嚴謹?shù)奈娘L 科學的論證——重讀瞿秋白《魯迅雜感選集·序言》[A];紀念瞿秋白同志誕辰105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6 卓愷返;;魯迅的歷史教育思想探討[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7 謝清風;;魯迅審稿思想淺探[A];論稿件的審讀和加工——中國編輯學會第四屆年會論文選[C];1998年
8 崔銀河;;魯迅與蒙古族當代文學[A];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第十三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4年
9 蘇挺;;蘇南新四軍的魯迅文藝社[A];老兵話當年(第三輯)[C];2002年
10 沈躍春;;略論20世紀西方悖論研究[A];邏輯研究文集——中國邏輯學會第六次代表大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0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汪涌豪;日常的魯迅[N];文匯報;2002年
2 何滿子;重讀魯迅《寫于深夜里》[N];中華讀書報;2003年
3 董陽;《魯迅的藝術世界》看到不同的魯迅[N];西部時報;2009年
4 奉少廷;先生不厭百回讀[N];人民日報;2010年
5 中國社科院文學所研究員、中國魯迅研究會副會長 張夢陽;魯迅文藝理論批評的現(xiàn)實啟悟[N];文藝報;2011年
6 父舟;張廣天要發(fā)掘個性的魯迅[N];北京日報;2001年
7 李鈞(教師);“不打折扣”的魯迅[N];中國郵政報;2003年
8 ;今天我們怎么關注魯迅[N];解放日報;2005年
9 孫偉科;魯迅身后不寂寞[N];文藝報;2000年
10 新華社記者 張樂;魯迅的抬棺人,,又走了一個……[N];新華每日電訊;200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孟澤;王國維魯迅詩學互訓[D];首都師范大學;2004年
2 符杰祥;“道”與“路”[D];復旦大學;2003年
3 曹禧修;抵達深度的敘述[D];河南大學;2002年
4 靳新來;“人”與“獸”的糾葛[D];復旦大學;2004年
5 方Q趾
本文編號:197285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1972856.html